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文场景营造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罗舒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7期

摘 要:从人文场景营造的角度,围绕乡村人文场景基本要素与形成机制、乡村人文场景评价标准、乡村人文场景空间探索与塑造三个核心问题,探索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与发展。基于“认知—判断—重构”的研究理念,以广西桂中乡村的人文场景营造为例,提出人文场景营造驱动乡村文化发展“三力”,并對乡村人文场景的文化价值特征进行分析,形成人文交流场景、人文创新场景、人文弘扬场景三种类型的人文场景,并提出乡村人文场景营造策略。

关键词:人文场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场景营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8ky0395)研究成果。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明显,而兼具物质与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人居新目标。人居环境的科学性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对于人文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乡村人文场景营造概述

乡村人文场景营造,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将人居活动分为生产、生活、感知三种类型,以文化发展为目标,结合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不同规模和特征,植入多层级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居活动需求的多功能资源载体,营造能够满足农事、工作、日常生活、传统节事、游憩体验等多样性活动需求的文化空间,同时满足乡村人文场景交流、创新、弘扬的价值需求。本文根据已形成的乡村人文场景的模式、特征与类型,对“人、境、业”的各项要素,分别从乡村生态资源、乡村人文价值、乡村文创产业、乡村社区治理和乡村景观等方面进行内容重塑、结构重组和价值重构,推演乡村文化新形态的产生与发展机制,从而形成人文交流场景、人文创新场景、人文弘扬场景三种类型的人文场景(图1)。

二、乡村田园化与场景营造

(一)人居环境三元论下的乡村田园化发展

刘滨谊教授提出的人居环境三元论,将人居环境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居背景”、人类生存方式及其组织的“人居活动”和人居环境形态营造的“人居建设”。背景、活动、建设三元素及其三位一体的关系,组成了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1]。“人、城、境、业”是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将这四要素与人居环境的三要素相结合,再加上国家发展“五个统筹”,得出公园城市建设下乡村田园化发展的五要素协同为“乡、境、业、人、制”[2]。对于乡村地区来说,进行公园城市理念下乡村田园化研究,旨在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田园化的新模式、新路径,重塑乡村人居环境风貌,形成城乡并进、整体统筹的新秩序。

(二)乡村田园化建设背景下的人文场景营造研究现状

“场景”源于舞台戏剧表演领域。在城市经济社会研究中,克拉克与其团队提出“场景”(Scenes)的概念,他认为,娱乐休闲设施的多样组合会形成蕴含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城市“场景”[3-6]。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作为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形式,傅才武等人进一步将场景理论运用到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中,设计出了一套当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分析框架[7-9]。在国内,以往的人居环境营建实践,往往偏向于讨论侧重功能的“场所”,目前在公园城市营建中,部分学者提出“场景营城”的思路,以场景营造为基底进行城市形态的重塑,激发城市内生活力[10]。

三、广西乡村人居环境特征与问题

(一)广西乡村人居环境特征

广西目前有12个世居民族,经历多年的发展,呈现多民族杂居共处格局,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民族文化生态。由于桂北、桂东北地处湘、黔、桂三省接壤处,民族建筑文化非常丰富,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研究主要集中于此区域,而对于多元文化交错的桂中、桂东以及少数民族建筑分布较典型的桂西则研究较少。

本文选择广西桂中的特色乡村作为案例研究。桂中特色乡村地处南宁市近郊,主要以工业、农业为主要产业,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湿地河湖众多,相对来说历史文化方面较薄弱,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激发乡村文化新形态的产生与发展为侧重点。

(二)广西乡村人居环境发展中的文化发展危机

目前,广西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方向和重心开始向“宜居乡村”与“幸福乡村”两个方向转移,但在广西乡村人居环境提质优化的过程中,乡村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窘境。

1.乡村历史遗产保护传承与特色村镇风貌提升问题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广西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方面花了较多的精力。但目前,广西乡村尚存在破坏自然山水格局以及乡土风貌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风景资源开发相对不足,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也比较简单,导致各村落文化资源出现同质化问题,对其深层价值缺少挖掘。另外,经营管理者没有过多考虑保护成本,造成一些历史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生存状态不佳。

2.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问题

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相关的建设内容分别由文化和旅游部、住建部以及自然资源部等不同管理机构分管,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申报与具体执行手续相对烦琐的问题。另外,由于受长期的城乡二元分离及现代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影响,村落景观趋向城市化,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使乡村景观缺乏特色。在相关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上,乡村只是模式化、简单地建造体育健身场所、文化站、图书室等相关设施,但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不高。

四、乡村人文场景的基本认知研究

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人们基于生活方式与空间需求的变化对乡村景观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人居环境三元论出发,系统性地分析乡村人居活动特征,以及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跨学科地结合场景理论,打造乡村人文场景,并植入相应的空间资源载体,使乡村景观空间得到重塑,以期打造多元化、多功能的乡村景观。

