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美术馆建筑现状分析

2022-05-30 10:48:04张宸吴鸿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

张宸 吴鸿

摘 要:随着民营美术馆的不断涌现,我国美术馆在建筑风格、空间表现、艺术展陈等方面逐渐突破了原来的单一形式,呈现多元共生的新格局。研究民营美术馆建筑现状,着重分析作为精神和文化性质的民营美术馆建筑及其在美术馆本体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能够促进民营美术馆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筑;民营美术馆;建筑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中国民营美术馆现状调查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7BF118)研究成果。

一、民营美术馆发展概况

美术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文化名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政策的不断助力,国有美术馆相继建立,民营美术馆(以下简称民营馆)方兴未艾。民营馆在短暂的发展历程中虽几经波折,不断遭遇困境,社会舆论褒贬不一,但整体上保持着正向的发展势头,日益成为我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民间力量。

据课题组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民营馆总数877家。从空间维度来看,我国七大地理区民营馆数量差异悬殊,华中地区55家、华北地区84家、华东地区518家、华南地区105家、西北地区42家、东北地区21家、西南地区52家,其中,华东地区民营馆占全国总数的59%。从时间维度来看,2001年至2019年民营馆数量保持上升态势。2001年至2006年间处于低位增长期,呈个位数年增长;2007年至2011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年增长;自2012年起开始步入快速增长期,平均每年增加93家左右,其中,2014年至2019年一直保持三位数年增长,2011年之后的9年时间里全国民营馆的增长数量之和是之前10年的近8倍,并且近89%的民营馆创建于2010年之后。从建筑规模来看,小于1000m2的占27.14%,1000m2至5000m2的占43.33%,5001m2至10000m2的占19.61%,大于10000m2的占9.92%。由此可见,我国民营馆场馆规模差异明显,整体上以中小型居多。

近些年来,民营馆在数量和种类上呈幂数式增长,处于井喷式发展时期。与创建初期相比,民营馆已经波及了三四线城市甚至乡村,作用与效能越来越突出,不仅冲击着原有美术馆的体制与格局,也挑战着传统美术馆的建设和评价标准。虽然民营馆在文化创造与机制创新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许多方面超越了国有美术馆,但就整体而言,还处于创业初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行进中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在内部运营上,许多民营馆资金不足导致功能偏离、非营利性界限模糊,定位缺失造成方向不明,管理薄弱致使效能不足;在外部保障方面,民营馆的规范管理缺乏依据,相关标准有待完善,运营成效缺乏评价与激励机制。与此同时,一批不具有美术馆性质的艺术机构也趁势打着旗号,以美术馆之名行买卖之实。在艺术行业中,拍卖行、画廊、“山寨美术馆”及民营馆分别构成了我国民间艺术品交易与学术的双行系统,实现了艺术品的商业与学术价值。

二、民营美术馆建筑状况

作为展出美术品的美术馆建筑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而对公众开放并具有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功能的美术馆则始于18世纪末,直到20世纪以来,美术馆才真正大规模作为普通群众自由欣赏艺术品的场所,除了实用、经济、坚固与美观等外,美术馆建筑的特殊性和艺术性更是备受关注。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美术馆的功能与建筑形式也在不断演化,国内外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美术馆,如室内外相结合的美术馆、与自然风景相融合的美术馆、与城市生活相协调的美术馆等,当今美术馆已从单纯的精神容器转向更为开放、平等和多样化的空间,在日趋雷同的城市建筑中,美术馆或许是最为独特的存在。

(一)文化建筑的地标打造

相对于其他功能建设来说,美术馆建筑是最容易显现成果的。纵观国内外许多知名美术馆,一座具有城市地标意义的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是自身品牌的重要标志。民营馆对美术馆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影响力越来越重视,由国际著名建筑师设计的美术馆越来越多,如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和阿兰·弗劳克斯共同设计的广东时代美术馆;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上海明珠美术馆和广东和美术馆;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让·努维尔设计的上海浦东美术馆等。在建筑风格、空间营造、科技融合、功能拓展等方面,一些民营馆已经走在许多国有美术馆之前。

