城市传播视域下工业遗产改造为实体书店的价值研究

2022-05-30 04:58:16张萱
编辑之友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体书店工业遗产

【摘要】文章以城市传播理论视域中“空间的媒介性”为新空间观,对空间价值的认识从物质性转向意义性,由此提出实体书店作为工业遗产改造的主体之一,其“空间—使用者—地图”的生产关系在社交媒体融合智能传播的社会环境中被持续激活,有利于解决目前工业遗产空间再利用陷于“一次性”观光地的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实体书店特有的“空间—印刷文化—口头传播”知识再生产语境,将从根本上改变工业遗产“老建筑+新内容”的空间改造思维,通过弥合工业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断裂性,重塑工业遗产与现代城市间的精神亲密感。

【关键词】工业遗产 实体书店 空间的媒介性 精神亲密感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2)7-013-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7.002

作者信息:张萱(1981— ),女,浙江衢州人,博士,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文化传播与实体书店。

“城市与传播的关系,是一个古老命题。”(黄旦,2020)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传播作为城市信息传递的工具属性日渐清晰,传播与城市构成了一种反映、再现和建构的“结构—功能主义”关系(孙玮,2019)。21世纪初,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成为全球网络体系中的一个节点,现实与虚拟交织的多重空间颠覆了传统的空间观,也重塑了认知城市的方式。城市与传播的关系因此被改写,一种处于多学科交叉路口的城市传播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它以人为中心、以空间为场域,侧重从连接和沟通视角将城市传播置于“经验—功能主义”的逻辑关系中考量。中国城市化实践与理论创新就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展开。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旧空间正在寻找向新空间转型的路径,工业遗产建筑作为其中数量、规模最大的空间类型,在新媒介技术驱动下如何成为适宜生活、勾连社会、传承文化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已不再是城市规划、空间地理等传统学科关注的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在城市传播研究的经验场域中,认为工业遗产改造为实体书店的空间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从而提出“空间的媒介性”观念是实体书店“再生”、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新起点。

一、我国工业遗产改造为实体书店的整体图景与认识误区

1. 整体图景:规模、分布与主要分类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的步伐提速,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已成为老工业城市产业升级的共识。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工业遗产名录》中近1 540项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和再利用的约占59%”。[1]“再利用类型主要包括文化创意园、博物馆、城市景观、公园、居住区等,共计265项。其中,文创园区作为中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要模式之一”,为实体书店、博物馆、艺术空间等进驻工业遗产旧厂房、改造老空间提供了大量机会与创新条件。国内有关实践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原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改造为北京798艺术园区,2002年由原回民餐厅改建的东八时区艺术书店,让798与艺术产生了真正的交集。仅一年时间,798就吸引了73家以艺术创作为主的机构入驻,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开始投向这座老的国营厂区,民间也流传起“传统文化看故宫,当代艺术看798”的说法。从当年的东八时区书店到如今的虹桥书店、CANS书屋(CANS BOOK SHOP)等,798艺术园区中的实体书店不断更迭,逐渐成为工业遗产改造文创园区中的“标配”。纵览全国范围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实体书店在数量和分布上与文创园区始终相伴而生。

我国工业遗产的地理分布,沿海和内陆两个片区最为集中,核心城市包括上海、天津、沈阳、济南、广州5座沿海城市;哈尔滨、太原、武汉、长沙、重庆、成都6座内陆城市。其中,上海拥有111项近代工业遗产,为数最多,广州、天津、武漢等次之。本研究将聚焦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以及惠州6座城市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创园区中15家实体书店①,对其进行统计梳理和分类后,大致可归为两类。

