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对小学入学适应期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政策动能。江苏省常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团队经历了从个案尝试到区域推进、从经验总结再到学理建构的改革历程后,提炼出了“一听”“四读”“四写”“两说”“两合作”五大类共13项语文关键能力,并把关键能力与结构化学习任务相融合,开发了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相匹配的22个结构化语文学习任务群。本期《关注》栏目,呈现他们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为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政策动能。江苏省常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团队摸索和总结出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发展的“随文适应”语文教学模式,为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学科融合教育,特别是结构化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提供了既有学理基础又有实操设计和实用案例支撑的教学范例。
关键词:入学适应期;教学改革;语文学习任务群;“随文适应”
小学一年级新生怎样做,才能从幼儿的身份,顺利过渡到小学生的身份,进而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这是一个如何完成在小学的生活适应、身心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的过程性问题。这个问题,无论是对家长、对孩子,还是对学校、对老师,都是非常重要且十分现实和紧迫的。
长期以来,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多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支持。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主要是凭经验办事,在多数情况下,这个过程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设计和评估。至于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怎么过的,基本上是一知半解,要么鞭长莫及,要么爱莫能助。学校可以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关注教育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内容,形成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措施,以便更好地帮助一年级新生少走弯路,顺利迈入小学适应性发展的正确轨道。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对于小学适应期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为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政策动能。那么,在政策的推动下,原来各个学校自觉和不自觉摸索出来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学策略措施等,亟待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总结、提炼和完善,为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发展的系统性教育教学行动,提供专业引领和技术支撑。
在这方面,江苏省常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朱洁如老师带领常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团队,率先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大胆尝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在协调好专门的入学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语文学科融合的适应性发展,开展了区域性语文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摸索和总结出以13项语文关键能力为抓手,以22个结构化语文学习任务群为载体,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相配套,用大概66天的时间完成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发展的“随文适应”语文教学模式①。
“随文适应”语文教学模式在适应性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厘清了一年级新生适应性发展的13项语文关键能力;二是开发了承载13项语文关键能力,并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文顺序和内容相配套的22个结构化语文学习任务群。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教学改革成果,不仅解决了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发展问题,也同步解决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问题。简单来讲就是,一个一年级新生,围绕13项能力,完成22个任务,基本上就能在66天左右的时间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生活。
朱洁如老师及其小学语文教研团队在本组稿中有初步的论证和呈现:阐释了“一听”“四读”“四写”“两说”“两合作”等五个方面共13项语文关键能力的学理依据、基本阶段、水平要求和能力表征;而且,把语文关键能力与结构化学习任务群相融合,论证和设计了“一个核心任务十多个配合性任务”所构成的“一核多配”结构化语文学习任务群模型,开发了22个结构化语文学习任务群。同时,提供了具有教学实践情境的22个结构化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用教学案例。
“随文适应”语文教学模式,深入细致地诠释了什么是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呈现了小学低段语文素养教育的生动实践。这一模式为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学科融合教育,特别是结构化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提供了既有学理基础又有实操设计和实用案例支撑的教学范例。
我相信,这项小学适应性发展与学科融合的语文教改成果,能够引领和启发更多的教师、学校和区域,学习和领会“随文适应”语文教学模式的精髓,能夠照着做、改着做、创新着做,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改责任与教育使命。
(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