在2020年网络推出的国内最值得看的30家美术馆中,民营馆占据了22席,这些美术馆建筑千姿百态,个性独特,风格各异,往往对应着一种特殊且有具体时空感的艺术观,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和感受。这其中有位于河北黄金海岸沙滩,如同藏于沙丘之下神秘洞穴之中的UCCA沙丘美术馆;有纯粹用混凝土结构和材料呈现原始野性魅力的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有以199棵形态各异的古松共同构成苍劲人文景观,环绕白色石块筑成中式建筑的北京松美术馆;有位于燕山山脉远眺金山岭长城的北京凤凰谷山顶艺术馆;有建筑整体轻盈悬浮在空中的江苏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有展现原有土地历史记忆,承载艺术和未来生活演变,给城市带来新活力的山西千渡长江美术馆。

上述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大多是人们热捧的网红打卡地。调查发现,由于民营馆比国有美术馆更具办馆的灵活性且更重“面子”,所以多数具有地标性意义的民营馆体量较大,如2012年底开放的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面积约10000m2,而2014年开放的龙美术馆西岸馆面积约33000m2;2018年开馆的江苏江阴海澜美术馆总面积达100000m2;2021年开馆的浦东美术馆总建筑面积超过40000m2;近期开馆的四川广汇美术馆总建筑面积近72000m2等。相比国有美术馆,民营馆更具当代性。随着当代艺术的盛行以及新媒介、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新美术馆学和现代建筑理论的作用下,民营馆建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由最初的重建筑外观的设计逐步转向注重看点的内部空间设计,与艺术品的展示方式相得益彰,为美术馆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情趣。蓬勃發展的民营馆与国有美术馆共同构筑了我国城市建筑新的文化景观。

(二)历史记忆的赓续创新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更新,许多极具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被闲置。20世纪初出现了城市更新运动,对旧建筑保护与改造的研究备受关注。目前,将旧建筑改建为博物馆、美术馆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不少国家均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巴黎奥赛博物馆和德国汉堡火车站现代艺术博物馆均由老火车站改建;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由废弃的发电厂改建;南非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由谷仓改建;比利时布鲁塞尔蓬皮杜艺术中心由汽车工厂改建。我国城市更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版图的持续延展,21世纪以来,在有机更新模式下涌现出了许多改建的文化建筑。

以当代艺术为主要方向的民营馆对旧建筑改造更是情有独钟,调查发现,租赁原有建筑进行改造的占比高达87%以上,其中,对旧建筑的改造(尤其对旧厂房的改造)较多,在北京十大热门美术馆、艺术馆中,仅有3家是新建馆,其余7家均为旧有建筑改造。在城市更新和文化建设的双重需求推动下,将旧建筑改建成美术馆实现了多方共赢。在设计师的精心营造下,历史遗痕與当代理念的对接使美术馆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品格,风格前卫、卓尔不群的民营馆层出不穷,其中:有受易拉罐生产车间启发,外形如同发酵罐罐体扭曲形变的深圳悦·艺术馆;有对巨大棚屋进行改造,采用红色砖块配备庭院园林的北京红砖美术馆;有保留机场老机库风格,采取新旧建筑材料进行对比,既富历史沧桑感又具现代视觉冲击力的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其他由旧建筑改造成民营馆的还有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艺仓美术馆、深圳华·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等。

在旧建筑改造中,旧厂房所占比重较大,主要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旧工业厂房,而旧厂房具有时代特征,在造型上往往较为独特,有些曾经是区域标志性建筑。旧厂房宽敞的内部空间、带有历史印记的材质感以及独特的造型特征,与美术馆对空间和可识别性特征的需求十分契合。对民营馆来说,将旧厂房合理转型为美术馆,不仅可以降低前期的投资成本,也可以以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功能重新融入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原有工业建筑文化也在新的功能中得以延续,它们更像是巨大的雕塑作品而不是单纯的建筑物。民营馆丰富多样的建筑改变了原本单一的建筑样式,使城市建筑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多元诉求的异象呈现

从现有民营馆的类型来看,有享受政府支持的民营馆(民办公助),有民营企业支持的美术馆,有私人机构社会化的美术馆。出资者主要有房地产商、金融机构、私人资本、外资基金以及拥有巨额财富的收藏家等。他们出资建美术馆有的是出于个人收藏爱好并持有大量的收藏品,有的是出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需要,将美术馆作为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之一。当然,近年来非营利性民营馆越来越多,但其在很多时候是多种目的和诉求的杂糅。纷杂的动机与诉求以及文化和商业的错综交织,导致民营馆建筑的定位、规模、功能等更趋多元。

