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 刘倩玲
2021年以来,广西文化产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实际出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针对现存问题,加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统筹协调,做好合理布局,拓展资金支持,发挥文化产业园区辐射效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数字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文化消费,深化改革创新,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成效,扩大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对外文化品牌,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正值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新时代,广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重要讲话精神,文化产业顺应时代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守正创新,市场主导,培育精品打造品牌,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021年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
广西从整体谋划、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注重资源特色、打造精品品牌、深化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拓展“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构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取得良好成效。
(一)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整体发展态势稳步上升
2021年,广西规划统筹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出台《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化规划,被纳入自治区专项规划盘子,谋划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政策、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工作;印发《关于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实施意见》《广西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实施方案》《广西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传媒领域的意见〉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14个设区市也出台了本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全区文化产业朝高质量发展迈进,文化产业发展保持较好态势。
2021年,广西文化经营单位达5.4万个(含个体工商户),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83家,同比净增68家,两年新增规上文化企业230家。其中规上国有文化企业150家,同比增长9家;属于自治区本级的101家,市县级的49家。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47亿元,同比增长15.4%;两年平均增长25.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9个百分点;202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6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7%左右,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同时,广西文化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文化產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三大类中,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445.32亿元,同比增长9.4%;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33.13亿元,同比增长9%;文化服务业468.88亿元,占文化产业总营业收入比例接近五成,增速达到24.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明显超过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从细分9个文化行业板块看,文化装备生产、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创意设计服务3个行业营收增长均超过25%,增速分别为31%、27%和26.8%;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5个行业营收增长超过10%;只有文化投资运营、内容创作生产2个行业为负增长,这两个行业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已不足10%。文化新业态发展迅速,2021年营业收入增速达到26.2%,占总营业收入的35%。文化新业态已经成为拉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引领作用明显,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9%、144%、111%、81%和53%。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势头良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管理服务体制,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
1、推进统筹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广西持续深入推进文化领域改革,统筹推进80余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取得实效,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广西深化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广西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推进实现区市两级国有文化企业“四管统一”,基本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指导、文化旅游广电部门和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产业发展工作格局。其中,桂林、钦州、河池市委宣传部采取直接划转的方式将国有文化企业归口宣传部管理,南宁、柳州、梧州、玉林等市采取联席会议制度的形式加强统筹管理。
为协调企业发展,在已有广西文旅产业重大项目管理系统、广西文旅产业投融资管理系统基础上,增设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系统等业务版块,将全区文化产业纳入整体统计范畴,实施动态化管理。
2、稳步推进文化企业改革
