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经验出发,有效达成写作训练目标

2022-05-30 10:48华烨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经验课文精神

华烨

写作训练旨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课堂中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定恰当的写作目标;改造学生经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活动;发展学生经验,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评价等,帮助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可以从学生经验出发,达成有效的写作训练。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训练为例,进行积极尝试。

一、唤起经验,以任务驱动设定写作目标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单元写作的教学目标原则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实操性。笔者挑选了两位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向课本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明确描写人物外貌和人物精神的区别;运用至少两种方法写出人物精神;在评析中带学生领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精神。教学目标二:回顾单元课文,学习抓住典型细节,以形写神;通过实操练笔,修改并升格习作。

从两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已经根据学情略微调整了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也试图寻找实际操作的抓手,比如从课文中学习,在评价中带领学生领悟,并不约而同地体现出一个训练思路——从课文中学习写作。这样的写作训练的确是一种途径,但是针对七年级学生,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为名家所作,课文经典片段与学生经验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课文所写对象多是名人英雄,而学生所写的都是普通人;课文多是小说散文,而学生所练仅仅是短文片段。经典虽好,但以此为模仿学习的参照物,学生或许只能“望洋兴叹”。学生在写作之前已经拥有的经验叫作“前经验”。教师不必舍近求远,可以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任务驱动唤起学生的经验。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变身为写作任务,采取任务驱动展开教学。

写作任务:用150字描写一个同学,通过描写突出该同学的一两个特点,不得出现同学的姓名与明显的生理特征。要求如下:能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描写让大家比较一致地猜出这个人是谁;能通过言谈举止的描写,让大家明显感受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能通过言谈举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情、状态、精神、品格。该任务设计将目标表述得清楚具体,师生可操作;要求与评价明确,便于学生开展写作活动。

根据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原稿如下:“他,黝黑的皮肤,微胖的身子,小巧玲珑的眼睛,上课非常喜欢插嘴,经常被赶到教室后面去,即使站着听课了,他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改稿如下:“他,在人群中平平凡凡,并不显眼。黝黑的皮肤,微胖的身子,小巧玲珑的眼睛,总是会透露出一种骄傲自大的感觉。他上课时喜欢跷二郎腿,把椅子当成摇篮,晃啊晃,和一个还没满月的孩子差不多。老师讲一句他总会插一句,惹得老师恼火,经常被赶到教室后面去,表面上透露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实际内心暗自窃喜。”

改动后的习作,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特征。“把椅子当成摇篮,晃啊晃,和一个还没满月的孩子差不多”这样的联想非常生动传神,该学生一念出这句话,全班同学就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描写对象的名字。教师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任务驱动展开教学,设定实操性强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完成写作训练。

二、改造经验,通过重构畅通写作路径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经验具有整体性,学生的情感、态度、智慧、思维、行动能力等是事物的各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学过程及方法必须与学生经验相结合。为追求写作训练的有效性,教师不妨借鉴杜威的经验主义,改造学生经验,通过重构,修改和完善现有的学习成果,学习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掌握写作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畅通写作路径的目的。

学生在“写人”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不具体。在百余字的片段中,对人物的共性介绍较多,对人物个性的内容介绍很少。二是对人物的评价褒奖多于描写刻画,对人物思想品行方面的定性多于具体的描摹。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总结写作中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片段写得生动传神,有些片段却写得模糊不清,从中总结概括出学习经验。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可以适当引入观察四法,即看、听、想、感,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经验进行重组或再创造,这样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写作经验进行重构。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梳理和剥离,还会发现,写人写物的关键是能否写出其差别。人物差别的突显,关键在于描摹刻画,而非笼统的介绍与概括,更不是贴上道德标签。一名学生以老师作为写作对象,原稿如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某老师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语文老师,一开始我还以为她很和蔼,可后来发现她是一位真正的‘严师。”原稿内容散乱,描写平淡,在表现人物精神时“贴标签”。教师指导学生要在突出个性方面下功夫,既然是“严师”,那么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改稿如下:“某老师,她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时,她身着一条粉色碎花裙,撩了撩她那棕色的秀发,优雅地走进班级,幽默地介绍着自己。当她用温柔的目光看向我们时,我误以为她是位和蔼的老师。”改稿中去掉了诗句,取而代之的是对老师个性化的描写,从起初第一印象的“和蔼”到后来的“严厉”,其中一句“误以为”如同神来之笔,突出了老师的“严厉”。

一旦学生写作中的困难长期积压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出现写作中的“肠梗阻”现象。教师重视了学生经验,引导学生通过重构,从不会观察、观察混乱、单一观察走向初步学会观察、有序观察、多角度观察;描写人物从“大众脸谱式”走向“个体独特式”,从“贴标签”走向“形神兼备”。从学生经验出发,改造学生经验,重构畅通了写作路径。

三、发展经验,让评价指明写作方向

学生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正在形成中、具有生命力的。教师要克服学生自身经验的局限性,扶持和滋养学生经验,要用已有的经验去建设和发展更好的新经验。教师根据学生经验的不同特点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得学生经验不断发展。

结合写作训练的内容,对于如何写出人物的精神,教材中给出了三条教学建议: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突出、强调;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这些建议是恰当的,但对比学生的问题可见,教材所提出的三个要求较为笼统,无法有效地评价学生习作达标与否。比如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学生易堆砌各种不合情理的细节;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的概括,易演变为以对描写对象无节制夸赞为主的抒情议论,描写刻画却陷于单薄。

此时,教师的指导就非常重要。有效的指导应当是学生能理解,易掌握,可评判的。比如在課堂上,教师点评作文,往往“个性”不离口,但在学生心目中,怎样算是有“个性”呢?过于抽象的概念,往往无法产生指导与评价效果。有位教师的解释就很通俗:个性就是差异,与众不同。这种解释能够使学生快速建立起自己的评价标准。

在课上,有教师对前期的讲练所做的指导如下:典型事件显精神,正面描写绘精神,细节描写现精神,侧面描写衬精神,对比衬托突精神,议论抒情点精神。从形式到内容,教师也是用了一番心思的。但是,若是将这种指导调整为把人物放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与精神,也许更便于学生掌握。

比如,一名学生写老师严厉中不失幽默与可爱,通过具体的场景表现:“那么严格的老师,竟如此幽默,骂人都十分风趣,总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放学的音乐响起,只见老师手撑着脸,两边腮帮子像塞了两颗葡萄似的鼓起来,嘟着嘴,满眼宠溺地看着我们收书包。原来就算是严师,也会有可爱的一面啊!”

这些描写是具体的,教师的点拨起到了切实的指导作用。教师从学生经验出发,其实就是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领悟能力进行深入研究,要真的俯下身去,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具备了“学生立场”,就是尊重了学生经验。

学生的经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发展性,教育应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并以此为生长点,进一步改造它,发展它。在满足学生的某些需求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追求科学的学科知识与真实的生活体验之间的融合,达成有效的写作训练。

猜你喜欢
经验课文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背课文的小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拿出精神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