第一类,影响力和知名度均处于全国前列的连锁实体书店。这类书店多经营10年以上,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社会认可度。书店在筹备进驻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开设分店之初,就能够在网络上引领舆论走向,以话题热度带动书店粉丝的关注和多级传播,开店当日往往可达到舆论最高峰。如先锋书店·汤山矿坑店2021年4月17日开业当天,新浪微博“南京先锋书店”账号的阅读量就超过1.7万次,这得益于先锋书店长期以来重视线上运营,尤其是在聚合读者社群、日更信息及时和品牌价值延伸等方面,超过32.8万的粉丝和397.8万的“转评赞”作为其传播基础。通过新闻报道和社交平台公众参与的联动,书店还将网民从线上导流回线下,借助读者现场打卡与真实场景的再分享,最终形成实体书店以空间和流量带动工业遗产话题的强效传播。同时,品牌连锁书店具有“同品牌、异场景”的空间特征,因此书店在对工业遗产空间改造时,尤为重视工业建筑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基因,从而空间的原貌通常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如拥有18家分店的先锋书店在南京两处工业遗产中分别开设了先锋·矿坑店和先锋·筒仓店,地理距离仅为9.7公里,但两家书店的风格则全然不同。先锋书店·汤山矿坑店位于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内,这里曾是汤山最大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的所在地。书店保留了砖窑的拱形建筑,将新旧建筑群拼接为一个整体,红砖+混凝土的组合表达出一种“废墟”美感。先锋书店·筒仓店位于1970年水泥厂旧址改造后的园博园内,石料粉碎仓的10个水泥材质圆筒以巨大体型和灰色的水泥材质给人以冰冷之感,先锋书店保留了筒仓外形,只在水泥圆筒顶部种上了10棵桂花树。从天空俯瞰,仿佛十个圆圆的灰色“眼睛”望向天空,“眼睛”中桂花树的绿色,让灰色的“眼睛”有了生命活力,形成了生机萌发之初的美感。可见,在品牌连锁实体书店“同品牌、异场景”导向下,对工业遗产空间的保护和传承超越了“装修式”改造,具有一种追求历史—现代交融美学的深层文化意义。

第二类,具有鲜明个性和文化定位的独立小型书店。这类书店多为非连锁性质,经营背景包括地产企业、文创公司、个体经营者等。每家书店力图打造为所在工业遗产文创园区中极具个性的文化空间。例如,米谷书店(广州)位于番禺老塑胶厂改建的西坊大院文化创意园区内,书店保留并利用了塑料厂外立墙面中最高的一面,将其改建为“30米高立体书墙”;配合“广州首家塔式书店”的定位,借助“广州吃喝玩乐”“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地方生活推广类账号的宣传和传播,米谷书店被塑造为社交媒体中“潮流时尚的文化打卡地”。将工业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基因渗透进当代潮流文化的表达中,是这类小型独立书店相似的特征。如2010年香蕉鱼书店(上海)进驻原上海电器厂厂区改建的98创意园内,书店定位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引进独立出版物、ZINE文化推广、提供RISOGRAPH印刷技艺的平台型实体书店”。通过十年运营,香蕉鱼书店已成为微博、小红书中网友主动推荐的“印刷技艺顶流”“旧时印刷工业与现代潮流对话代言者”。

跨界合作、多渠道传播也是这类书店典型共性,同类型实体书店间会以“气味相投”共同体方式举办多种主题活动。例如,香蕉鱼书店与广州“脏像素InkyPixel”合作的“书籍试验场”,通过向活动参与者介绍已经被社会遗忘的低成本油墨印刷技艺,鼓励大家动手制作一份个性化的出版物,唤起大众对旧时工艺的现代体验。类似的活动还有“生产技术”“书籍印刷艺术”“zine文化社区”等。此外,书店与社交平台间的多重跨界合作更为常见,香蕉鱼书店微博账号与5个兴趣领域的个人或组织保持关注和日常互动,分别为“设计美学”(99人)、“人文艺术”(78人)、读书作家(53人)、摄影拍照(45人)、动漫(26人),在向外拓展专业知识边界的同时,向内聚合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网民。

2. 认识误区:“速红=速朽”

当“打卡”成为社交传播中的一种流行文化和消费方式时,工业遗产改造的实体书店也以文字、图片、短视频和地理定位等数字化符号出现在人们的打卡清单中,随之而来的话题热度、流行趋势顺势提升了实体书店与所在工业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工业遗产+实体书店两种公共空间的融合,就像是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穿越,叠加出了具有奇幻景观的效果,其既符合人们对历史情境的想象,也顺应了人们对“看起来很美”现代实体书店的需求。梳理实体书店行业近十年的发展轨迹,便可发现从最初复苏到走向“颜值”出圈的“网红书店”热潮,到如今进入“出圈即倒闭”的梦魇,高颜值实体书店的“速红”与“速朽”成为这个行业中令人忧心的硬伤。当工业遗产文创园区中的实体书店纷纷以高颜值而著称时,人们对这种空间改造的担忧和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困惑同样在蔓延,“速红=速朽”的观念已严重影响了实体书店在工业遗产改造中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在这个观念中实则存在两方面的认识误区。

