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黑村石头房院落形态及营建活动探析

2022-05-30 10:48罗肖袁子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7期

罗肖 袁子艳

摘 要:糯黑村位于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属于典型的山地村落,至今还保留着较为纯粹的撒尼文化。糯黑村属喀斯特地貌,所以丰饶的石头和林木资源也深深影响着该村的建筑文化。而利用石头和木材建造的石头房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特殊的建筑价值,具有较高的研究保护意义。在此对糯黑村的民居院落形态、营建材料、营建活动展开研究,总结出糯黑村石头房院落形态特征,并对当地石头房的建造材料及营建活动进行研究分析,揭示出糯黑村独特的院落组合形态、乡土营建材料的有机结合及当地特殊的营建活动,以丰富国内传统民居研究板块的内容,为糯黑村石头房的更新保护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糯黑村;石头房;院落形态

一、价值阐述

糯黑村全村面积27.16平方千米。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曾是泸西通往昆明的马帮古驿道,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世居于此的彝族撒尼人在此创造了独特的撒尼文化。糯黑村世代以就近开采的层石与周边的木材营建房屋,这些青石板恰当地垒在一起,颜色深深浅浅,朴素沧桑,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和撒尼人的生活变迁,长此以往也构成撒尼文化中独特的建筑文化。

糯黑村石头房是历代村民居住的建筑空间,村民的活动也会为石头房赋能,它是构成撒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撒尼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撒尼人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建筑营造,节约成本,使得建筑与环境相协调,体现出当地的民间智慧。石头房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和木头,可见当地利用本土材料解决住宅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一个地区或民族长期使用固定的建筑材料进行营建活动,就会形成体现地域风貌的建筑文化。不论是从建筑的文化价值还是建筑的自身价值出发,石头房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灵活多变的院落形态

(一)私密的三合型院落形态

三合型院落形态是合院式建筑最为常见的院落布局(图1-a),内部空间是通过建筑和院墙围合而成的,因此该院落形态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其由正房、廂房、院墙等要素构成,组合形式为传统的“三间两耳”合院组合形式。正房所在基台为布局中最高处,通过踏步与院子相连。正房为传统三开间木结构重檐式布局,明间为堂屋,是日常活动最频繁的空间,堂屋两边为卧室和一些仓储房。正房前有一条前廊,是院子与正房的过渡空间,前廊两端有楼梯连接二楼,二楼主要为仓储空间。院落两侧分布着挑厦重檐式耳房(厢房),正房与厢房的屋顶相连,厢房一层为活动空间,二层为仓储空间。院落前筑石墙围合空间,石墙中部开正门,形成三合型院落的完整布局。建筑屋顶有高低差,显得错落有致。此布局形式因耗材较多,营建工序也较为复杂,通常为经济较富有的人家所采用。

(二)开放的一字型院落形态

一字型院落是糯黑村石头房最简单、普遍和基本的一种院落形态(图1-b),内部空间是开放且简单的。开放指它没有任何刻意的围合形式,没有院墙和正门,甚至连简单围合的篱笆都没有,通过院坝的边界和外界自然分隔开。其只由正房与院坝组成统一的整体,但会在院坝周围建造一些功能性辅助建筑,使得整个院坝从空间感受上来说有一定的围合感。正房是典型的三开间两层双坡硬山式屋顶,个别家庭根据需求会在正房两端建耳房。正房通常由堂屋、卧室、前廊、厨房和楼梯间组成。明间为堂屋,堂屋是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堂屋前会留有前廊,是院坝与正房的过渡空间。次间为卧房、厨房、杂物间。二层主要功能是储物。院坝位于正房前,高度略低于正房,形状为方形坝子,长度略长于正房或与正房等长,宽度因地而异,一般在3—6米。

