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彩绘是一种古典的国画技艺,陶瓷则是一类非遗项目,当精湛的制瓷技术和诗意的彩绘技艺相结合时,会碰撞出另一种美,那是意境之美与器型之美的高度融合。素雅的瓷器固然迷人,但当彩绘与瓷器相融,就诞生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臻品。手艺人在具体创作的时候,构图注重透视法则,在色彩配比上也注重统一协调。本文浅谈如何利用色彩和透视等原理,在瓷器上勾勒,让传统陶瓷彩绘技艺在新时代走进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色彩;构图;彩绘;陶瓷
一、陶瓷彩绘的构图
透视方法在构图中非常重要,透视构图的方法有很多,中西方各有不同。中国国画中常运用到散点透视法,也叫“移动视点”,这种方法是指画家在创作和构图的时候,把要刻画的物象在平面上进行合理布局,使描绘的对象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散点透视,画家的观看视点是一直移动的,而我们日常所看到的事物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绘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画家构图时是固定在一个点,画笔如实地描绘出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不能看到,因此也没有绘画出来。而中国画的透视法画家的观察点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进行移动观察,因此中国画能够表现“千里江山”的辽阔视野,但是中国的绘画构图比例有时也会被指出有悖常理,因此,笔者在具体创作的时候,兼顾中方的散点透视,同时又学习西方的平行透视、成角度透视、倾斜透视等透视技巧。此外,笔者还运用了色彩透视,也称作空气透视,用颜色的明暗程度表现物体的远近:一般处于近处的物体色彩比较鲜明,远处的风景人物则渐渐模糊,失去原来的颜色。
笔者的陶瓷彩绘内容丰富,有各种人物、山川树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等,作品兼具装饰性和艺术性。
国画创作讲究透视,陶瓷彩绘更是如此。国画是在一个平面上创作,而陶瓷彩绘则是在立体的空间里进行构图,更加考验作者的透视布局能力。在一个花瓶之中包含着人物、山水、树木等内容,其布局经营上要十分讲究透视性,否则画面就不协调、不美观。可见,透视在陶瓷彩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例子很多,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绘画出了长幅巨作,作品中拥有多个视点,把古代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人物、风景、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丰富多彩的物象集中在一个画面。如果仅仅是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那么画作只能单一地呈现出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而不得不将其他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如此一来,我们今天也不能像这样详细地了解当时汴京城人们的生活原貌。因此,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采用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画面的需要采用了多个焦点透视而已。例如笔者的陶瓷彩绘作品《妈祖诞生》也是按比例进行物景布置,笔者喜欢表现大空间的场面,因此将妈祖诞生的过程以故事性的方式融入作品之中,作品有山水人物,有天地宏大的空间,有亭台楼阁,笔者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采用移动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丰富多样的场景,这种手法给笔者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笔者的作品《妈祖诞生》采用微俯的视角描绘天上的仙佛人物,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遠处,其间再用祥云环绕加以衬托,达到俯瞰人间的视觉效果。妈祖的故事在民间是家喻户晓的,关于妈祖的民间故事有许多传说,其中包含了“妈祖诞生”和“窥井得符”,神话传说往往和当地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妈祖因庇佑出海航行的人们被称为海上女神,她名叫林默,她的出生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笔者的作品《妈祖诞生》描绘这位多次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天妃”诞生时的场景。据《天后志》记载:妈祖“诞时,霞光射室,晶莹夺目,异香氤氲。”笔者在彩绘构图时采用了散点透视和倾斜透视,因为陶瓷是立体的,笔者力求呈现出360°的立体画卷,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变换观察点,也就是视角。此外,在描绘房屋的时候,笔者采用倾斜透视法,使得画面中的瓦房呈现出立体感,类似瓦房房顶这样的物体所产生的斜面,既不与地面平行,又不与地面垂直,而是与地面形成了一定的夹角,绘画这样的斜面就要运用到倾斜透视法,房子的主体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方体,在具体画画的时候,笔者时常会采用辅助线,如先画出视平线、心点、天点、地点,然后再画房屋,房屋倾斜面的两条线分别需要经过天点和地点,了解倾斜透视的原理,我们就能营造出和谐的画面。