为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广西出台《广西贯彻落实〈关于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行动方案》,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改革落实落地,支持鼓励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和集聚区发展壮大,实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实现国有文化企业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管党建,改革任务完成率达到70%,指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入推进企业总部去机关化改革、扁平化改革、内控制度建设、三项制度改革、规范董事会建设等,清理整顿僵尸企业,不断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效益明显提升。
3、完善文化产业主体培育体系
逐步形成“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多层次文化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一是评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新上规文化企业,在强龙头上下功夫。2021年,10家企业被认定为广西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共奖励500万元;2020年符合条件的94家新上规企业,共获奖励940万元。二是评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基地、消费集聚区,在聚集群上下功夫。2021年,桂林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钦州方圆陶瓷历史文化馆、浦北县石祖禅茶园等10家单位被评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西合浦工业园区月饼小镇、百色鹅城文创园2个园区被评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园区基地总营业收入195亿元。入驻企业明显增加,其中,北海文化产业园入驻87家,产值60亿元,年缴税约2.5亿元;桂林创意产业园入驻162家,年产值11.5亿元,年缴税约0.62亿元,形成创意设计、软件开发、动漫影视、科技服务等产业集群。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驻118家,年产值10.5亿元左右,钦州坭兴陶产业带动当地就业人口约1.5万人;南宁市广告产业园入驻68家,年产值6.2亿元,拥有知识产权数量138件。三是在全国率先开展自治区文化“双创”示范企业及孵化示范基地遴选,在补链条上下功夫。11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文化“双创”示范企业,5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文化“双创”孵化示范基地,3家单位进入培育期。至此,广西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基本补齐,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
同时,文化产业主体向着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条广西本土国有电影院线的发展规划,推进广西本土国有电影院线建设,提高广西电影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2021年完成百色店、仙葫店、宾阳店、罗文店、平果店5家影城的收并购,已建成影院12家、银幕69张、座位9362个,遍布全区7个区、县(市)。①2021年,广西电影票房10.26亿元,放映场次294.64万场。②
(三)培育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成果丰硕,市场活跃
为推动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广西注重创作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
1、文化精品纷呈
2021年,推出舞剧《花界人间》、交响乐《壮乡和韵》、歌剧音乐剧《血色湘江》《致青春》《拔哥》、杂技剧《英雄虎胆》、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 壮剧《百色起义》、木偶剧《鸡毛信》、 壮剧《苍梧之约》《百色起义》《黄文秀》、“文化广西”丛书和“我们的广西”丛书等一批优秀作品。壮剧《百色起义》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剧目奖和最佳导演奖,音乐剧《血色湘江》获舞台美术奖;歌剧《扶贫路上》、彩调剧《新刘三姐》、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歌剧《扶贫路上》作为开幕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京剧《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亮相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广西8部(件)舞台艺术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新创大型剧目入选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舞剧《刘三姐》和3个舞蹈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采茶戏《情暖北仑河》、小品《真话英雄》入选2021年“茶香中国”第二届全国采茶戏汇演;音乐剧《血色湘江》入选第35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暨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歌剧《拔哥》入选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壮剧《黄文秀》入选中国戏剧节展演;彩调剧《新刘三姐》片段参加2021年新年戏曲晚会。11件(幅)美术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馆藏。
2021年,广西立项审查网络视听影视剧(片)132部,审查通过率为58%,同比增长14%。③电影《青年邓颖超》《爱的回声》《筑梦》《秀美人生》等制作完成,电影《就是这个味儿》、电视剧《风从东边来》等正在策划,多部广电视听作品获得广电总局的项目和资金扶持。
2、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以“广西有戏”品牌贯穿全年活动,重点推出116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广西艺术精品创作(复排)重点扶持项目。“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广西戏曲青年演员比赛、广西杂技魔术展演等全区性专业艺术活动,不断提升艺术水平,打响“广西有戏”品牌。其中,第十一届广西剧展为广大群众演出80场,集中展演近年来广西创作的65台优秀剧目,近18万人次线上观看演出,互动量达到58万次,近两万人次通过“广西文化惠民卡”享受惠民票线下观看,有效激发了演出市场活力。“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2021年“三月三”期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7293万人次,比2020年增长123%,比2019年增长9%。
举办“壮族三月三·夜游广西”2021年广西文旅夜游促消费活动,组织实施广西重点城市文化和旅游夜间经济发展活力研究项目。北海、玉林、贵港3市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广西数量与其他10省份并列第一。南宁市三街两巷、南宁市邕江南岸片区、柳州市窑埠古镇、桂林市阳朔益田西街文化体验街区、北海市北海老城景区、贺州市黄姚古镇景区等6家单位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入选数量与其他8省份并列第一。百益上河城、柳州窑埠古镇螺蛳粉街、北海海丝首港合浦始发港景区、玉林容州古城景区、钦州吾悦粤港风情街等5个集聚区获评自治区级夜间特色消费集聚区,共获自治区奖励1000万元。
3、主动适应新形势,探索新道路
2021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居民外出娱乐消费的需求回暖,文化娱乐体育等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2021年1-5月,广西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5.6%,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同期增速24.5个百分点,其中电影放映、文艺创作与表演、艺術表演场馆、歌舞厅娱乐活动、游乐园、休闲观光活动等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倍数增长,都显著高于同期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④全年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装备生产等3个行业营收增长最快,增速超过25%,文旅消费有所增长。