(三)半开半私的“L”型院落形态

“L”型院落是在一字型院落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本质区别就是在正房旁垂直加建一间厢房(图1-c)。一般由正房、厢房和院坝组成,正房开间单双均可,也可多户多开,朝门因户数而定,正房的前廊变成两间或两间半。厢房多为单檐单坡屋顶,少数两层双坡硬山式屋顶,开间根据需求而定,厢房屋顶与正房屋顶相交,由于地势问题,一般厢房高度略低于正房。正房与厢房的组合使得院落产生了半围合感。和一字型院落一样,院坝周围同样会加建一些功能性辅助用房,内部空间与外界的划分由院坝的范围来界定。这样半私半开的空间感受是“L”型院落所独有的。

(四)私密的自由型院落形态

自由型院落是以一字型院落为基本单元组合而成的特殊院落布局(图1-d),它融合了三合型院落、一字型院落、“L”型院落的特点,从空间感受上来说它是私密的。它的产生是基于地势条件的限制和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地势的高低落差与不规则,组成的建筑布局相对随意。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后面修建的房子只能围绕在主体建筑周边,所以在平面布局上便不像其他院落布局那么严谨,显得更自由灵活。它的组合形式更加多样化,基本建筑为正房,还有厢房、三合型院落的院墙以及大门,但是这又与其他院落形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

(一)大量使用的石材

石材成为石头房主要建材之一,是其地理环境决定的。因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当地盛产石材,石头就成了糯黑村从古至今建造建筑的材料之一。石材较其他建材具有使用年限长、耐侵蚀、不怕雨水、结实牢固等优点,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就地取材,节约建造成本。有趣的是建造石头房所使用的石材来自地基开挖后出产的石头。据介绍,石材一般情况下是就地取材,假如要在某个地方盖房子,就要先把某个地方开采出来,地基挖出来之后会有许多石头在里面,就把这些石头弄出来盖房子①。这些毛石经过石匠处理后应用在台基、台阶、墙体的营建上,根据所营建的部位不同,石材的处理工艺也不尽相同。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构成基础,其本身特性会显现出建筑的地域特征,进而体现出一个地区的地域性。当地长时间大量应用石头进行营建活动,造就了该村独特的建筑文化,也传达了糯黑村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和就近取材的民间智慧。

(二)关键使用的木材

木材也是石头房主要的建材之一。因为糯黑村周边森林覆盖率高,对木材获取极为容易,所以糯黑村也应用木材来进行营造,用于营建的主要树种是阔松树和青松树。从木材获取到建筑营建完成都需要木匠的全程参与。由于木材较石材具有重量轻、容易获取、可塑等优点,应用木材营建建筑的主体结构可以保证建筑的韧性与强度,所以木材在糯黑村石头房营建中起关键作用,石砌墙体也就基本不起承重作用。山上砍伐的木材经过木匠处理后应用于建筑主体结构,比如建筑的梁架、柱子、椽子、檩子,用于室内空间的分隔,如堂屋与卧室的木墙(有的也会用竹编织竹墙)、一层与二层分隔的木板,还被应用到门窗、木梯、门槛、木垫等相应的建筑构件上。用木材营建石头房的主体结构,既展现了石头房特有的建筑文化,也保证了建筑的坚固与安全性。

(三)少量使用的黏土

糯黑村处于山地区域,除了盛产石材、木材外,土壤资源也特别丰富,主要为红壤。红壤较其他土壤具有黏合能力高的优点,同时它的可塑性比木材和石材要好,可结合木材和石材一起使用。土壤一般应用在建筑上的墙体建造和墙面装饰上。墙体建造上,即将泥浆与石材结合使用,使石材之间咬合更为紧密,从而提高墙体的坚实度,填堵石材之间的缝隙以防风。墙面装饰上,泥土将石墙、木墙(或编织的竹墙)完全覆盖,可以使墙面更加平整,不会因为尖锐凹凸的棱角影响居住感受。当地人还会调一些白石灰糊在内墙面,提高墙面的视觉舒适性和居住感受,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隔绝外部的热量,保证室内温度适中,使建筑保持最适宜居住使用的状态,同时也可以防风。总之,黏土的使用会使糯黑村石头房更牢固,但黏土的应用只在少数石头房发现,并没有大规模使用,石材和木材依然是石头房建筑营建的主要建材。

