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琴
从小我就喜欢独处,一个人的时光让我着迷,我喜欢看书、画画、做小手工、设计摘抄本,哪怕只是静坐发呆。可很多时候我都不能由着内心做自己。
周末待在家里,我妈总会说:“放假了也不找朋友玩,老待在家不行呀?”客人来了看见我,和我妈说:“你闺女怎么放假了也不出去玩?”
一次,妈妈从一个亲戚那里听到别人议论:“他们也不说多叫孩子出去玩,老让孩子在家里学习,光学习好有什么用?小心念成‘书呆子。”妈妈把话转述给我的时候,我听出了她的失望和无奈。我羞愧难当,平日里亲戚邻居当面夸我学习好,背地里却笑话我,甚至还连累上了父母。我不禁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为什么所有的大人都喜欢活泼开朗的孩子,而我却总是这么内向沉闷呢?
我开始尝试着改变。
上课时,跟前的同学想传纸条给别人,我主动去接;同桌和我说悄悄话,我低头悄悄回应着;下课后,身边有同学问谁去厕所,即使我不想去,也会笑着说“走吧”;放学去食堂,我会主动挽上同桌的手臂一起走。
校门口有一排门面,大部分是卖学习、生活用品和一些小零食的。其中有两家店的老板似乎很懂学生的心理,学校的晚饭时间一过,便把挂在墙上的电视打开,播放一些偶像剧或综艺节目。很多同学总是借故买点东西,然后站着看一会,直到上晚自习。我也常陪几个朋友去那儿凑凑热闹,至于电视里具体放的什么,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可能是我不感兴趣,也可能是环境太吵。多少宝贵的自由的黄昏时刻,都让我在无聊的陪伴中消耗。
有一家书店夹在那些店面中间,平时我们走进去,只是买几本老师指定的参考书或试卷,说出名字,老板便从书架上找出来递给我们。拿到书后,我的目光匆匆扫过其他书架,还没看清楚有哪些教辅资料以外的书,就瞥见朋友们都要往出走,我也只得跟着离开。
我强迫自己参加同学的各种聚会,即便是我不怎么熟悉,朋友说:“怕什么,慢慢就熟悉了!”我就这样被他人意志裹挟着出入各种圈子,可我的人缘并没有因此变得多好。人群中,我是一個黯淡无光的存在,可能是我天生慢热的性格,也可能是他们谈论的话题,我大多不感兴趣,也就插不上话,只能默默地杵在朋友身边,附和着点点头、笑一笑,一旦她离开我,我就焦虑不安,像一只落单的羔羊。
那段时间,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内心更是因各种刻意维持关系的伪装而疲惫不堪。与其说我在努力建构友谊,不如说我在寻找一个以友谊的名义逃避他人目光的幌子。找个人同行,或者假装融入某个队伍,使自己在别人眼里不显得那么孤单、突兀。
孤独似乎是青春期的公敌,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我那么努力想战胜它,却在一次次蹩脚的对抗中败下阵来,在孤独的泥潭越陷越深,在本该灿烂的年华过得拘束、拧巴。
初三那年,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据说是实验中学的尖子生,恰恰分在我们宿舍。许是为了节约时间,许是习惯于以前学校的快节奏,她总是独来独往,风风火火。她来后不久,宿舍的其他同学都刻意与她保持距离,把她的特立独行看作假清高、装模作样。晚上放学,当她还在教室里学习时,我们在寝室里边洗漱边聊天,“人家是好学生嘛!不屑于与咱们为伍。”一旦她这时候推开门,寝室里热闹的谈话声就会戛然而止,然后大家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来掩饰尴尬。
我暗自庆幸她们说的不是我,又总觉得新同学其实没犯什么错误,她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并没有妨碍到别人,为什么要遭受这些诽谤呢?
一个星期日下午,我一个人返校,路过校门口那一排商铺时,准备进去囤点“社交”的零食,竟看见新同学在书店里看书,惊诧之余,不禁有些心动,我不是一直想进去看看吗?我走进去,她正好抬起头看见我,简单地打了个招呼,我在书架前来回寻觅了几遍,抽出一本喜欢的书看了起来。
后来的每个星期日下午,我都会进去看书,每次都能碰到她。渐渐地,我俩形成了一种默契,仿佛在心里和对方说:“嘿!星期日下午,校门口书店见哦!”慢慢地,我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她成了我的“秘友”。我发现她并非其他人口中“装模作样”的那类人,只不过她目标明确,要做的事太多了,无暇顾及他人眼光。她仿佛比平时和我在一起的朋友更懂我,平日里我们各做各的,不以友谊束缚彼此,但当我有困惑不解的问题和她讨论时,她总能给我安慰和惊喜。
毕业后我们去了不同的高中,再没有周日下午书店的会面。她却成为我现实中的精神偶像,给了我面对孤独、流言、误解的勇气。
终究是时间治愈了我。大学校园里,到处是踽踽独行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的人,清晨的体育场上,总有人在独自跑步,走进图书馆,没人会因为你独自一人而注意你、议论你,喧闹的餐厅里,也总能看见一些人一边等餐一边学习。他们以一身孤勇奔赴梦想,一个人也是那么自在从容、闪闪发光。
独自一人并没什么可耻的,也不应该招来异样眼光和无端嘲讽,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身存在的形式,独行或与人同行。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在意朋友的多少、是否有人同行,而是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喜欢的事情上。如果碰巧遇到同道人,就一起前行;如果没有,就一个人走。
大学时,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业余时间泡图书馆遨游书海,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工作之余,我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文字和绘画,收到很多真诚的肯定和赞美,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的生活充实、内心丰盈,走出敏感的青春期,走出他人的目光,即使一个人我也不觉得孤独。
想起从前那个卑微怯懦、敏感脆弱的自己,不禁有些心疼,在最好的年华里,仿佛活成了别人的影子。原来孤身一人并一定孤独,在人群中假装不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所谓孤独,不过是丢了自己。
(编辑 高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