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勋
皖南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呈现地,是徽州文化多样性最具资格、最具品位、最具权威的阐释者。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着强烈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西递、宏村是中国皖南民居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以其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世遗印象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名曰“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其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这里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虽历经千年动荡与变迁,经受风雨侵袭与洗礼,且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早已毁坏,但仍保留着数百幢古民居,延续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该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夏至时节尤为迤逦,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宏村的“牛”形水系设计堪称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其引清泉为“牛肠”,在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并经过滤后,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被视作“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使“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村民的生活十分便利。
2000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这也是首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面貌。其街道规划、古建筑和装饰,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遺存。
遗产价值
(一)人文艺术价值
皖南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街道和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处处体现着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从人文视角看,这里也是许多文化艺术创造者灵感的源泉,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在宏村写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如今,西递、宏村已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外景地,许多知名作家、诗人、绘画家、摄影师也纷纷慕名而来。由此可见,这里具有重要的人文与艺术价值。
(二)历史价值
古村落是“活的古民居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范本。以宏村为例,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37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南湖书院、敬修堂、树人堂以及祠堂、牌坊等处处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石雕、砖雕、木雕及绚丽的彩绘、壁画,点滴渗透着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皖南古村落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研究基地。
(三)建筑景观价值
古建筑是古村落的识别标志,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古村落的民居建筑,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中“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令人赞叹不已。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受徽州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形成了自然古朴、隐僻典雅的建筑风格。其因地制宜、巧夺天工、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理念,为当今城市建筑景观建设提供了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