由于疫情反复,广西旅游演艺市场受到很大影响,不少项目经营困难,甚至停滞。但也有的项目逆势上扬,在做好防疫的同时不断创新,保证了演艺项目常演常新。桂林千古情景区通过开发网红景点、开展时令节庆主题体验活动、线上线下融合推广营销等方式,让一度萧条的市场重新旺起来。数据显示,2021年桂林千古情景区共接待游客228.65万人次,营业收入1.14亿元,演出场次675场,同比分别增长60.8%、28.2%、33.1%,恢复态势明显。其中,2021年“五一”小长假营业收入较2019年同期增长47%,创同期历史新纪录。
(四)统筹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拓宽项目资金渠道
2021年以来,广西实施《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重大文旅项目进行年度结转,对项目建设实行月报制度和动态管理。各市针对重大项目制定项目年度推进方案,实现一对一服务。为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文化项目服务力度,全区各市县党委宣传部、文旅广电部门深入企业项目一线,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截至2021年12月,投资1000万元以上在建纯文化项目94个,总投资额150亿元,已完成投资32亿元。其中,桂林融创一期项目、北海银基水世界项目已分别于6月份、10月份正式全面对外营业。
为推动金融支持文化企业,广西出台《金融支持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抓好金融政策落实进一步支持演出企业和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广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帮助文化和旅游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2021年,广西为文化企业减免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和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各类税费11亿元;整合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近1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2.2亿元,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快速发展。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划拨5000万元以项目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园区、重大工程和示范性项目等。
同时,设立广西文旅产业发展基金,认缴规模20.01亿元,基金以投资文旅产业的子基金为主,聚焦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投资于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壮乡文化、文化设施、传统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特色产业集群以及广西“三地两带一中心”⑤重大文旅项目。通过投资子基金、投贷联动等方式扩大基金募资规模,募集目标为100亿元,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加强银企对接,精准服务企业,2021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金融监管局在“桂惠贷”中,针对文化旅游企业专门设立了“文旅贷”,贴息贷款额度30亿元。采取投融资辅导、贴息、担保等方式帮助文化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有潜力的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建立广西文旅产业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壮美广西·迎企入桂”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项目招商云手机客户端,涵盖全区358个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重点招商项目,吸收百家企业入驻,串联5家商协会。举办专题招商活动、线上招商推介会,签约59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14个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获得融资指导,新增174家文化旅游企业列入人民银行投融资需求清单。2021年银企交流座谈会举办,集中签约文化企业8家、银行10家,签约金额53.7亿元。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与多个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累计为文旅企业授信700亿元。截至2021年底,广西文化旅游贷款余额47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76.3亿元。⑥各地策划包装申请政府专项债项目,中国-东盟影视演艺中心项目二期工程获得文化旅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总投资2.2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1亿元。广西旅游发展集团“一键游广西”项目、河池市巴马盘龙湾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入选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储备项目。
广西通过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加大对文化新业态和旅游项目的投资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业态,引领发展
广西文化产业坚持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科技+资本”以及跨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1、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
打造文化融合发展载体,重点推进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文化+特色品牌”。利用广西区域性、民族性的特色资源,形成独特优势,避开同质化,实现差异化竞争,打造了“刘三姐”“壮族三月三”“桂林山水”“壮美边关”和红色文化等原创品牌,培育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标识,达到提高兴趣、加深印象的效果。
“文化+公共服务”。广西在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合发展方面,启动3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旅功能融合试点建设工程。在昭平县(黄姚)广西非遗特色小镇,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广西图书馆黄姚非遗小镇分馆。
重点打造“走读广西”——文旅融合阅读品牌。以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依托,整合馆藏资源和地方旅游资源,结合自驾游、研学游、户外讲座直播、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让人们在旅游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2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题,开展百书推荐、百场展览、百场走读等“五个一百”重点活动,并在百色市、南宁市、玉林市、桂林市等地重点开展阶段性活动,累计开展“走读广西”活动超500场(次),活动呈现规模化、品牌化、模式化雏形,成功实践“走读广西”文化IP与“广西人游广西”旅游IP进行有机融合,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创新探索与实践。
