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 中原文化认同感提升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胡清波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原文化来华留学生认同感

胡清波

[摘 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逐年增加为中原文化对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留学生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和传播意识仍有待提升。河南省内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当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配置、师资力量、交流平台、传播媒介等方面的革新入手,采用多元化的创新性策略加强对留学生的中原特色文化教育,以提高留学生的中原文化融入性和认同感,为中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创造条件。

[关键词]“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7-0007-03

“中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广义上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地区。“中原文化是指河南各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和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戏剧、舞蹈、音乐、文学、艺术、技术、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经济活动、政治推广、宗教交流等多种形式,中原文化不断地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辐射,和中亚、东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为当代社会中原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时,中原文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能凝聚海内外华人,最能适应中国崛起。”[2]中原文化要实现现代转型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借助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提炼,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的中原文化品牌,同时注重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以形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在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河南所接收的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也逐渐增加,来华留学生在中原地区学习和生活自然而然会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产生一定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对中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特色鲜明的河南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来华留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提高中原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认可度,使其自发地为中原文化代言,是河南打造世界名片、实现文化强省的必要途径。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原文化认同现状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文化和感知的共识。”[3]对一种文化产生认同感的前提是这一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力,能够对外来文化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其自发地在心理上认同这一文化范式。对于中原文化来说,要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扩大自己的辐射范围,通过培养特定的文化群体,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选择进入河南高校学习,在中原大地历史名胜和民俗风情的熏陶下,其也会对中原文化有所体会和感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在中原文化认同和传播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基本能够适应中原文化环境,并吸收了部分中原文化知识。但大多数留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不够强烈,未能充分认识中原文化的深刻底蕴,较难体会中原文化与其本国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在中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方面也缺乏自觉性。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原文化的方式正在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获取。通过参观河南各地历史文化景观,在旅途中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原文化,他们对中原文化的学习更多地以浸润式体验为主。观看微博、抖音、快手等客户端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也使留学生的中原文化学习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受此影响,留学生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接触的信息类型也比较繁杂,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的信息,进而影响留学生的文化认同。

最后,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对留学生深入掌握中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现行体制下,大部分高校的留学生中原文化教学仍处于辅助地位,没有列入留学生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这种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模式很难使留学生系统化、衔接性地掌握中原文化,不能满足留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学习需求。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中原文化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结构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进而成长为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省内高校留学生教学课程设置中专业知识课程比重较大,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开设不足,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特色文化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概况”“中西文化比较”等,这些课程都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笼统介绍,具体介绍中原文化的课程较少,留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系统学习中原文化,影响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学理性把握。

(二)中原文化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在留学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会穿插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讲到中原地区的历史人物或特色民俗时,延伸到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代传承,以使留学生对中原文化产生基本认知。但采用的教学模式仍较为传统,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偏重抽象的知识传授而缺乏直观的图片或实物展示,使留学生学习中原文化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

(三)中原文化教学配套教材短缺

调研显示,目前市场上虽然已经存在一些针对留学生教学的中国文化教材和读本,但这些教材在内容上仍比较宽泛,大多是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编写,对中原文化的专题性介绍较少。中原文化特色教材的不足使留学生中原文化教学缺乏课本依托,成为制约留学生从学理性角度认知中原文化的重要因素。

(四)中原文化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省内各高校从事留学生一线教学的主要为应用语言学或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虽然他们较高的学历层次能够满足教学的知识要求,但由于他们的教育经历主要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地方特色文化才藝知识和相关教学技能方面难免有所欠缺,导致对中原文化的传授不够生动形象,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五)中原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

中原文化在留学生中的传播力度仍有所欠缺,如一部分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交流时未能主动地传播中原文化,导致留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产生了一定偏差;一些高校的中原文化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未能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雕塑建筑、展览讲座等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吸引留学生的关注;目前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仍主要借助主流媒体,民间自媒体的传播相对较少,造成受众群体不够广泛;中原文化的呈现形式过于单一,未能将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充分融合。

三、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原文化认同的创新性策略

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需要采用创新性的策略帮助留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原文化,进而使其认同和接受中原文化。河南省内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留学生办学模式,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整合校内外资源,使留学生获得较高的中原传统文化素养。

(一)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原文化相结合

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很多留学生入学后都存在不适应中国课堂学习形式的情况。而且随着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期待也越来越高,不仅渴望从课堂上学习到专业知识,还希望从中获取更多中原文化信息。教师在留学生日常教学中应当调整传统课堂模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和自主探索环节,可以将与中原文化有关的小故事与留学生课程教学相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其学习中原文化的积极性。

