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凤
摘要
结合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自读课文的教学,从有目标有方向、有活动有生成、有支架有抓手、有建构有深度四个策略入手,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自读课教学,引导学生用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能力和策略进行阅读和学习,让自主阅读真实有效地发生。
关键词
教学策略 自读课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内涵丰富而深刻:有论述人生理性抉择的《鱼我所欲也》,有体现不畏强暴精神的《唐雎不辱使命》,有描述少年求学艰辛的《送东阳马生序》,还有不同时代人们抒发豪情壮志的《词四首》等。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文本,熟读精思,从注释、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入手,把握古诗文的意蕴,抓住重点字词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古诗文作品的现代意义。特别是针对自读课文,教师更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引导学生用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能力和策略,有目标、有方向、有生成、有深度地阅读和学习,让自主阅读真实有效地发生。
温儒敏教授说:“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还有,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教学《唐雎不辱使命》的体会,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活动的创设、学习支架的搭建、知识体系的构建四个角度,来谈谈文言文自读课教学。
一、有目标有方向
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叶老提出的“自能读书”,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读。对教师而言,自读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能够真正自读。《唐雎不辱使命》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前面的教读课《鱼我所欲也》,下启课外阅读,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教学时,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先预习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研读单元学习要求、阅读提示、思考探究、页下注释等,共建学习目标,有目标、有方向地学。
在自读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如下四条关键信息:《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为主,围绕“易地”展开了故事情节;内容是安陵国君臣面对秦国的蛮横欺压,不卑不亢、勇于抗争的事情;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唐雎这个“士”的形象;用矛盾冲突,加上对比和映衬、渲染和烘托等文学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接着,笔者鼓励学生围绕关键信息共同讨论交流,自设了如下学习目标:疏通文义,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境再现,为文章中的人物配音,揣摩言外之意,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探讨唐雎这样的“士”的特点;分析文中文学手法的运用,探究归纳人物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让学生学习有方向,有阅读体验和阅读发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有了学习目标,有了这一单元的教读课文的示范与引领,就像航船有了罗盘,学生就进入了自我学习的流程。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先阅读文本,朗读全文,结合页下注释和课后阅读提示展开思考,初步理解、把握、达成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设疑,提出以下问题须在课堂上解决:唐雎是怎样一步步让秦王理屈词穷的?唐雎为什么要列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例?为什么不放入荆轲刺秦王的事例?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士”?唐雎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安陵国为什么还是灭亡了?他的出使真的是“不辱使命”吗?接下来,师生共同研读、修正、解决问题,使方法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沉淀。
二、有活动有生成
对于自读课的教学,陈恒舒说:“一方面,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思考,能够由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的内容尽量不要去讲;另一方面,自读不等于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设置合理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加强对于阅读方法的过程性指导,等等。”自读课其实就是活动课,教师应该由浅入深地设计活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同伴对话互动,从而深入分析课文,有生成地学习。
在自读《唐雎不辱使命》时,笔者创设了以下活动:“士”可以如何来解释?唐雎能算得上“士”吗?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探究出了关于“士”的不同角度的解释:猜字谜释字“平反之后泪双流”;“士”的说文解字法,“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引用名言解释,“推十合一为士”;用象棋里面的术语来解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士或谋士;用四字词语来组词,仁人志士、法家拂士、礼贤下士、有识之士等。然后,教师巧妙过渡到对“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的唐雎形象的探讨,分析认为唐雎是一位“勇士”“辩士”“策士”“死士”“义士”,是一位有理想、有气概、有铁肩担道义使命感的“士”。课文中的唐雎面对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我们的学生分析唐雎,气氛热烈,有理有据。
三、有支架有抓手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步提升的。提供学习支架就是一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恰当地为学生提供问题、知识、情境、思维等方面的学习支架,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基于文言文自读的要求,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支架式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人物形象。环节一:讲“辱”的故事。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秦王的态度“怫然怒”“色挠”,讲讲文中故事。环节二:演读好故事。抓住语气词,读出秦王前后态度的变化。抓住语气词,演读秦王与唐雎的对话。角色扮演,扣住语言,揣摩人物的言外之意。环节三:我眼中的“士”。结合背景和助读资料,探讨唐雎是一位什么样的“士”。
为了让学生有效自读,笔者在第三个环节提供了以下学习支架。助读资料一,战国末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士。关于“士”的种类有: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叫“策士”;为国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晓阴阳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谋划策的叫“谋士”;能言善辩的叫“辩士”……士可称为“平民知识分子”,虽然不是官职,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本领进阶为官,甚至成为贵族。助读资料二,《韩诗外传》卷七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这些助读资料的提供,为学生讨论“士”的形象提供了依据,自读课学习也由此落到实处。
四、有建构有深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自读学习时,应该有高阶思维的介入,应该有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开展深度学习。
进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时,笔者在引导学生演读人物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唐雎外交语言的技巧:以退为进,有礼有节;针锋相对,有理有据;付诸行动,言行一致。在探讨完唐雎“士”的形象的基础上,着眼于大单元、大情境的角度,师生围绕“养浩然正气,法古今完人”,探讨本单元的士人精神。如右侧表格。
接着,教师可提供钟南山的抗疫资料、袁隆平研究推广和应用杂交水稻的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当代“士”的形象。最后,围绕话题“说说我眼中的‘士”进行说写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自讀课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掌握“课标”、教材、课文、学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确立学习目标,并能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与编者、作者、学者进行交流互动,开展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深度的学习。自读课的教学,教师要精心设定教学目标,用心设置教学活动,努力让自读课姓“自”,构建让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