(一)乡村人文场景的内涵与要素识别

传统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指位于乡村内部公共性的、村民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文化生活的空间,包括生产农事文化空间、日常生活文化空间、传统节事文化空间。又从三类乡村人居活动需求衍生出在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之外的乡村人文场景,即乡村文化平台。乡村文化平台是协调乡村的风景园林文化、风景旅游的创新平台,为创意农业、创意文化、在地文化交流、人文展示等提供平台。这是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重塑,不再是简单的空间建造,强调人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活动与体验。

(二)乡村人文场景形成机制

乡村人文场景的形成,可以乡村人居活动为出发点,系统性分析乡村人居活动特征,然后从感官感受、情感体验、精神感受三个层次出发,以“环境—生态—资源”与“农业—文创—新农村”的途径,构筑不同类型的人文场景。

五、乡村人文场景营造的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

(一)人文场景营造驱动乡村文化发展“三力”

驱动乡村文化发展“三力”,即辐射力、竞争力、持续力。辐射力是指认知与评估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文化景观价值,并给予保护,提升乡村文化的生命力;竞争力是指开发乡村文化新形态,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内涵建设,增加村民的地方认同感与归属感;持续力是指宣传乡土文化,对村民进行道德教化,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积极传播乡村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和认同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人文场景价值评价标准

根据乡村人文场景营造的目标,以及驱动乡村文化发展的“三力”,通过在地文化交流、历史遗产保护与乡村景观复兴,形成全产业联动,带动文创、休闲娱乐与教育资源在乡村集聚,进而弘扬新时代的乡土文化,这也是乡村人文场景的主要功能与价值:交流、创新、弘扬。此外,制定乡村文化场景生态健康、乡村人文场景开发与利用、乡村人文场景保护与管理的相关评价标准,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参照。

1.乡村文化场景生态健康评价

人居背景影响了人居活动,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乡村文化场景除了具有美学、人文、社会价值以外,还具备生态价值,构建文化场景对人居背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构建乡村文化场景生态健康相关评价指标时,可参考完整性、地方性、健康性三个维度,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程度、地域特征以及人文场景形成的复合型活动对生态健康造成的干扰等方面的因素。

2.乡村人文场景开发与利用评价

乡村人文场景的构建既包括对物理空间的构建,也包括对非物理空间的构建,目前物理空间的设计仍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场景营造中容易忽略乡村人居环境群体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及体验氛围。因此,在构建乡村人文场景开发与利用评价体系时,可从乡村人居活动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群体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认知体验、需求体验和情绪体验,划定乡村人文场景开发与利用的评价维度与各类指标。因此,在构建人文场景的过程中,可从人居活动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不同群体的参与度与活跃性,以及场景的可复制性和延续性来开展评价分析。

3.乡村人文场景保护与管理评价

乡村人文场景除了聚焦场与景以外,如何永续运营也是一个需要整体思考的问题。目前,乡村用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设用地仅占少数面积,相关人文场景的空间载体管理部门分跨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等几个部门。因此,制定乡村人文场景保护与管理的评价指标,应着眼于展现本地乡土特色的地域性保护、相关产业以及一定空间载体的集聚性。

六、乡村人文场景营造的意义

(一)激活乡村的内源发展动力与活力

中国正在加速推动乡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若只注重外源动力极易造成乡村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再者,乡村建设用地稀缺,不适宜大量规划与兴建新项目,因此,营造乡村人文场景,要重新构建与整合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激活乡村活力空间,促使乡村多元化、多功能发展。

(二)激发乡村文化新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广西各地乡村数量众多,还有不少虽然没有列入传统村落名单,但仍然具有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与村落自然环境一起构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乡村人文场景营造策略研究,能够推动乡村内部自然和文化资源价值被重新挖掘,促进乡村转型与再发展,既保护了风貌良好的传统聚居地的原真性和文化景观,同时也能激发乡村文化新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三)促进乡村人文价值转化实践探索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而生活方式与空间需求的变化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进行乡村人文价值转化策略研究,开展乡村人文场景相关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打造超越物质空间的综合评价体系,系统性地分析乡村人居活动特征,以及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场景理论,打造文化场景,植入相应的空间资源载体,使乡村景观空间重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场景营造路径,探索永续发展的乡建模式,提升乡村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滨谊.人居环境研究方法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3.

[2]刘滨谊.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J].中国园林,2018(10):10-15.

[3]CLARK T N.The Theory of Scen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3:6.

[4]克拉克,李鹭.场景理论的概念与分析:多国研究对中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17(1):16-24.

[5]吴军.文化场景营造与城市发展动力培育研究:基于北京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9(1):305-323.

[6]刘柯瑾.国外城市文化场景类型及其创建路径[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9(1):324-338.

[7]景晓婷.集体记忆视角下老旧社区空间场景化营造研究:以西安土门庆安街坊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北京:中國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0.

[8]傅才武,侯雪言.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释维度与场景设计[J].艺术百家,2016(6):38-43.

[9]陈波,丁程.中国农村居民文化参与分析与评价:基于场景理论的方法[J].江汉论坛,2018(7):139-144.

[10]张宇,黄寰,李艳春,等.以营造城市场景和产业政策创新探求新经济发展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21(1):44-48.

作者简介:

罗舒雅,硕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