四、因地制宜的营建活动

(一)选取建筑的地址

糯黑村进行建筑营建之前要对建筑营建的地址进行选择。选好地基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的朝向讲究坐西朝东,背靠山,面朝水,一般选在自家的地里或者自家旧屋所在地。选址也会请毕摩或者专业的先生帮忙,推算一个地址适不适合建房子。从糯黑村的村落布局来看,建筑依据地势围绕着村中心的水塘向山上发展。在以前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糯黑村先民就必须选择临水而居,解决饮水的问题,所以村中心的水塘必然是最佳的选择。随着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新建房往山上发展,就使得村落建筑呈现出层次分明的阶梯状分布。临近水塘的建筑修建时间较久远,且建筑材料多为石木材料,而往山上走就会发现建筑都较为新,而且掺杂了其他的建筑材料,比如红砖、瓷砖、混凝土等。

(二)搭建建筑的梁架

梁架作为石头房的主体结构,在建筑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梁架搭建在建筑营造中是非常严谨和重要的步骤。木匠处理过的木材拼接成整体,在平整过的地基上立起来,形成建筑主体结构框架,这个过程称为立架。村子中往往采用以工换工的方式立架,因此需要请全村村民帮忙,男女分工明确,在专业人士的指挥下完成。立架之后就要上梁。上梁是整个石头房营建的重要步骤,就是为建筑安装最顶端的横梁,它往往被赋予一些美好的寓意。在顶梁中部,木匠会挖出一个洞,主人家会放一些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在其中,并用一块红布将其包裹起来,当地人称为“封火布”,以寄托主人家美好的愿望。将满载美好愿望的顶梁成功安装在建筑顶端时,木匠会在顶端撒下一些糖果、特制糍粑等,意在分享主人家的喜悦与福气,同时也标志着建筑的主体结构营建完成。

(三)堆叠建筑的墙体

建筑外墙体主要是由石材堆成的(图2),石材堆砌而成的墙体表面因为石材本身的棱角而显得凹凸不平,但也因为经过合理的堆砌显得井然有序,这就使得墙体的表面不需要过多的装饰也显得美观。在堆砌石墙的时候要注意石头之间的交错,要先堆大块的再堆小块的。其因有二:一是大块的较重,在下面会更稳重,这样可以使石砌墙体更加结实牢固;二是大体量的石头不便抬到上层搭建。堆砌的方法主要有干砌和湿砌两种。干砌是直接把石材进行堆叠构筑墙体,石头与石头之间用小石头塞一下,或者将碎石渣倒在石墙内,使得墙体更稳重坚固。湿砌就是利用黏土与石头一起进行营造。黏土有较强的黏合力,可以填补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微小缝隙,提高接合度,進而提高墙体的牢固性与耐侵蚀性,建筑使用年限也会提高。室内的墙体主要是木材,木材可以更好地节约空间,从而扩大可活动的空间,可以按室内规格需要进行木墙体的营建,增强空间的隐秘性。

五、结语

糯黑村石头房是彰显彝族撒尼文化中独特建筑文化的载体,反映出撒尼人长期积累的民间智慧,是其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历史见证。石头房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变院落布局,利用石材、木材以及少量黏土建造,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征和特殊建筑文化。无论是从建筑本身的价值还是建筑的历史意义来说,糯黑村石头房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石头房作为撒尼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研究撒尼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对其进行资料整理和保护利用。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对糯黑村居民的采访。王正华,男,彝族,80岁整,头发斑白,身高一米六左右,衣着朴素,家住糯黑村中段,并且自家房子已有100多年历史。该房经他手翻修过,距离盘江日报社旧址不远。他参与过石头房营建活动,曾干过木匠,家里还有做木活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杨世文.撒尼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研究[D].昆明:西南林学院,2008.

[2]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王书悦.文化旅游情境中撒尼民居建筑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7.

[4]马文昆.“石头寨”里看石头[J].石材,2018(8):54-60.

作者简介:

罗肖,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袁子艳,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