笔者还创作了另外一件以妈祖传说为主题的陶瓷彩绘作品《窥井得符》,相传妈祖16岁的时候,偶然的一天,她与一群朋友去游玩,当她对着井水照妆时,一位神人捧着一双铜符,后面跟着一班神仙,他们拥井而上,把铜符授给她,一起玩的小伙伴都吓跑了,而妈祖则接过铜符。妈祖接受铜符后,神仙授以妈祖仙法,从此她“灵通变化”,法力日渐神通,以致她常能神游,腾云渡海,救急救难。笔者利用散点透视法描绘了山水和人物,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远处的树木刻画得相对较少,近处的树描绘得较大,用祥云环绕将山峦遮挡住,营造出空远的艺术效果。
笔者在彩绘《妈祖诞生》和《窥井得符》这两件作品时,并没通过明暗的表现手法来描绘人物的位置关系,而是通过线条来表现人物立体感,通过线和线之间的前后左右位置关系来确定人的整体轮廓。因为瓶子是三维的,不是二维画面,所以弧面的瓶与线条之间产生了更为复杂的位置关系和空间关系。这两件作品的观察角度都采用了俯视法,观察的视点集中在远处,画面深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创作时,前景的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一眼望去的纵深感比较强,运用这种方法描绘故事性的大场景可表现出山水的气韵。
如何把作品中的人物、树木、山石、楼阁、云雾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美观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彩绘的构图布局问题。构图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1.主宾。处理好主宾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笔者作品中的主体是妈祖,因此她在画面中占据突出位置。当然这里的主要位置不是说就是在画面正中央,这样显得呆板,当然也不适合安排得太偏,这样就不够突出。在《窥井得符》中,妈祖居于偏左侧,注重了主体与宾体的对比。其他人物虽占据的面积较大,但没有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
2.呼应。在一件作品之中,无论是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都互相呼应,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例如笔者的作品《妈祖诞生》中利用流水般的线条勾勒出飘动的祥云,而祥云流动的方向引导着人们的视线,使得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周围景物也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3.远近。一般作品中的物象都是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一般一件作品要有层次感,就要描绘出近、中、远三个层次。若是没有达到三个层次,那么至少也要有两个层次。笔者的作品《窥井得符》描绘了三个层次的景物,注重画面的远近层次。前面的景物画得清晰实在,中间的景物是建筑物,稍微虚化,后面的景物则几乎虚化,远近层次明显。
4..疏密。一件陶瓷彩绘作品往往刻画的内容比较丰富,因此在安排不同内容的时候要讲究疏密对比,山石树木的穿插有了疏密对比,做到“疏中密,密中疏”。那么画面就会呈现出律动感,律动感即形式美。画面中的山水人物若是安排得满满的,会让人感到窒息。一般都会在画面中留有空隙,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笔者的一件山水花鸟作品,描绘出荷塘的景致,将浓密的水草与空白的江水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画面留白,让人回味无穷。
二、色彩运用
色彩搭配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在陶瓷彩绘中色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可描绘出人物与景物,采用不同色彩可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可让陶瓷彩绘作品更具美感,有些陶瓷彩绘作品在构图、透视、造型等方面都很好,但若是在色彩处理和运用上存在问题,这件作品就存在遗憾。
不同的色彩还可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和色彩组合能引发人的特定情绪反映。例如红色传达热情,蓝色、绿色则偏向宁静。在自然世界里,当我们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地或是宽广的蓝色大海时,内心就会不自觉地平静下来,这个系列色彩使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除了平静、镇定的功效,这些色调还能给人以深邃、舒适的感觉,就像我们整个人沉浸在微风之中。色彩所传达的不同情绪对于陶瓷彩绘是至关重要的,或快乐、或恬静、或激昂、或冷淡……采用恰当的色彩,会引发受众的心理共鸣,更好地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一件陶瓷彩绘作品的主题决定了它的色彩走向,主题表现欢乐、热烈气氛的作品,需要选择偏暖色调。特别是一些红色题材作品,色彩适宜选择暖黄或是红色。若是主题表现的是萧瑟冬景,色彩适宜选择灰色调或冷色调,色彩选得对,就会事半功倍,这是因为色彩能够通过眼球传递给人们。一般从事艺术创作工作的人,都十分重视色彩的运用。