2、文化產业数字化持续推进
广西文化产业以“文化+科技”为主线,实施数字技术与文化实体经济的融合,持续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以数字科技赋能内容产业。2021年,广西广电视听行业机构共692家,其中企业479家,其中规上企业15家,占比3.13%。广电视听行业总收入75.17亿元,同比下降4.43%;实际创收40.18亿元,同比下降1.51%。在传统业务收入持续走低的同时,广播电视所属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广告等新业务收入出现了较快增长,2021年该项收入达3510.46万元,同比增长140.27%。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广西新闻网运营实体——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西云集团),注入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技术,建设广西云融媒体平台,孵化了影视动漫、红色会展、非遗文创、融媒培训、数字科技等新业态。实现了内容打通、用户打通、数据打通,数据链、应用链、价值链打通,创作阅读超千万作品140件,全平台全年累计阅读量近200亿人次,多个爆款连登微博、视频号等全国头部传播平台榜首,2021年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广西“一朵云”平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全区媒体深度融合,构建起“1+14+111+N”智媒矩阵,加强广西媒体智能化建设,汇聚优质内容、赋能产业发展。至2021年底,广西云集团所运营媒体平台的总用户数突破5600万,年总浏览量超百亿人次,实现含税营业总收入近5000万元,同比增幅11%。
数字文化产业技术不断提升。南宁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借助自主研发的全球化动画创作数据平台及应用Pitch Bible制作模式,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的动漫IP,通过独创的国际发行运营模式,推进动漫版权的出海。公司原创动漫IP的数量上升,动画系列片产量也上升三倍,产值产能连年增长,2021年产值达到2035.16万元,增长率为64%。2021年产能成倍增长,制作时长达到1000分钟。就业人员65人,较去年同比增长50%。
广西卡斯特动漫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动漫制作技术“动漫三渲二技术创作系统”,突破了動漫创作的技术瓶颈,使公司动漫制作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与字节跳动、好未来、洪恩、北京奔驰及未来事务管理局(刘慈欣科幻团队)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原创动漫IP《白垩纪》《小恐龙》和《宝贝去哪儿》已获得腾讯动漫等平台和投资机构的合作。其《白垩纪》入围2021年中国青年动画导演扶持计划;动画短片《初心》获第18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短片奖”提名奖、2021新光奖国际原创动漫大赛“建党百年特别奖”提名奖、2021年第四届广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大赛好作品奖。
广西祖龙集团聚象科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动作捕捉技术、交互技术等数字技术,打造文旅项目《清明上河图》科技艺术沉浸特展,以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为主题,将前沿科技应用于传统文化的观展,打造文化的沉浸式互动体验。
广西支持打造了桂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高新技术,涌现了一批文化科技企业。2021年10月桂林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广西区内首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智慧旅游服务及应用示范”项目,研发了一个平台(云平台)和两类终端(车/船载智能终端和手持北斗高精度终端),注册用户已超过200万、合作商家3000家,累计实现产值9022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466万元。
3、推动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创新发展
注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转化为文旅产品,举办2021“广西有礼 广西有味”文旅商品暨非遗美食大集市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非遗购物节”等主题活动,运用新媒体影响力推广,线上淘宝、京东、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曝光量达1500多万次,淘宝、抖音、腾讯直播间观看人数900多万人次,非遗衍生商品成交金额约3300多万元,有力促进非遗文化产品走向大众市场。举办的2021中国-东盟博览会特色旅游商品展和“广西有礼”广西特色旅游商品(北海)展,共有400多家旅游商品企业、非遗工坊参展,商品交易总成交额达千万元。
为提高广西文化创意设计水平,举办2021年“广西有礼”广西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区325家企业、51名个人(高校组)提交的1247件作品,最终150件作品荣获企业组奖和高校组奖。举办的“广西有礼”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区内外及东盟地区国家的创意设计机构、团队及设计人员踊跃参加赛事活动,收到参赛作品1660份,评选出金奖3名、银奖6名、铜奖9名、优秀奖33名,共计51个获奖作品。广西文化产业集团与优秀的设计、生产、销售企业和平台进行大赛成果转化签约,推动优秀创意作品产业化,带动广西文创品牌高质量发展。
经过大赛引进先进的创意设计,广西旅游商品水平显著提高。广西选送旅游商品参加2021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乐山)和2021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义乌),取得3金7银6铜的好成绩。
此外,借力电子竞技助推民族文化传播。2021年第四届王者荣耀全国大赛华南大区联赛在《印象·刘三姐》中国漓江山水剧场举办,民族文化演艺与电竞潮流IP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广西通过电子游戏的载体宣传广西山水、推广民族文化,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给桂林及广西文旅行业带来了产业升级,让更多热爱潮流的年轻人了解广西、来到广西。
(六)文化“走出去”渠道丰富,文化贸易增长快速
2021年以来,广西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注重抓活动,扬特色,发挥广西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助推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贸易,不断提升“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品牌形象,广西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1、对外文化交流内容载体拓宽
不断完善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平台。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2021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和2021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中国-东盟视听周、中国-东盟电影展映等展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中国-东盟信息港人文交流平台不断深化,拓宽中国与东盟人文领域交流。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平台合作的国内外出版机构超61家,已上线的中英文及东盟小语种版权交易图书超1700多种;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成功引进中广电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全季酒店等5家企业入驻,8家企业落户注册,实现产值超过20亿元。⑦