一方面,人们對工业遗产与工业风格的理解简单。工业遗产等同于工业风格的固化审美趣味,使得工业遗产改造的实体书店被认为仅具有打卡、拍照的单一功能。近几年,国内实体书店的风格设计多样,包括中式古典、欧式典雅、田园清新风格等,其中崇尚极简风格的“工业主义风格”受到了年青一代的追捧,由此衍生出的“ins风”“冷淡风”也与“工业风”拥有内在一致性。当工业遗产以天然的“工业风”条件出现在书店面前时,宽阔厂房、钢铁框架、红砖材料建成的工厂车间、炼钢炉等建筑体完全吻合了设计者和公众对真实“工业风”的场景期待。本研究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微博、B站中超过300条评论和留言进行梳理后发现,超过70%的用户在描述工业遗产改造的实体书店时,使用了“钢筋”“水泥灰”“结构感”等词语。与此同时,网友一次性打卡书店的现象非常普遍,超过90%的小红书博主仅有一次到达实体书店现场的发文记录,拍照是此次打卡主要目的。目前,空间改造就是颜值刷新,已成为改造工业遗产空间为实体书店最主要的认识误区。

另一方面,实体书店审美“绅士化”与新兴中产阶级消费画上等号,成为公众认识的又一误区。后工业时代,工业遗产是否有机会实现再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消费社会是否有价值,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审视、设计、改造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因此,试图迎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改造更符合消费社会的标准,“光亮化”和“绅士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设计者和公众观念中工业遗产改造为实体书店的标准。然而,这种实践带来的不良结果在部分改造后的实体书店中持续上演。如2012年漫行书店(武汉)诞生于原武汉锅炉厂厂区和居民区原址上改建的403文创园区中,经营7年后,书店黯然退场,成为书店进驻工业遗产对消费群体定位偏差的诸多失败案例之一。漫行书店原址为锅炉5号车间厂房,6 000平方米的大双层厂房被改建为剧场式的上下层书店,当年的炼钢车轨道被改造为书店内部动线、钢轴改建为书架,甚至用于摆放书籍的炼钢零部件等都得到最大保留与再利用。但书店“绅士化”和“精英化”审美标准与成立于1953年的武汉锅炉厂大型生活厂区的居民定位之间始终存在距离。漫行书店以潮流前沿的时尚文化作为定位,经常举办各类小剧场表演、流行歌手驻唱等活动,但依旧是叫好不叫座,这种怪现象的根源在于它与武汉锅炉厂8 000多户、2万多人的职工生活需求间产生了严重错位,由于罔顾园区常驻居民的生态和日常,被淘汰则难以避免。

“速红=速朽”这对紧密相连的等式,正在成为困扰工业遗产改造为文创园区及其实体书店的认知障碍,究其原因,在于对“空间”概念长久以来的认知局限。正如人们习惯将“空间”视为“容器”,“容器”意味着更新内容就是创新,虽便捷但也导致创新容易流于表面,难以从底层逻辑更新思路,进入实践就会出现工业遗产改造的实体书店“高颜值+绅士化”千人一面的景象。同时,易于模仿的范式吸引着蜂拥而上的热潮,一旦失败便会波及全盘。容器式的“空间观”已严重限制了工业遗产的发展,建立新“空间观”极为必要。

二、新空间观:“空间的媒介性”

1.“空间”与“媒介”概念的演变

对空间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哲学领域,18世纪,牛顿提出“绝对空间论”,认为“空间是空旷的舞台”,这个舞台是消极的,世间万物不会影响它,它也不会影响万物,空间即绝对的永恒。20世纪中后期,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开始进入“空间”范畴的研究。亨利·列斐伏尔、米歇尔、福柯等思想家在历史和时间的维度下,开始挖掘空间的本体地位。[2]1974年,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首次提出“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标志着人文社会学中“空间”概念的转向,空间与生产的关系被置于思考的新起点。一方面,空间被认为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着时代演变重新结构和转化,每种生产模式都会生产出与自身特征匹配的独特空间;另一方面,空间也是一切社会活动产生的场所,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社会生产要素,在社会再生产的延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伴随着“空间社会生产理论”的发展,空间成为一种动态的、具有自然与人文统一性的社会建构,空间作为生产主体的文化隐喻得到增强。进入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另一个经典概念——“媒介”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和观念冲击。长久以来,“媒介”都被纳入新闻传播学科,被视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或介质,这极大地“限定了我们对媒介形式的想象力”(黄旦)。[3]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升级加速,“媒介”开始超越其曾经的“介质”范畴成为“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特别是移动智能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传播和创造信息的媒介工具之后,“媒介即信息”的观念得到充分实践,媒介即生产力的新价值在社交传播的关系中开始显现。

