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和”思想探析“虚邪瘀”理论在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中的策略

2022-05-30 21:39李沛潘富伟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2年7期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和理论

李沛 潘富伟

【摘 要】 娄多峰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虚、邪、瘀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基于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理论,以中医学“中和”思想为指导,探析类风湿关节炎临床防治的新策略。“中和”思想在“虚邪瘀”理论中的体现可归纳为调气血、协脏腑,重视正虚候;因人而宜、顺应自然,防治邪实候;调筋骨、通经络,标本兼顾干预痰瘀候。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虚邪瘀”理论;“中和”思想;娄多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累及关节部位的相关病变,以骨、软骨破坏为主,但亦常累及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等[1-2]。娄多峰教授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提出虚(正气亏虚)、邪(邪气侵袭)、瘀(痰瘀气滞)是RA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3]。笔者基于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理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发现,在诊、治、防RA时,要重视中医学的“中和”思想,强调“气血、脏腑、经络、筋骨的平衡”,构建“调气血、协脏腑、通经络、平筋骨、致中和”的学术诊疗思想,形成了本病诊、治、防的系列经验,且临床疗效确切。因此,笔者以中医“中和”理论为指导,以“虚邪瘀”为切入点,探析RA防治的新策略。

1 “中和”思想的哲学渊源

“和”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思维、价值取向等有着重要的影响[4-5]。早在《道德经》就记载:“冲气以为和。”《周易》亦记载:“保合大和。”孔子在《论语》也有记录说:“和者,无乖戾之心,有阿比之意。”因此,可以把“和”理解为协调、和谐,协调“不同”,使矛盾、不同观点和差异达到一种整体统一或平衡,这不仅有利于其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新事物的形成。早在先秦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就记载:“天全,则神和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调和五味。”体现社会之和、身心之和、饮食之和等“中和”思想。《中庸》作为道德哲学专著对“中”“和”之意亦有大量的阐释,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和”即能持中。对人体情志之和、人和大自然之和等进行了阐释,认为“中和”是人体自身及与外界最佳相处状态的描述。通过对“中和”思想阐释,有助于从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认识“中和”在中医学中的使用背景以及缘由。

2 “中和”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首先,“中和”是指机体状态的最佳时刻。《黄帝内经》记载:“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阴阳和”是指人体阴阳二气在此刻处于最佳状态。其又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阴阳和”亦指经脉中的阴阳二气或阴经阳经在此刻的最佳“中和”状态。

其次,是指将“不和”的机体调整到最佳“中和”状态。古医籍记载:“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和。”体现了人体以“和”为正常的健康状态,“不和”为病理状态。因此,早在《素问》中就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体现了古人对“中和”理解为纠其太过与不及,使人体恢复互用平衡,亦是防治疾病的关键所在。

最后,近代医家根据古医籍以及各自的临证经验对“中和”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定义[6-7]。研究显示,广义的“中和”之意包含现有的各种治法、治则,其内涵之意是指运用中医治法、治则将人体病态调整到“和”的功能状态,即纠正紊乱的气血、脏腑、经络、筋骨等,使机体达到最佳、和谐的“中和”状态[6]。然而,历代医家对“中和”狭义之意争议较大。有学者将其理解为中医治则“八法”中的“和法”;亦有学者将其归为半表半里之疾,须以少阳和解之法;再有医家认为“和解者,合汗、下之法,而缓用之者也”,即寒、热、燥、湿等结于一处而不得结,宜平其积而“和”之。

综上所述,“中和”思想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组成部分,亦是影响中医学发生、发展、兴旺的重要因素。目前,众多学者对中医学“中和”思想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治、预后,以及养生等方面。笔者结合古籍文献研究发现,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结合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在RA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3 “中和”思想在“虚邪瘀”理论中的体现

