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看到一篇题为《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内力觉醒》的文章,文中提到,“心理内力是上帝公平地安插在每个人身体里的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人所受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激活和唤醒人体内的这个巨大电池。如果最终没有唤醒心理力量,一切教育活动就都是失败的”。这篇文章开启了我对有效教育的相关思考。
什么是有效教育?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向外引导出来的东西,即教育应该是自内而外的。其实我们通过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能够窥知一斑。产婆术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这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而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有效教育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其自我生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因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美国当代卓越的心理治疗师、顶尖畅销书作家托马斯·摩尔博士,汇编了一本书,原题是《灵魂的教育》。他在前言中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是训示太多,教育太少。周国平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育的本意是唤醒灵魂。在我看来,灵魂和自我应该是相通的,都是内在力量。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从外打开是食物,从内打开才是生命。”我们都知道这是在说鸡蛋,可又不仅仅是鸡蛋,我们的学生也是一样的。
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教育呢?换句话说,怎样才能唤醒孩子的内在觉醒,让他们自觉主动地自我教育呢?一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顿时呼啸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身上暖和,于是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原来,有效教育要讲究方法、策略、时机。指责、批评、惩罚等手段或许能够暂时解决问题,却不能杜绝问题,因为没有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更谈不上促进他们成长。要想唤醒一颗心,首先要走到他心里去。在学习萨提亚亲子教育课程的时候,有这样几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你只看到孩子的行为时,你没有真正看到他;当你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时,你开始看到他;当你关心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时,你已经看到了他;当你的心连接到另一颗心,这是一个生命看到了另一个生命,也是生命和生命相遇。这时,爱就发生了。师生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也是历经了数次“失败”“无效”的教育、无数困顿和迷茫的日子、多次探索和寻觅后,才终于明白,教育不应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应充满智慧和艺术,遵循一定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时机。就像在什么时节播下什么种子,是有阳光、温度、湿度等前提条件的。如果什么都不管不顾,随意播种,那么不管你再怎么施肥、浇水、精心伺候,它也不会发芽。而你却又因此心生抱怨,甚至恼羞成怒,最后得出不值得付出的结论。面对问题,面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不管不顾,上来就批评教育,那样只能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致力于学生的成长。这样想,教师才会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查找原因,思考对策,进而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
还记得一年冬天,班上一个男孩趁我出差,三番五次地旷早操。我意识到,平時他的“遵规守纪”或许更多是受制于我的威慑,他并没有从心底认识到遵规守纪的重要性。然而“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不能从根本上让他自己认识到问题,并且积极自愿地去遵守规则,那么我的教育便是失败的。于是,出差回来后我第一时间找到他,没有责备,没有批评,只是心平气和地了解他为什么旷操,以及别人早操时他在干什么,心里想些什么。我对他说:“现在天确实很冷,别说你,我早上也是不想起来。可是没办法,我既然当了班主任,按时签到就是我的职责。你家在外地,不住校也不现实,住校就得遵守学校规定,实在是很难做到两全其美。”
此外,我还“真诚地”帮助他想解决办法。“这样吧,你看能不能想一个早上不能出操的理由,比如身体不好什么的,这样既不用参加早操,大家也不会对你有什么意见,你看怎么样?”
看我是如此和蔼,他反而不好意思地极力拒绝,并且表示以后都会按时参加早操。我告诉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它的规则,如果不能成为那个制定规则的人,我们就只能遵守规则,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我表示愿意相信他,但要看他的行动,而不仅仅是听他的保证。我知道,他可能还会故技重施,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已经做出了承诺,我相信他也会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我也愿意一直坚守,毕竟知道和做到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时间。
写到这儿,我想到一个小故事。一个在山中茅屋修行的老和尚,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身影,老和尚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和尚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和尚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时,都能够向这位老和尚学习。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进而“将心比心”,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摇动另一棵树,推动另一片云,唤醒另一颗心。让我们时刻谨记:送“一轮明月”给学生,唤醒他们“冬眠”的心,照亮他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