生产力这一特征在“空间”与“媒介”两个概念中的凸显,激发了理论界不同学科间研究的交叉与互动。如果将1985年约书亚·梅罗维茨在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媒介情境论”,作为从生产力角度探索媒介与空间关系的起点,那么,20世纪末至21世纪以来,“赛博空间理论”(戴瑞克·德科柯夫,1995)、“第三空间理论”(爱德华·索亚,1996)、“空间划分理论”(齐美尔,2002)、“时间—空间修复理论”(大卫·哈维,2009)、“交流空间”(彼得斯,2017)、“可沟通城市理论”(黄旦、孙玮,2018)等概念的提出,就是数字传播背景下媒介与空间关系在多学科中的理论“对话”。

2. 新空间观:“空间的媒介性”

从城市传播学的理论范畴出发,本研究认为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现实与虚拟空间连接与融合的共生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得空间被纳入媒介的逻辑并催生出一种新的空间观,即“空间的媒介性”,具体反映为传统空间观的两点变化。

(1)空间的边界模糊,稳定性被打破。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空间具有明确的边界且相对稳定,就像建筑、街道、学校、会议室等,人们在以往的日常经验中了解和掌握了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规范,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空间的公共规则,并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习惯。但移动智能手機的诞生与普及导致空间的边界开始模糊,虚拟与现实出现了融合或互嵌关系。一方面,物理空间的主体性身份同时可在虚拟空间中得以延续。就像一家实体书店在互联网的多个社交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B站、知乎等都会注册同名账号。由此一家书店不断尝试新的传播载体、及时跟进新的传播手段,通过多个渠道传播信息、聚合读者以及带来消费变现的现代市场运营模式,已成为常态。由于社交平台发展速度快、更新迭代频次高,所以这种不稳定的或随时变动的空间观反而成为一种常态。就像网络直播2020年开始流行时,一家实体书店如果不积极尝试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反而会令读者感到意外甚至失望。另一方面,人们常常处于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中,通过传播和社交行为不断激发新的空间产生,空间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容器,人们也逐渐学会在几个交融的空间中,不断切换行为,从而具备了多任务处理的能力。首钢工业园中的全民畅读书店(北京)改建于第三高炉原址内部,是一家定位潮、酷、新的科技文化体验空间,它以实体空间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的新零售模式。书店的读者多为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他们不仅在书店营造的“工业+艺术”混合空间中自如穿梭和切换,且会基于社交媒体的不同定位,发布不同类型的原创笔记,如以首钢全民畅读书店为主题的内容在小红书平台中多为“照片+”各种游玩攻略,分享购买的周边文创、集章心得等,在微博平台中多为主题类短视频(1~3分钟),如“北京阅读季”“科学阅读活动”等主题性原创,由此营造出不局限于虚拟与现实的第三、第四空间。

(2)空间既是生产的结果,也是生产的过程。在媒介技术可移动、强社交等特征驱动下,虚拟与实体空间边界模糊、融合后强化了空间再生产的价值,即空间和使用者成为意义生产主体,“空间—使用者”联合进行意义再生产的过程和方式都具有了表意功能。一方面,空间作为主体,既是意义生产的结果,也是意义持续生产的场域。同样以首钢全民畅读书店为例,书店以首钢第三高炉为空间结构,融入新潮的设计理念,期望表达“致敬新中国工业历史,引领未来十年潮流艺术文化空间”的自我定义。然而,新空间的表意绝非终点,书店通过每日的书品更新、活动策划等持续强化和丰富着“工业+艺术”的主题意义。另一方面,人作为空间的使用者,在另一个维度上也是持续生产意义的活力因素。社交媒体作为人们进行信息传播与分享的现代化工具,其魅力就在于它允许人们进行个性化信息生产和分享互动。那么,在平台算法推荐的技术作用下,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因为分享内容的共性在平台中相遇,聚合为新的群体、创建新的社群空间,如兴趣小组社群、粉丝社群等都是“空间—使用者”意义再生产逻辑下的产物。如首钢全民畅读书店在小红书中,不同博主发布包含“首钢全民畅读书店”的笔记已达3 000多篇,其中以“集章”“盖章”为话题的笔记达百篇以上,博主与网民的评论和留言具有显著的互助功能,如某博主发布“想要集齐书店印章”,会引发许多素不相识的网友留言,如“印章数量:5枚+1枚;印章地点:1处;盖章条件:任意消费”,“1枚全民畅读书店印章已坏了。印章和手柄分离了,但印油足勉强盖,需要准备湿纸巾擦手哦”,“可以自己带本,现场也有卖”。

可见,将“空间的媒介性”作为我们观察旧空间的新视角时,空间便不再是一个固化的“容器盒子”。因为其中的人来人往,人们的行动轨迹与智能手机提供的社交传播叠加,多个空间边界开始模糊、此时与彼时在交叉、私人与公共空间在中区碰撞……,空间的关系从人与空间的一对一,进入一对多、多对多时,空间便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生产、再生产意义的概念。