第一,注重“品牌效应”的美术馆。近年来,效仿古根海姆品牌连锁效应的跨城、跨国发展模式呈上升趋势,如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成立分馆,龙美术馆先后在上海、重庆扩张为两城三馆,chiK11艺术空间、民生现代美术馆、昊美术馆、宝龙美术馆、尤伦斯美术馆等均在异地设有“连锁”分馆,广东时代美术馆甚至还在德国柏林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馆海外分馆。这种扩张的经营方式扩大了美术馆的品牌影响力,提升了企业与美术馆的形象,助推了与新型文化产业关系的融合与共赢。

第二,作为商业配套的美术馆。以美术馆为商业配套的“艺术+商业”模式逐渐盛行,如以chiK11艺术空间、苏宁艺术馆、德基美术馆等为代表的“美术馆+购物中心”模式,以及昊美术馆的“美术馆+酒店”模式、明珠美术馆的“美术馆+书店”模式等,将美术馆延伸至更为大众化的综合场所。这些艺术与商业空间相互融合的新模式改变了传统商业格局,增添了商业场所精致而又安静的艺术气息。购物与艺术的贯穿,生活与艺术的交错,使公众的休闲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既拉近了艺术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又带动了商业经济效益。

第三,以艺术名家命名的美术馆。湖南长沙的李自健美术馆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家个人美术馆”;西安崔振宽美术馆中厅、大厅的景观墙采用秦砖铺列而成,艺术品在不同时刻天光环境下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新馆和老馆隔着大卫广场相对矗立,方正大气,开合有致,相互衬托;陈履生在家乡创办的由陈履生美术馆、竹器博物馆、汉文化博物馆三馆组成的以竹为建筑立面的博物馆群,以不同的内容和展陈方式构筑了独特的博物馆景观。与上述有一定建筑体量的“名家馆”不同,大部分“名家馆”相对偏小,功能定位各异,有的极具特色,如艺术家自己设计的隋建国美术馆具有工作室和展馆的多重功能,同样自己设计的何多苓美术馆采用极简主义手法,内外均以白色饰面,借用天窗、天井自然光为主光源,艺术家更欣赏处于空置状态的美术馆,显然建筑本身已经成为艺术家心仪的作品。

第四,作为画廊配套的美术馆。在我国美术馆准入门槛较低的情况下,滥用与不规范使用美术馆一词的情况较为常见,很多被称为美术馆的机构并非专业职能机构,甚至有的与美术毫不相干,以美术馆之名行画廊之实的情况屡见不鲜,当然,也有不少画廊做到了美术馆应做未做的工作。随着人们对美术馆专业性认知的加深,山寨美术馆频遭公众诟病,一些艺术经营性机构往往“巧妙”地采用美术馆与画廊配套的方式,以美术馆作“前脸”,在学术层面给艺术家及其作品“镀金”,再将“镀金”后的作品转入画廊。这些民营馆在实际运营上往往鲜有做到规范,仅仅起到租赁场地、出售作品的作用,这种类型的美术馆大多体量偏小,更偏重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

此外,聚焦艺术专项的民营馆也不在少数,在设计、影像、雕塑、油画、国画等门类中均有专门性的美术馆,其中以当代艺术和国画门类居多,有的常年只做藏品固定陈列,如宁波华茂美术馆、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等。而缺乏藏品的民营馆只能通过不断举办展览活动和开展公共教育,在收集藏品的同时扩大影响力,这种类型的民营馆在空间布局上或传统或现代,往往视具体艺术专项而定。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当前,我国美术馆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民营馆迎来了难得的时代发展机遇。在我国人均美术馆拥有量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且政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民营馆在数量和门类上极大地弥补了国有美术馆的不足,虽然没有国有美术馆的资金、政策、资源及公信力等优势,但其更具灵活性、自主性、进取性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运营效率也更高。有的民营馆具备对当代艺术及高价位作品的收藏实力,有的国际交流更为频繁,一些优秀的民营馆已经成为我国当代艺术的主要推手,在建筑及公共空间上不断制造惊艳的视觉效果吸引公众眼球,例如:在配套服务设施上增加深受公众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在展览上大量使用新科技手段创新展品与公众的交流互动方式;在公共教育活动中引入更多的跨界、跨学科元素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使独特、现代的建筑空间因融合当代艺术的丰富内容而变得更具艺术性和生命力。如今的民营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典藏、研究、展览、教育核心功能,向休闲、娱乐、沟通、学习、冒险、资讯等功能方面发展”。如何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并让人们感到亲近,在强劲的发展势头中迎接多种挑战,是民营馆接下来的发展重点。作为永久性的文化建筑,民营馆建筑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