传统文化项目通过旅游推介和文化展演“走出去”。彩调剧《刘三姐》选段《定情》、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春天的旋律·2021》跨国春节晚会、广西“五风”宣传片等4个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线上项目资源库,并通过文旅部驻外机构平台向世界各地传播。广西戏剧院参加中国—巴基斯坦建交七十周年招待会文艺演出等相关活动,受到高度好评。参与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广西日活动,举办广西文化旅游推介和文化展演活动,向世界推介广西文化旅游。
海外自媒体宣传矩阵逐步形成。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海外自媒体平台设立账号“Discover Guangxi”(发现广西)和“Splendors Of Guangxi”(壮美广西),举办系列海外知名博主广西文化旅游采风活动,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展示广西的风土人情,发帖近5000余条、总浏览量超过930万人次。⑧2021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8月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国际传播力指数TOP10榜单,广西综合传播力指数位列第五,其中Twitter(推特)传播力指数位列第一。与中国-东盟博览杂志社合办《中国-东盟博览》杂志文旅版,提升广西文化旅游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与《香港商报》合作开展“保持市场热度推动广西文旅‘走出去”系列主题宣传报道。《China Daily》(中国日报)向境外宣传广西红色文化、非遗传承、对外交流活动。利用“云平台”开展文化传播和“云上”交流推介活动,“壮美广西境外行”等活动实现文化“走出去”。
2、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快速
广西贯彻落实国家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大决策,以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为重点,着力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2020年,广西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49.27亿元,同比增长156%;2021年,广西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82.4亿元,同比增长67.24%,连续两年增长过半。⑨
广西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2家企业被评为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點企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澳门分社合作出版项目、中国-东盟电视周、中国-东盟少儿图书联盟3个项目入选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至此,广西共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5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17个。自治区商务厅对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共奖励550万元。
动画片《海豚帮帮号》海外发行项目入选2021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八桂风情》民乐演出及采风交流”“《红孩儿》中国神话木偶剧目展演”等项目入选2022年度欧亚和亚非地区重点合作项目。“‘跟着博物馆游广西研学项目”被评为2021年度“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潜力产品”。
广西桂版图书以及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2021年,广西出版企业向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输出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引进出版物版权640种,输出出版物版权688种,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进出口82.4亿元,成绩喜人。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021年,广西文化产业小散弱的基本情况未改变,加之疫情影响,不少文化企业的经营状况遇到较大困难。
(一)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市场主体实力不强
中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5%。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4%,已经接近目标值,而广西仅为2.3%。
广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占比80%,大型企业仅有23家,占比不足3%,广西已多年没有文化企业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大部分文化企业抗击风险能力较弱,2019年16家规模以上电影放映公司,2021年仅剩5家在库,11家退库。市级国有文化企业已由2019年的19家,压缩到目前的13家,受疫情持续影响,营业收入仅为8400多万元,同比下降4%,亏损760万元,同比基本持平。除个别公司依靠财政补贴保持盈利外,其余全部处于亏损状态。目前广西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和行业引领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层次偏低、入驻文化企业不多且多处于各自“单打独斗”状态,“抱团取暖”的集聚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受疫情以及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投资企业融资面临更高的成本和门槛,投资信心不足,部分在建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二)各市发展不平衡,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各市发展不平衡情况较为突出,加之疫情影响,部分城市尤其是边境城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受到较大影响。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南宁市216家,最少的是防城港市9家,其余的柳州市125家,桂林市72家,梧州市27家,北海市66家,钦州市31家,贵港市30家,玉林市77家,百色市37家,贺州市28家,河池市31家,来宾市11家,崇左市23家。规模以上营业收入最高的是北海市455亿元,占全区收入的43%,最低的防城港市2.3亿元。文化产业横跨多个领域,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产业培育和管理各部门独立开展的情况已有好转但仍然存在,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和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地区对本地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重点项目的研究不多,缺乏整体谋划和政策支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做大文化产业的工作还不够扎实,部分文化产业尚未纳入统计范畴。部分文化产业项目存在前期论证不充分、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后期建设运营出现较大困难。