三、工业遗产改造为实体书店提升了空间的“意义再生产”价值

1.“空间—使用者”:历史文脉的意义再生产

空间与人的关系是新空间观的核心,如何设计空间从而为人提供符合空间期待或想象的环境,决定了空间将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人选择进入,以及人置身于空间中的身心投入状态。实体书店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类型,在“空间—使用者”的关系上侧重于读者感官和心理双重的共鸣感。多数实体书店的空间设计都格外关注读者的体验,读者能否舒适地坐着阅读、书架的高度是否便于读者取阅书籍,也会考虑楼梯下方增设一个隐蔽的阅读空间等。进驻工业遗产的实体书店同样是以“空间—使用者”为设计出发点,在最大限度保留工业建筑空间原貌的基础上,着力用好原有的钢架结构、工业物件,综合身体力学、视觉美学等设计元素的改造,滿足甚至创造出读者对书店的认同与共鸣。如原岸书房&钟书阁(武汉)建立在历经60多年的武汉钢铁厂厂区内第三小学校址改建的红坊地产园区内,原岸书房&钟书阁与游心咖啡两户商家共享一个开放式空间,依托无分隔墙体的建筑原貌,两者通过产品的功能互补实现合作。正是因为书店与咖啡的并存,读者在书店内逗留的时间显著提高,由此空间与读者的“互动”也因此具备了条件。当读者在阅读间隙,端起一杯咖啡抬头放松时,他就有可能开始环顾空间,这时书房顶部粗粝的钢架、未经雕琢的厂房钢梁与巨大落地书架连为一体,就地取材的钢材部件拼装成了的书架隔板等设计开始被读者注意到。在空间与使用者的对望与凝视间,设计者对文化留存与传承的心思,便得以传递并对读者产生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实体书店相比起工业遗产改造的其他公共空间,如博物馆、艺术馆优势更为明显,在书店中的人以静止的阅读行为取代了不间断的行走,身体运动的暂停为视觉和思考的运动提供了机会,就像原岸书店对原址墙面进行的设计与处理,如果只是经过,很难被发现。书店有意保留了建筑体在不同年代叠加用料留下的差异,从1956年的红砖、70年代的黄颗粒水刷石到90年代的绿颗粒水刷石以及21世纪的白色方格砖,跨越65年的时光被完整保留在了书店墙壁中。当读者坐在书店中,因视觉与墙面的平行很容易就注意到这个细节,这时多数读者都会惊喜地走上前去触摸每一层建筑材质的不同手感,感受到工业历史的文脉以最直观的触觉方式再现与传递。

英国历史社会学学者彼得·伯克认为“知识的断裂是历史的必然,工业时代知识的断裂,主要是旧知识的淘汰,即工业知识的功能性减弱”,但“知识被淘汰与更新后留下了文化脉络,正是文化弥合了知识的断裂,让知识得以延续”。[4]工业时代留存至今的建筑是文化脉络的载体,实体书店不仅在外形上保留这些文化痕迹,而且以它特有的“空间—使用者”意义生产方式再现了其中断裂的部分,书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更是成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创新基石。

2.“空间—地图”:城市新文化的意义再生产

一直以来,实体书店被认为是“城市文化地标”,在“城市文化避风港”“城市精神家园”“城市之光”等词语背后,寄托着人们对实体书店与城市文化象征关系的认同与期待。这是一种包含着地理与文化两重意义的关系,即地理上的点与面和文化上的表征与内涵。“空间的媒介性”正是将这两者关联起来的新观念,如果说“空间—使用者”提升了空间历史文脉的意义生产价值,那么“空间—地图”则赋予了空间在当下城市文化更新的意义生产价值。在传统媒体时代下,“空间—地图”指代的是地理关系,一个物质性空间是地图中的地理标识,就像一家书店的地图标志可以帮助使用者了解地理上的空间距离。因此,当人们讨论实体书店与城市文化精神关系时,“空间—地图”的物理性意义与文化意义并不在一个维度上,虽不矛盾但也各自表征,关系结构单一。随着当下数字传播和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实时分享地图上某个空间位置与表达其文化意义这两个维度具有了重合性。如读者通过文字和图片在社交网络中分享自己对书店的感悟时,可同时标记书店的地理位置,物理和文化两个维度的信息同步传输,如同两股绳索一般交织传播,一旦有信息接收者浏览到这条信息,分享、点赞、转发、实地打卡等一系列的行为由此产生。一家书店的新内涵、一座城市的新文化,在无以计数的社交传播过程中持续产生。