3.1 调气血、协脏腑,重视“正虚候” RA临床中常表现为小关节病变导致的滑膜炎,甚至肢体畸形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主要以软骨、软骨下骨,以及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肌腱等为主,严重者后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关节功能丧失,严重影响RA患者的身心健康[8-9]。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虚邪瘀”作为RA的关键病机,其“正虚候”指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经络组织功能失调,即正气亏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和”思想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气血津液保持动态平衡,内养脏腑、外濡养筋骨,使机体达到中和平衡状态,才能“百病无生”。“中和”思想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指出RA的发生、发展与气血的紊乱密切相关,笔者强调在防治本病时要以调理气血为先。气和血在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调治气血则相得益彰,乃为治本之法。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记载:“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无论是外在的皮肉筋骨受损,还是内伤脏腑,都会导致气血紊乱失调,进而引起经脉痹阻不通,最终导致气血、脏腑失“和”。正如《正体类要》记载:“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营衛不贯,脏腑不和也。”心主血、脾统血,肝肺之气可行血,脏腑功能失调可引起气滞、气虚、气逆等,或瘀血、结血等。由于脏腑在功能上相互影响,在病理上亦相互作用,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为中心,通过经络、脉络系统,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健康的生命离不开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协调平衡,任何一个脏器平衡被打破,都会导致机体发生相应的疾病[10]。

娄多峰教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度、病后产后等为RA的主要致病因素,均会引起气血亏虚、脏腑功能紊乱失调,进而引起正气不足。因此,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RA临床防治不仅要通过扶正治疗正虚,还要注重调和人体气血、五脏等功能,使其保持和谐功能状态,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还能促进身心合一,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3.2 因人而宜、顺应自然,防治“邪实候” “邪”指风、寒、湿、热等外淫之邪,即外来病邪。若机体正气虚弱,又值严冬或暑夏,或饮食起居不慎等,引起风、寒、湿、热等外淫之邪侵袭肌肤经络,便可依据各种邪气致病特点,致行痹、或寒痹、或着痹、或痛痹等,病久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形成RA缠绵难愈的特点。因此,《黄帝内经》记载:“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引文所说的“道”“阴阳”“术数”,其哲理虽高深,但核心思想是“中和”。明代医家张介宾注:“术数,修身养性之法。”虽然历代医家注解各有不同,大都认同广义的“和于术数”主要体现在天人之际,即探索顺应、运用自然法则和规律,选择适合的养生保健方法,从而祛病延年,达到“和”的状态。风湿病中的“邪实候”即通常和季节气候反常、居住环境欠佳,以及饮食起居调摄不慎等因素有关,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甚至主导作用。

笔者认为,在RA的防治中贯彻“中和”思想亦为重要。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存在一定的规律可循,诚如《黄帝内经》记载:“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由于RA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辨体施治。①着装方面:不仅要选择适合自身的衣物,也要顺应四季及时增减。春装可宽松舒适,“以使志生”;夏装可凉爽透气,“使气得泄”;秋装衣物宜合体、收敛,“无外其志”;冬装应保暖,“去寒就温,无泄皮肤”。②良好的起居作息习惯对于RA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亦是天人和。所谓“病初易治、病久难愈”,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理论,以虚为本,邪侵为标,风寒湿邪是基础,本病之所以缠绵难愈,要在起居作息习惯中加强防范意识,劳逸结合,顺应自然規律,以增强免疫力,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疾病的复发。③注意饮食,搭配合理,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恶化。笔者认为,合理的膳食主要体现在五味调和,即酸苦甘辛咸要平衡,不可偏嗜某种口味;膳食平衡,诚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宜养,失豆则不良;五畜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充饥,五果为助。”不可贪图口腹之欲,过食肥甘厚腻,也不应挑食、偏食;饮食有节,既要按时进食,又要适量进食,亦不能过快进食,正如《吕氏春秋》记载:“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然而,古籍医典中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娄多峰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亦常说:“痹病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因此,对于“邪实候”的RA患者,笔者强调运用“中和”思想、因人而异的扶正祛邪,中和盛衰:即邪盛为主,正气相对不虚者,应祛邪为主;邪正的盛衰消长者,应分清主次、先后,采取扶正兼祛邪,或祛邪兼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祛邪同用等法对于久病不愈、反复发作者,应发作时祛邪为主,恢复期扶正为主,灵活应用。