(三)文化资源转化成效不明显,消费新场景供给不足
广西文艺题材丰富,创作数量不少,但有影响力又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力作少,演艺票房收入较低,转企院团生存困难。广西每年举办各类创意设计赛事活动,涌现出不少创意人才和创意精品,但文化创意的数字化程度有限,产业转化率不高。
受地方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落后等条件影响,部分文化企业未能及时调整,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的文化消费现象、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创新性、年轻态、体验式等文化消费新场景供给不足。在疫情持续影响下,影院、演艺、出版印刷、娱乐等传统文化行业遭受较大冲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市级国有文化企业面临改革转型难题,国有文化企业“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根本破除,部分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文化产品研发和文化体验供给不足,很多文化场馆的智慧化场景应用比较有限。
推动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环境逐步优化、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各种新型文化业态大量涌现。但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好,进行系统化推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才能实现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统筹协调,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系统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和支持区内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合作共赢,自治区国有文化企业与地方国有文化企业、民营企业合作,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区一盘棋统筹谋划,将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落实落细,在文化产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落地、重大工程推进等方面加强沟通协作,用好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符合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予以扶持。筛选主体实力强、发展前景好,且符合本地产业规划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集中各有关部门优势资源要素予以支持。
强化“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市场主体梯度培育,着力引育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和“双创”示范企业,加快建设和储备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库。推进相关文化企业和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建设和集约发展,建设文化产业集群。围绕重点文化产业,培育上下游,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实施项目带动工程,协调、鼓励和引导本土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共同参与高层级的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本土文化企业在业务水平、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不断进步,提升文化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产业凝聚力。激发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实施“双创”战略,推动文化企业“个转企”“小进规”“规做大”,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文化龙头企业,最终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二)依据特色合理布局,发挥文化产业园区辐射效应
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打造一个园区、做大一个产业、辐射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依据各地的环境、经济、人才、资源等自身条件,找准文化产业园区定位,凸显当地特色,促使不同文化产业园区的差异化发展,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做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前期论证,切忌盲目上马,防止不当建设、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等。部分城市和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规模不大,不宜建设以消费终端为主的大规模产业园区和项目。
建设开放的2.0版文化产业园区。一方面,应站在新时代高度,立足数据要素,以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顺应市场需求,注重赛道价值,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另一方面,要拓展园区功能边界,与社区其他功能相互衔接,与周边社区紧密融合,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提升居民文化艺术素养,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优化社区生活环境。以文化产业园区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成城市与乡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同发展的合理布局。把传统的农业村落、商业街区转型升级为文化创意新社区,让文化产业园区不仅是文化企业的集聚区,还是游客旅游景点、居民休闲娱乐场所、青少年的文化艺术教育基地。
推动文化产业园区规范管理。针对园区基地存在管理规划不到位、文化企业占比小等问题,着力抓好专业化管理,在提供优惠政策、实施高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上下功夫,为文化企业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出台实质性的支持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给予适当奖励,对新入园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土地、房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融资贷款方面的服务保障,真正解决好入驻企业的后顾之忧。