使用者的个体经验与集体参与创作的内容,是“空间—地图”关系中最具意义生产力的要素。如先锋书店在全国已陆续开设了18家分店,书店的忠实读者实时打卡新分店,在书店中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个人的现场感受、新店特征、路线信息等已成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只有先锋书店经营和管理者致力于传播其品牌价值“大地上的异乡者”,在社交媒体上则通过“集体创作”持续丰富着书店、个人、城市的新意义。就像先锋书店进驻乡村时,开设的碧山书局、云夕图书馆、陈家铺平民书局等,在网友的分享笔记中“乡村留守儿童”“乡村文化守护者”等词语频繁出现,先锋书店俨然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年轻人对乡村文化现代性认识的一个对象、载体和窗口。如今,“先锋书店+”的模式开始走向工业遗产,在“先锋书店·筒仓店”的微博留言中,“工业建筑与诗意之美”“新工业”“共同体”等词语频频增长,对于成长在现代都市和网络世界中的Z世代而言,他们透过先锋书店第一次认真观看了城市中那些被遗忘多年的工业遗产,斑斑锈迹的工业遗存通过书店的表意,激发了网友的集体性表达,成为当代城市中活力创新与共同体的新空间。与其说实体书店为现代城市人提供了一条通往历史的路径,毋宁说它再塑了现代城市新文化的场景。

综上可见,实体书店在赋予工业遗产空间新生的过程中,以“空间—使用者—地图”的现代媒介逻辑,在地理和文化两个维度上激发公众进行表意生产的主动性,并在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精神关系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四、工业遗产改造为实体书店重塑了精神亲密感

人与空间关系的高级状态即精神亲密,它包括身体和思想两个层面的认同、接触、依赖的持续性状态。实体书店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开放性公共空间,它兼具高度感性与高度理性两种状态。当读者选择进入一家实体书店时,就意味着他对书店在物理空间与文化趣味两个层面的认同,包括书店的空间设计、书籍陈列、文化活动以及这家书店的文化定位与象征等。数字媒体时代下,“空间的媒介性”观念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实体书店在重塑工业遗产空间的精神亲密感上具有超越其他公共空间的优势。

1. 空间与人的感性亲密:“强传播”社交下的聚合与惯性

“空间的媒介性”意味着空间的边界消失,空间“流动”与“互嵌”现象无处不在,人们受限于空间的体验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感官刺激的多重社交体验。这意味着实体书店在勾连人与空间的亲密感上,不仅拓展到了全时空状态,且在感性亲密体验中更具优势。如部分进驻工业遗产的实体书店自带品牌价值,长期根植于社交媒体的书店官方账号,既注重及时更新的日常化管理,也确保与网友的互动及时有效,包括与网友相互“点赞”或“@”提醒等,因此书店逐渐积累了一群忠实度极高的粉丝社群。粉絲社群对书店的情感依赖具有不同空间的延续特征,因此当书店开拓了新的分店,空间发生了衍生,其粉丝社群就会将对空间的情感依赖转化为行为惯性。以先锋书店·筒仓店为例,网友作为源源不断的信息生产源,从书店开业至今两年,在微博话题#南京水泥筒仓被改成先锋书店#下,网友持久参与讨论、转发和原创分享的信息仍保持在日均2~4条的稳定态势,而这恰恰是目前多数工业遗产空间再利用遇到的主要瓶颈。无论是书店、博物馆、艺术馆,还是文创园区的综合空间,高颜值的改造空间沦为人们一次性打卡的旅游地点并不罕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先锋书店则是开到哪里,粉丝读者就跟到哪里。粉丝对书店表现出的感性亲密效应,与社交媒体“强传播”效力密切相关。所谓“强传播”是社交传播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在空间的可流动与相互嵌入的状态下,传播主体创造与传播信息的热情作为原动力被持续激发,由于传播形成的互动效果明显,“再传播”成为常态与惯性。如上野书屋位于始建于1951年的东江糯米酒厂改造的野岛文化生活社区中。书店从改建启动直到开业当天,调动了各种主体的传播动力,包括“吾界空间设计”“瀚墨视觉”“新浪惠州生活”“惠州电视台第一直播室”“SHOW惠州”“惠民之家”“惠州电视台988”等。从书店、地方媒体、政府部门到参与书店改建的设计公司和摄影合作方,五个不同的传播主体从源头上拓宽了上野书店和老米酒厂的信息分发渠道。同时,每一个传播主体在具备“点对面”发散式传播和“点对点”精准传播的社交媒体微博中创建了多个话题,包括#室内设计超话#、#设计美学#、#工业遗产转型重生#等,有效地延长了话题的生命力以及多领域的参与度。

