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
信息技术是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距的教学手段,亦是“双减”政策之下“减量增质”的重要利器。笔者以数学活动“两个特殊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为探究主线,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巧算、想象、推理、转化和应用中,感受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经历“模仿—感知—发现—应用”的过程,从而学会有逻辑地思考、创造性地思考。教师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数学语言交流上下功夫,为传统的推理和计算赋予个性理解的活动,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一、情境破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动心”
数学活动“两个特殊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是对“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相关知识的复习及应用。基于此,笔者在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拓展迁移。借助动画视频软件及101教育PPT等信息技术,设置《潮州非遗,致敬百年》爱国主义教育故事情境,即:在连线视频中的AI游戏人物“小潮”和“小州”陪伴下,师生戴上数学元素面具,勇闯“数学启智岛”。闯关游戏是对意志的考验及速度的挑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应用新知,组织实践,让学生“动手”
1. 精耕细作,形式与内容并重
笔者使用教学手机,全程控制“两个特殊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课件的课堂播放节奏。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认知水平,由简单的数字计算入手,立足于“实践障碍—理性分析—问题解决”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的过程。先组织学生在学案上运算特例“活动1:15×15;25×25;35×35……”。再引导学生经历运算规律发生、发展与形成的探究过程:“15×15 =1×2×100+25 =225,2=1×2;25×25 =2×3×100+25 =625,6=2×3;35×35 =3×4×100+25 =1225,12=3×4。”然后创设各种“冲突”与“问题”的情境:“对比原式,这些式子都是什么运算?”“个位数字都有什么规律?”“十位数字呢?”“对比‘结果,结果的后两位数分别都有什么规律?”“其他位数字分别又都有什么规律?”笔者通过101教育PPT引入“随机点名”“倒计时”等实用工具,协助学生在巧算、想象、推理、转化和应用中,感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价值,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与升华。
2. 奋楫逐浪,解决与发现齐驱
以一题串一线,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笔者设置“低起点、多层次”的题组,通过问题串逐级递进,运用所学的整式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知识进行“变式题组”反馈练习,旨在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另外,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在讲解中穿插必要的板书,及时强调易出错的步骤,从而促进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在数学闯关游戏的“硝烟弥漫”中,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并归纳出其运算规律为:原式中十位数字加上1后 ,与十位数字本身相乘的积放在结果的前段,后段接着写上25即为答案。假设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5,则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成10a +5。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查漏补缺,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笔者旨在讓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运用已学的整式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知识证明规律:(10a+5)(10a+5)=(10a+5)2=100a2+2×10a×5+52=100a2+100a+25=100a(a+1)+25。
三、应用新知,合作再探,让学生“动口”
1. 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笔者在课堂上适当“留白”,巧妙地在活动1中设疑激思,如提出问题:“它们都属于什么运算?”“个位数字都是几?”“十位数字有何特点?”通过加强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说一说、议一议,甚至辩一辩。又如对于“列竖式以及套用运算公式,哪种方法更省时省力?”笔者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将丰富的数学积累、扎实的知识结构、灵活的数学应用结合起来,并注意适时地进行评价反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2. 温故知新,使学生有话会说、有话乐说
在得到“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结果的数据后,笔者引导学生类比之前归纳得出运算规律的经验。如比较下列“原式”与“结果”数据:“53×57=5×6×100+3×7=3021,30=5×6,21=3×7;38×32=3×4×100+2×8=1216,12=3×4,16=2×8;84×86=8×9×100+4×6=7224,72=8×9,24=4×6;71×79=7×8×100+1×9=5609,56=7×8,09=1×9”,尝试运用“情境—理解、实验—验证、观察—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在代表发言、合作交流中巩固所探索出的结论。
3. 深挖细掘,使学生有话好说、有话敢说
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维特根斯坦),用字母表示数提炼规律,用多项式乘法转化关系,可感受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强化数值符号化思想,假设十位为a,个位为b,则一个数为(10a+b),另一个数为(10a+10-b),两数相乘:(10a+b)(10a+10 -b)=(10a+b)[10(a+1)-b]=10a×10(a+1)-10ab+b×10(a+1)-b2=100a(a+1)+b(10-b),即十位数加1,再乘以十位数的得数写在结果的千位和百位,两个个位数相乘的得数写在结果的十位和个位。通过对问题的深挖细掘,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实现了学生有话好说、有话敢说。
四、归纳总结,探究规律,让学生“动脑”
1. 眼中有形,做“核心素养”种花人
笔者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围绕“式子①(10a+5)×(10a+5)=100a(a+1)+25;式子②(10a+b)[10a+10-b]=100a(a+1)+b(10-b)”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和相互交流,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相同点为:都属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结果都是十位数加1,再乘以十位数的得数写在结果的千位和百位,两个个位数相乘的得数写在结果的十位和个位。不同点为:式子①是式子②的特殊形式,式子②是式子①的一般形式,它们都可以用式子②的形式统一表示。
2. 心中有法,做“减量增质”落实人
笔者从提高学生学习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上下功夫,让学生感受“知识从何而来”“知识是什么”“知识去向何方”。重视数学文化的积累及“减量增质”知识结构的构建,引导学生一同归纳得出这节数学活动课的顺口溜:“头同且尾和为十,两数相乘速算积。头加一乘头放前,两尾乘积接在后。”耕耘于分秒,学生在探索运算规律奥秘的“思维体操”中运用数学博弈,切身感受到数学好玩、数学美妙、数学有用。
五、拓展延伸,首尾呼应,让学生“动情”
1. 既见树木,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笔者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选用《万疆》视频作为配乐,组织学生齐唱《数学规律歌》:“探索规律奥秘,开启挑战之旅。观察特例,猜想验证,两位数相乘的积。十位同,个和10,前阶乘后相乘。数值符号化,化归思想须分明。”从而促使学生明确探究的一般性规律,即观察特例、猜想规律、验证猜想、表示规律和证明规律。
为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笔者鼓勵学生:“只要我们平时做生活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相信以后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师生都陶醉于生活中的数学中,使数学思维延续到课后,达到“课亦停、意犹存”的绝妙境界。
2. 又见森林,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笔者通过视频揭示AI游戏人物“小潮”和“小州”勇闯“数学启智岛”故事的末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给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当看到精雕细琢的潮州非遗作品的相关视频时,学生对非遗大师们“一根牛索”的工匠精神赞叹不已。有学生说:“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为潮州的崛起,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还有学生说:“让我们在数学的星辰大海中,弘扬潮州工匠精神,从而全面推动传统文化振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师生举起红旗,仪式感十足地许下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并创建良好的数学人文环境。
六、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初中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具”,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根本”。笔者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探寻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证明,“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应用,能使课堂教学少些单调,多些趣味;少些乏味,多些色彩。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