对于中央和自治区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重点加强调研和指导,规范园区、基地的管理和服务,吸引更多符合园区规划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进驻,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可依托优势,发展中国-东盟印刷产业园区,争取到2025年,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印刷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打造30家左右广西示范印刷企业和2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印刷产业龙头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印刷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广西动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发挥广西文旅产业发展基金、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的作用,搭建平台,撬动社会资本,帮扶文化企业发展壮大,为文化项目落地建设和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提供支撑。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推动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市联合金融部门开展银企协调服务工作,帮助更多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对接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针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大投资合作项目。同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审批程序等问题,推动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做大一批文化企业项目。
(四)加强产业融合,强化科技支撑,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广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新业态发展处于高增长期,应抓住新时代、新技术、新消费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培育发展文化新业态,深化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体育、教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文化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新业态。围绕广西文化资源和重点产业,大力支持优质原创内容,打造结构合理、业态融合的文化产业生态圈,推动本土文化龙头企业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加快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探索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IP工程,用原创IP讲好广西故事。鼓励景区开发高品质的实景演出、主题演出、驻场演出和旅游巡演项目,提升《印象·刘三姐》《坐妹》等演艺项目,加快文化演艺融合项目的创作开发,打造“广西有戏”旅游演艺精品。
建设“元宇宙”文化艺术空间、沉浸式体验场馆、文创商店、小剧场等新型文旅休闲娱乐空间,推出一批有特色的沉浸式演艺、剧本杀主题民宿、密室主题酒店、ARG(平行实境游戏)、RPG(角色扮演游戏)等沉浸式文化娱乐新业态。加快技术创新,重点扶持开发一批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4K/8K超高清視频、智慧广电、智慧文博场馆、“互联网+广西文化”等数字应用场景建设项目。
完善文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跨部门协作机制。以桂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为龙头,柳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基地为引领,布局文化科技产业体系。加快研究制定文化与科技融合相关领域重要技术标准。
同时,以数字化技术助力知识产权保护。由于近年来广西文化企业遭受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应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领域执法力度,以新科技完善网络信息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可将区块链技术的数据溯源和防篡改特性,运用于文化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水平;还可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如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合作,利用其研发的全国首个“版权AI智审”系统,探索审判的数字化智能化。
(五)大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扩大文化消费
持续做强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广西出版、刘三姐等广西文化品牌,持续做大“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动员更多文化市场主体参与,拓展广西文化惠民卡覆盖领域范围,加快培育本地文化消费市场;通过联票等优惠活动,吸引城乡居民和外地游客进行文化消费。推进南宁、桂林、北海等市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加快发展夜间经济,推动夜间文化消费。创建更多高质量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文化消费“白+黑”的模式,提高地区消费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市转型。以“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民族戏苑”周末剧场等驻场惠民演出活动为示范带动,开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节假日文化活动,延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消费品牌。举办丰富多彩的夜间促消费活动,进一步培育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演、夜读、夜宿等夜间消费新热点,激发夜间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构建“商旅文娱体”深度融合的夜间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强调研消费群体的新消费习惯和趋向,积极探索文化消费新模式,调动消费市场客体积极性。研究出台针对夜间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探索弹性工作制,适当调整上下班时间,为夜间消费留出充裕时间,增强职工消费意愿。
(六)深化改革,持续创新,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成效
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按照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提质的要求,加快推动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上市,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影视演艺转型升级,推动广西广电网络公司加快广电5G技术应用和网络建设,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提高演艺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将“广西云”打造为覆盖全区、互联互通的融合媒体云平台,着力打造自治区级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集团。