CNNIC发布的《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调研结果显示,现代人“微信日使用时长在4小时以上,占比最高为25%;主流社交中微博使用呈现为高频次、低时长的特征,B站用户每周7天使用率占比为最高,达到总人数的37.1%”。[5]可见,实体书店发挥自身优势,对当代社交需求和社交平台的成熟运营,将“强传播”效果最大化,已成为行业共识。如上野书店在2021年5月开业活动“我们与上野”分享会上,活动现场定制了20个“开业画板”,记录早年酒厂的老照片和上野书屋创建蜕变的每个阶段影像。这个布景激发起读者回忆起自己儿时对酒厂的记忆和故事,“小时候常听家人提起东江糯米酒厂。一下雨……”口述史依托实体书店与工业遗产的双重空间诞生,现场读者的分享很快随着社交媒体流动到网络空间中,又引来更多本地市民的跟帖和评论。上野书店与东江糯米酒厂所在的同一个建筑空间,成为历史与当下、现实与虚拟的流动且互嵌的新空间,个体叙事穿越时间,借助“位置媒体”跨越空间,以共同记忆情感联结纽带,成为惠东区市民建立感性亲密感的一个契机和入口。

2. 空间与人的理性亲密:持续的知识生产与获得感

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与人们长久的理性认同直接相关,情感依赖虽然强烈但并不稳定。实体书店特有的“空间—印刷书籍—口头交流”知识生产结构是人与书店建立起理性亲密的根本。实体书店的物质空间与印刷书籍的结合是其核心价值,但并非全部。书店中的人们以对话、交流等形式享用空间并丰富空间的过程,才是实体书店作为知识生产空间的真正价值所在。这种持续的知识生产结构正是实体书店与读者的亲密关系,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从感性层面延续到理性层面,乃至构成精神亲密感的重要原因。纵观人类历史中实体书店的发展史,15世纪开始,印刷书籍大量出现为实体书店的诞生提供了条件,自麦克卢汉提出的“古登堡革命”以来,机器印刷技术普及激发了知识以书籍的形式被复制,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实体书店以“空间—印刷文字”的形式开始陈列书籍,为市民提供更低的知识准入门槛,公众逐渐养成的阅读习惯又催生了实体书店的增长。进入19世纪,欧洲等地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开始扮演类似于街边咖啡馆、小酒馆的公共社交空间角色,“空间—口头交流”的语境极大地激发了实体书店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可能性,法国莎士比亚书店正是因此而成为世界知名实体书店的“样态”。创办于1919年的莎士比亚书店经过二战在1951年重新开张后,将二楼开辟为图书馆,书架间开始增设一些床铺,陆续接待了超过3万名夜宿的顾客。书店功能除了卖书,开始多元发展,特别是支持作家朗读尚未出版的作品,在孵化了《尤利西斯》这部作品使之出版爆红后,莎士比亚书店一下成为当时法国许多作家和艺术家的文化沙龙。实体书店不仅是知识的传播空间,而且还是知识的生产空间,这一实践与创新更新了实体书店的传统空间定义,进入现代“空间—印刷文字—口头交流”更是逐渐成为实体书店强调以知识生产为核心价值的空间范本。如同20世纪20年代邹韬奋在上海创办生活书店,以“前店后厂”的形式成为当时先进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阵地。书店在抗战期间不仅出版发行了《抗战》《三日刊》等诸多周刊,同时还翻译印刷了多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一时间,生活书店聚合了社会中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超越感情的理性亲密关系,他们将书店作为实现个人“救亡图存”抱负的知识生产场域。

进入21世纪,信息量激增,知识传播渠道多元,实体书店的存在价值一度受到市场质疑甚至被边缘化,但若认识到实体书店的空间价值在于知识生产的场域,即知识构成了实体书店存在的物质条件,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何如今的实体书店依然拥有相当高质量、高黏度、亲密感强的粉丝群。当实体书店进驻工业遗产建筑,“空间—印刷文字—口头交流”的文化生产结构与数字传播背景融合,开拓了实体书店对工业文化知识再生产的传承和创新,丰富了空间与人的理性亲密感。如2021年4月17日,先锋书店·汤山矿坑店开业当天与“磨铁读诗”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先锋书店诗歌奖”颁奖典礼,评选出的诗人与诗歌成为一段时间里社交媒体中的热议话题。同年6月,雍和书庭举办《百年工人诗歌》朗读分享会,邀请了“先锋书店诗歌奖”获奖诗人参加。7月23日,《先锋:百年工人诗歌》新书发布暨朗诵分享会召开,腾讯视频、北京青年报融媒体平台“北京头条”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和直播。纵观从3月初先锋书店·汤山矿坑店举办的第一场活动至7月的五个月间,书店借助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表达,通过印刷书籍与口头朗诵结合的形式,对中国百年工业文明进行了现代性表达,工人与诗歌,这个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对象,通过工厂与书店的空间得以“复苏”。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文化的“魅影”以“祛魅”的方式融入现代文化中。