(二)合理设置课程,增设中原文化特色课程,增加地方文化教育的比重

省内各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发中原文化特色课程,首先是中原文化史类课程,通过系统讲述中原文化的历史渊源、构成要素和演变轨迹等,使留学生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次是中原文化专题类课程,可以专题介绍少林武术、朱仙镇剪纸、禹州钧瓷、炎黄文化等,使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多元性。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加灵活,要求学生撰写中原文化调研报告或论文、展示中原文化才艺技能等方式都可以灵活应用,以考查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实际掌握程度和探索意识。

(三)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知识层次,编写配套的中原文化教材,彰显河南特色

留学生中原文化教学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材。此类教材要根据中原文化的构成体系进行设计,对炎黄文化、文字文化、武术文化、钧瓷文化等进行专门讲解,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教材还要有中英文双语介绍,方便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进行学习。“教材的内容的编排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适合学习的环境和条件。”[4]编写教材时,要考虑到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体现梯度性。对于汉语水平处于初级程度的留学生来说,教学目标是引导其初步感知中原文化,激发其学习中原文化的兴趣;对于汉语水平处于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要帮助其理解中原文化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进一步认同中原文化;对于汉语水平处于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要引导其理解中原文化的深刻底蕴,增强其对中原文化的研究意识和传播动力,能够进行一定的学术探讨或论文写作。

(四)提高教师的中原文化素养,培养具有地方才艺技能的复合型教学人才

中原文化传播要真正在留学生教学中落实到位,核心是教师的授课和引导。“对外汉语教师的一项必备的素质就是对文化观念的深层阐释能力。”[5]要着重培养一批具有地方才艺技能的教学人才。首先,要加强教师中原文化输出意识的培养,使其认识到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融入中原文化内容。其次,还要定期开展中原文化教学技能培训,丰富教师的中原文化知识储备,提高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中原文化的能力。

(五)开发第二课堂,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验相结合,搭建中原文化多元交流平台

各高校可尝试举办多种中原文化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如组织留学生观看豫剧表演、少林武术、太极拳,欣赏朱仙镇年画并参与制作,在学习和体验中深化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利用河南地方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河南省博物院、安阳殷墟博物馆、文字博物馆、许慎文化园等单位展开合作,让留学生前去参观学习,增强其对中原文化的传播意识。

为了充分调动在河南生活和学习的留学生力量,更好地助力中原文化现代转型和对外传播,还可以搭建中原文化的多元交流平台,使留学生充分参与到中原文化的宣传推广中来。通过展演中原特色文化,推动留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中原文化。或者针对在豫留学生举办一些创新创业赛事,鼓励留学生发掘本国文化和中原文化资源的契合点,实现中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六)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社交网络媒介,多方位推广中原特色文化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6]社交平台不只是日常交流的媒介,也成了分享体验、学习新鲜事物的重要方式。“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传播文本碎片化、表达间断、发布方式简单易懂、信息可以交互传递的优势使新媒体迅速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原文化的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拓一种有效认同和传播渠道。”[7]留学生来到中国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客户端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些留学生会主动寻求可以便捷获取中原文化信息的渠道,每当接触到个性化的中原文化,通常会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博客等平台上进行分享,从而吸引更多的留学生近距离体验和学习中原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中原文化在留学生中的推广不能仅限于课堂或者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介,而是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等社交网络媒介使其融入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打造一个交互分享式的网络社区也是一种有效形式。通过社区内的个人注册和信息共享、实时互动等,让留学生能够找到归属感,使留学生可以共同交流探讨中原文化,克服个体学习的孤独感。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中原文化直接沟通世界文化的桥梁,使中原文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的交流融合逐渐增多,留学生成为传递中原故事、促进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和留学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原文化产生内在的认同感,从而自觉地进行推广,是河南打造世界名片、实现文化强省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董召锋,王莉,吴佳宝.“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原文化建设与对外传播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

[2]刘同般.论中原文化的特点及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的基本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64-65.

[3]韦铁源.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培育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193-194.

[4]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2):49-57,3.

[5]赵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误区和目标[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11(3):81-88.

[6]刘天园,梁红海.运用新媒体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75-76.

[7]蓋伟.新媒体视阈下中原文化认同与传播机制探究[J].新闻爱好者,2018,(9):31-34.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来华留学生认同感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试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关于中原文化传承和动漫形象品牌的有效发展策略分析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