(一)建筑外观与内部功能的融合

当前许多民营馆是非理性的仓促建设,为了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许多投资者只重视建筑的外观和体量,对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资源以及未来的发展缺乏思考,对基于馆藏、运营、公众的内部功能定位及运营内容等问题更是缺乏深思熟虑,建成后无法真正按照美术馆要求正常运营。这就需要决策者、投资人、建筑师、策展人等前期开展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在建筑外观和内部功能规划方面作出明智的判断,在艺术性和功能性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而公众不仅要欣赏艺术品,也要感受建筑的独特魅力。

(二)全球化城市问题的应对

城市化产生的交通拥挤、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运营资金短缺和运营成本增加已成为全球美术馆的普遍现象。此外,在人们行为日益遵从商业规则的情况下,能从事各种活动的公共场所也越来越少,公众渴望在美术馆欣赏艺术的同时缓解内心压力。因此,民营馆在选址上不仅要充分考虑区域的交通问题,还要分析与城市、周边街区景观环境的有机融合,以及与其他文化设施之间的有效协同,在建筑设计上满足保护展品和藏品的需要;按照美术馆体量评估美术馆各功能区面积以及应对功能创新可能的空间拓展;运用科技手段使美术馆的展陈方式、节能减排等达成最佳效果,不仅要考虑“白盒子”的语境创造,还要打破“白盒子”的藩篱,营造引人入胜的周边场景和环境。

(三)时代特色与未来趋势的探索

21世纪以来,一些实力雄厚的收藏家和资本雄厚的企业家都有意向打造“经典”美术馆,如何在美术馆建筑中融入时代印记,国外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无不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实验精神。当代美术馆的物理空间以及运营理念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术馆建造在物质本体、感知维度以及承载对象等方面也应该进行新的探索,在展览与公共空间的关联、美术馆与工坊的融合、艺术與生活的结合、商业与艺术的联袂以及现代网络虚拟技术的融入中,反映时代的变化和特征,让现代科技手段和历史元素发生新的碰撞。

当今美术馆建筑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实体走向虚拟,从单一走向多元。观众欣赏艺术所获得的感受不仅来自艺术品本身,抑或来自作品及其展陈方式,甚至来自与室外环境的相互交融。美术馆的定位除了“城市中的美术馆”外,也可能是“美术馆即城市”。“美术馆、博物馆不仅仅是展览机构,它也是思想革命的发声地,是整个社会思想变革重要的发声地,它与建筑相关,但此时建筑不仅仅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它要为革命的发声提供条件和场所——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城市需要建造与其文化背景及经济实力相匹配的美术馆,民营馆的类型与性质各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应该从民营馆自身入手,充分发挥想象力,主动寻求功能和概念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关肇邺.美术馆建筑设计的趋向[J].世界建筑,1985(3):8-13,84.

[2]国内不能错过的30座美术馆[EB/OL].(2020-01-13)[2022-

02-03].http://fashion.sina.com.cn/luxury/de/2020-01-13/1801/

doc-iihnzahk2547021.shtml.

[3]张子康,罗怡,李海若.文化造城:当代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唐克扬.美术馆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费保罗,田霏宇,李虎,等.对谈:21世纪美术馆:文化项目需要怎样的建筑[J]建筑实践,2020(2):8-21.

[6]张剑.正向演进: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阶段性印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2):108-111.

[7]张剑,吴鸿.智识促新:民营美术馆的专业性及文化战略[J].艺术工作,2021(2):35-38.

[8]秦梁越.当代美术馆的动态化趋势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9]郜佩君.当代大型城市美术馆空间公共性探讨:以南京美术馆新馆方案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张宸,硕士,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适应性改造理论与实践。

吴鸿,北京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馆长,艺术国际总监,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展览策划。

猜你喜欢
城市建筑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的探析
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浅析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防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