如果说工业遗产是“魅影”,在这个空间上复原的实体书店就是“祛魅”的场景,印刷书籍是“祛魅”的展品,人们在这个场景中的各种关系是“祛魅”的过程。人们以个性化表达和参与互动逐渐形成了个体独特感受,这些感受成为个体独一无二的强烈記忆,最终融入个人精神中成为最为持久的部分。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空间的参与,更是空间的获得。参与感与获得感的差距,是目前多数工业遗产空间改造后能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参与感,强调人的可参与性,是一种空间的互动和介入行为;获得感,强调个体的价值体验,能够在个体的记忆和认知中形成长久的影响。参与感容易流于“一次性”行为,难以成为人们对公共空间长久的依赖与惯性,工业遗产的空间再利用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需要成为现代城市的新空间,参与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因此获得感才是空间与人形成理性亲密感的“桥梁”。如主营建筑主题的半层书店(上海)位于1920年代美国建成的锯木公司大楼内,书店依托建筑空间常设各类主题活动,包括线上与线下联合的“观书·阅城”系列活动,以促进书店与社区的多种互动。还有自2017年以来,半层书店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合作,共同推介了快闪、分享、设计和研讨等各类参与性强的活动吸引市民。在这些活动中半层书店更重视挖掘深度议题,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半层书店2017年以快闪书店的形式,提出“临时性”与“永恒性”建筑议题让参与者讨论;2018年提出“共享空间新模式”;2019年则集中于人工智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参与者在活动中的深入介入,打破了一次性、看热闹的参与体验,身处其中完成了参与感向获得感的过渡,从知识生产的获得者转向知识再生产的传播者。可见,那些文化/知识再生产体系成熟、活动品质和频次较高的实体书店,以知识再生产为核心竞争力,在实体与虚拟空间中已完成早期读者的积累,在开拓新空间进驻工业遗产的现阶段,其理性亲密感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释放和创造。

结语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优化,“空间的媒介性”作为新空间观为人们在赋予工业遗产空间新生命的过程中,提供了知识再生、介入生活和持久活力的新视角。借助实体书店与读者间精神亲密感的优势,通过社交传播和书店主体的合力,新空间观将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产活力,使其在扮演城市新文化地标的同时也渗入居民日常生活,成为城市协同发展的活力主体。

参考文献:

[1] 徐苏斌,青木信夫,等.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第二卷[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21:5.

[2] 韦峰. 在历史中重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6.

[3] 李耘耕. 从列斐伏尔到位置媒介的兴起: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J]. 国际新闻界,2019(11):6-23.

[4] 彼得·伯克.历史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及方法论问题[EB/OL].[2020-10-0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458906.

[5] 安珊珊. 中国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研究报告[EB/OL].[2021-08-03]. 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729/8632099.shtml.

The Value of  Transform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to Physical Booksto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ommunication

ZHANG Xua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mediation of space" as a new concept of space in the field of urban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believes the understanding of space value shifts from materiality to significance.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physical bookstores, as one of the main bodi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ossessing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of "space-user-map" is continuously activated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here social media integrates intelligent dissemination, and is conducive to solving the current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one-time" tourist attractions in the 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pace. On this basis, the knowledge reproduction context of "space-print culture-oral communication" unique to physical bookstores will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think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old buildings + new content", and by bridging industrial history and modern society cultural fragmentation, the spiritual intimacy between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he modern city is being reshaped.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physical bookstore; mediation of space; spiritual intimacy

猜你喜欢
实体书店工业遗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2期)2017-05-04 21:18:37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2期)2017-05-04 01:09:29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西部学刊(2017年3期)2017-04-13 23:21:09
数字时代下我国实体书店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传承、变革与国际合作
出版广角(2016年16期)2016-12-13 02:30:42
亚马逊书店探访记
出版广角(2016年14期)2016-12-13 01:46:48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书店的发展与转型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01:58
复合型文化场所:实体书店的立体化转变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37:38
实体书店的春天来了?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