由于不同色彩的属性及其所引起的情绪和气氛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艺术创作者要善于利用色彩表现作品。例如笔者利用暖色描绘了《妈祖诞生》这件作品,暖色调给人以温暖、热情、温馨、喜庆等感觉,这样浓烈、艳丽的颜色搭配,给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增添了一抹喜庆的色彩,也让作品更具故事性与民俗性。这些艳丽、纯正的色彩使得色彩更加绚烂,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对各种颜色合理搭配之后,作品体现出装饰韵味。笔者利用冷色调描绘《荷塘夜色》,釉色莹润,画面清新淡雅,大面积的荷叶采用绿色,些许荷花呈淡粉色。总体而言,冷色调占大多数,各种颜色之间不同程度的相互调和,作品呈现出和谐之感。
我们在彩绘创作中,不仅要处理好颜色与造型的关系,更要处理好色彩与主题内容的关系,即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要为主题思想服务,才能达到以色写神、以形写神,使形、色、神高度融合,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陶瓷彩绘如同立体的国画,喜欢用对比强烈的原色。因此陶瓷彩绘的色彩运用,很多时候是借鉴了中国画的色彩。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诸多青绿山水题材的陶瓷彩绘借鉴了唐宋时期的国画,用大片的绿色、青色画成,用金色勾勒轮廓,涂染天和水,山间云雾采用白色堆染,描绘秋景时用朱砂点出一片片红色的枫叶,青山、绿水、白云、红叶,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彩搭配十分养眼,画面富有感染力。
陶瓷彩绘的色彩运用具有手艺人的主观色彩,甚至抛弃了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比如竹子,自然色彩是绿色的,而传统国画中竹子却是黑色的,甚至还有红色的竹子,例如苏东坡就用朱砂画竹称为朱竹。他画的竹子具有文人风骨,极有艺术魅力。这时人们不会去计较竹子是不是原本的绿色,这种设色完全是画家感情的倾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笔者的陶瓷彩绘作品中也时常不考虑物象原本的色彩,颜色不过是一种辅助,只要能够达到艺术效果,就是对的颜色。色彩还会带给人们前后、大小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一种视错觉现象,一般而言,暖色、纯色高明度色会有膨胀和扩张的感觉;相反的,冷色、低明度色会给人以收缩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穿黑色的衣服更显瘦。在陶瓷彩绘的时候,利用色彩的这种性质可以描绘出画面的空间感觉。
色彩的运用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根据画面来决定,例如有时候水和天一般不着色,借用画面的空白来表现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江海。古人曾“以素为云,借地為雪”,这也是留白的作用,虽然不描绘天和水,却能表现云水的存在。笔者的一些作品就是这样,大面积留白,这时候不画胜过有画,因白瓷本身颜色就是白的,大面积留白,与画面中的其他颜色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总结
中国陶瓷彩绘善于刻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名人轶事,通过表现丰富故事的情节,赋予作品文化内涵,这类讲求丰富情节的作品,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巧手,把陶瓷与民间传说结合起来,诞生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通过构图与色彩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王小窕.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J].美与时代(中),2016(02):14-15.
[2]吴鹏,昊冯彬.浅谈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J].景德镇陶瓷,2012,23(05):26.
作者简介:
方丽华,1988年11月出生于德化。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师、德化技能大师、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技艺传承师。2007年起在戴云人家陶瓷装饰画社跟陈行一大师学习陶瓷彩绘。作品《国色天香》获“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金奖;《唯有牡丹真国色》获中国“文博杯”银奖;《合美》在第七届“大地奖”陶瓷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在福建省第三届“闽艺杯”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大赛《五福临门》中获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