3.3 调筋骨、通经络,标本兼顾干预“痰瘀候” 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中的“痰瘀候”,即痰瘀气滞,经脉、气血运行失常,甚则痹阻,即“不通”,本病因不仅是风湿病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也往往是本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局。笔者发现,RA后期由于久痹痰瘀互结、阻滞经络、气机凝滞,病情随之不断加重,常引起骨质损伤,经络、筋骨痹阻不通,肌肉萎缩等症状。关节、筋骨、经脉作为RA的关键病位,在临床治疗上应重视调筋骨、通经络,兼顾标本,方能立竿见影、收获奇效。

娄多峰教授常说“无瘀不成痹”,四肢关节,尤其是四肢关节的末梢部位,由于气血供应相对较弱、濡养不足,局部筋骨、经脉、肢节等易受风寒湿等邪气的侵袭。正虚邪阻,虚、邪交结,瘀滞关节,则为肿为痛;发病后气血运行进一步受阻,加重局部皮肉、筋骨失养,形成恶性循环。轻则肌肉萎缩、筋挛骨枯,关节功能受障碍;重则骨节破坏,肢体废用。脉络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承载全身营卫气血以渗灌四肢百骸,其气血流行通畅无滞是维系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病理实质在于“不通”。因此,笔者在临床中重视在RA患者关节、筋骨、经脉等疼痛部位的诊治,针对局部的痛点、或结节、或条索等,采用精准针刺、灸法、手法、药物和导引等疗法,恢复局部的筋骨平衡,疏通阻滞的经脉,使其达到“中和”状态。

另外,笔者认为,RA发生、发展过程中通常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病的病因病机不外乎虚、邪、瘀,虚为内因,邪为外因,瘀为病理产物、致病之标,亦可作为病因独立存在;久痹患者常伴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特点。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强调以患者为本,重视扶正,强调祛邪,不忘通络,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干预,达到良好的医患合作状态,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4 小 结

RA临床致残率颇高。目前,西医学主要运用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进行临床干预管理[11]。多数患者由于不耐受其不良反应,或难以承担经济等因素寻求中医药的干预措施。“中和”为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其目的是在尊重自然规律或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取得机体自身、与自然、社会的一种最佳和谐状态。笔者基于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理论,从中医“中和”思想方面探析本病的防治策略,指出对于“正虚候”患者应重视调和人体气血、五脏等功能,使其恢复、保持“中和”功能状态;防治“邪实候”时要因人而宜,顺应自然规律,起居作息有度,饮食合理,即“法天顺地,形神共养,协调平衡,保养精气”为原则;对于久病不愈,多痰多瘀“不通”的“痰瘀候”患者,应辨其虚实、标本,或以祛瘀通经络为主,或以濡养筋骨为主,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等。总之,要“以人为本”,改善疼痛及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其“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各如其常”。

参考文献

[1] 娄高峰.娄多峰论治风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2] 李沛,潘富伟.娄多峰教授“治未病”思想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0):47-49.

[3] 娄玉钤.风湿病“虚、邪、瘀”理论浅析[J].中医杂志,2008,49(7):669.

[4] 方满锦.《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5] 贾成祥.中和思想的内涵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J].中医学报,2021,36(9):1809-1813.

[6] 李笑宇,王志红.中医“和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497-2500.

[7] 陈慧娟,陈丽云,严世芸.略论“中和”思想对中医治疗观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5,56(23):2067-2068,2070.

[8] 李沛,潘富伟.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在风湿病健骨养骨中的应用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2):30-32.

[9] 杨林江,娄玉钤.应用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分期辨治调护[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2):38-41.

[10] 李沛,潘富伟.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在防治痛风中的运用[J].中医学报,2017,32(9):1669-1671.

[11] 谢文慧,张卓莉.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目标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9,23(3):195-198.

收稿日期:2022-02-08;修回日期:2022-03-24

猜你喜欢
类风湿关节炎中和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免疫塞内卡病毒灭活疫苗后豚鼠、家兔与猪的血清中和抗体相关性研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