秉持产业思维打造文化品牌。发挥广西舞台艺术高水平的优势,把演艺作为文化产业转型的先行领域,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演艺精品。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彰显桂风壮韵、体现时代精神的主题文艺精品,持续壮大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和“刘三姐歌谣”等特色文化品牌。在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理念,打造更多优秀的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年轻态的演艺产品,在内容生产、营销模式、宣传推广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路,既要立足广西,又要跳出广西,以更为普适性的方式,更好满足当下年轻观众的需求。借助著名IP,推动文化产品年轻化。突破票务经济和只追求评奖的局限,延长产业链,提高演艺产品的附加价值。
加快推进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南宁创客城等文化创意基地建设,扶持桂林文化创意园提质升级,培育更多骨干型创意设计企业。重点在南宁、桂林、北海、钦州等地加快建设工艺美术产业园区,研发生产铜鼓、贝雕、角雕、工艺画扇、少数民族饰品等体现桂风壮韵的工艺美术品。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共建文创产品研发中心、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推动产学研合作成果市场化。继续高规格办好广西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发掘培育一批文化创意设计人才、推出一批优秀创意设计作品、促成一批创意成果转化。
在“刘三姐”文化品牌基础上,培育更多文化品牌,利用湘江战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抗战文化等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的建设,打造红色主题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进靖江王陵、合浦汉墓群与汉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灵渠、三江侗族村寨保护和申遗工作,真正让广西历史文化“活起来”。充分挖掘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和“壮族三月三”等品牌阵营,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原创品牌。
(七)扩大交流合作,推动文化“走出去”及产业化发展
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对于提升广西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意义重大。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抢抓中国-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RECP正式生效等重大机遇,健全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机制,办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等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以东盟为突破口,凸显“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升级。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在中国-东盟框架下的各类展会论坛和交流活动等落户广西,将广西打造成为面向东盟、更好服务RCEP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和旅游开放合作节点枢纽。
完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在重点文化领域的合作,扶持外向型文化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延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广西书展等成为国际活动,继续办好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视听周等展览展会活动,搭建文化交易平台,推动文化贸易繁荣展。开发引入新技术、培育新业态,重点推进中国一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集聚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RCEP开展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实景演出、精品剧目演出、文化论坛等交流合作,推进中国-东盟文化产业数字化,逐步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数字文化产业园区,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空间。持续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进新技术含量,争取更多广西影视作品、桂版图书以及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化,走出国门、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西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并实现文化产业的双向互赢,为实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汇聚强大力量。
注释
① 数据来源:广西文化产业集团
②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APP
③ 数据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局
④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⑤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构建“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三地”即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两带”即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西江生态旅游带,“一中心”即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⑥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
⑦ 人民网广西频道:中国-东盟信息港五大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http://gx.people.com.cn/n2/2021/0224/c179430-34591736.html
⑧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⑨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座谈会材料汇编,2022年6月。
[2]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3]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2020年5月31日。
[4]《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2020年8月。
[5]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0年11月。
[6]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广播电视局、广西统计局、广西文化产业集团等相关部门材料。
作者简介
何 颖 广西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交流
刘倩玲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传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面向东盟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区域中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XGJ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