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高考改革后普通高中教学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开展高质量的“选考管理”需要在“选情、教情和考情”的大数据“三诊”基础上,提炼形成既符合当前新高考政策又适合校情实际的优化“三策”,并形成“三诊三策”的选考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选考管理质量。
关 键 词
教学管理 选考管理 大数据 选科指导 教学评价
引用格式
沈富根.“三诊三策”选考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2(22):68-71.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它对实施新高考改革省份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挑战最大的是“选考管理”。然而我们发现,普通高中学校“选考管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选科指导”不精准,二是“质量评价”不配套,三是“考情诊断”不到位。因此,基于大数据选情、教情和考情的“三情诊断”提炼形成了既符合当前新高考政策,又适合校情实际的“优化三策”,构建“三诊三策”选考管理体系,为学生的“选”“学”“考”和教师的“教”“研”“评”提供方法支撑与操作依据,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为区域内学校优化选考管理提供有益的实践范例。
一、“三诊三策”的体系架构
基于“选科管理”面临的挑战,我们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三诊三策”选考管理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先通过外部收集和内部汇总的方式收集历届新高考省、市和本校三个层级的大数据;然后制定标准、选定方法、编制量表对“选科、评价和考试”三个方面进行质量诊断并形成诊断报告;根据诊断报告聚焦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三维施策”,提升选考管理质量,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
图1 “三诊三策”的体系架构图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对新政策的适应有个过程,加之政策本身也会调整,所以上述三个层级之间必须建立循环机制。即要对“三诊三策”产生新一轮的大数据再次收集,结合政策新变化再诊断、再優化、再实践……层级之间形成循环,优化管理策略,提升精准度,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二、“三诊三策”的操作策略
1.数据收集
“三诊三策”是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第一层级所要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省级深化改革的相关政策、本校和区域内学校校本化的应对方案和省市及本校历年历届的各类考试数据等。省级相关政策文件通过查阅官方发布、省教育考试网和教育系统公文平台获得。本校及区域内学校校本化方案通过校教务处和年级部等部门以及市教育局教研室协调获得。省、市、校三个层级的考试数据和录取人数等大数据须通过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学校联盟和校际交流等多种渠道获取。
2.三情诊断
(1)选情诊断:两看法
“选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选考质量,基于大数据的“选科诊断”非常重要,其精准度将直接影响学校决策的正确性。
①从学科平均分看优质生源分布。优质生源的流向是否合理对于“总分是王道”的选考来说至关重要。7选3科目按比例赋分,所以一个学科的平均分代表着学校该科目在全省的位次。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从各科平均分看优质生源的分布。下面以“两届选科人数与各科首考平均分对照”举例说明。
表1 两届选科人数与各科首考平均分对照
从上表数据分析可以看出:B届的政治、技术两门学科在选科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平均分反而大幅提高;生物学科人数大幅下降,平均分却与A届几乎持平。不难看出,A届的优质生源大量集中于生物学科,而政治、技术两科优质生源流失较多。从教学管理角度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②从学科优秀率看投入产出比。上述例子中优质生源大量流向生物学科,高投入是否有高产出?答案可以从两届学生的首考88分及以上优秀比例(产出)与选科比例(投入)的对照数据中找寻。
从图2、图3两届对照可知:第一,A届的政治、技术学科比B届选科比例分别少了23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但88分及以上优秀率反而少了9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可以断定,A届的政治、技术学科缺少足够的优质生源。第二,A届的生物选科比例比B届多了37个百分点,而88分及以上优秀率却与B届持平。可以断定,A届的生物学科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生源。第三,除物理学科外,B届其余六门学科的优秀率均比A届高,且政治、地理与技术三门选科比例超过60%“拳头学科”的优秀率均比A届有大幅提升,技术学科的优秀率增加了20个百分点。选科比例高的学科,优秀比例也高,意味着“高投入”有“高产出”,我们认为这是“选科合理”的最大特征。第四,从成功的B届看,生物学科的优秀率产出远不及政治学科,更不及技术学科。因此,从这个角度诊断看:A届首考各科次优秀率低的原因之一是选科时优质生源错配。从这个意义上说,“非一类生源学校”如果优质生源过多地流向生物,应引起重视。
(2)教情诊断:锚点法
教师“教”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建立科学的质量诊断机制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积极性的激发非常重要。针对因自主选科导致各班“底子”差异大,从而同一备课组教师之间无法采用传统考核评价的情况,采用“锚点法”进行“捆绑式”的“教情诊断”。
所谓“锚点法”是指将大市第一梯队的七所重点高中作为“上游”,将第三梯队学校作为“下游”,对于某学科来说,第一梯队的该科平均分作为“上游锚点”,第三梯队的该科平均分作为“下游锚点”,然后将两个“锚点”之间的分差分成A、B、C、D、E五个等第区间,通过本校平均分所处的区间等第来评价该备课组的整体教学水平。采用“锚点评价法”既可以通过历年的等第评价某一学科组整体的“纵向实力”,又可以通过同一次“统测”的等第评价这一学科在所有学科组的“横向实力”。在教师年度量化考核时,将A、B、C、D、E五个等第转换为具体的分数,与其他考核项目一起算总分。
从同期数据对比发现,纵向比较后一届政治、地理、生物学科同比持平,化学学科同比退步一档,历史同比进步一档,而技术学科提升明显,进步两档;横向比较,后一届的化学学科等第为F,表示比第三梯队的得分都要低,应引起备课组的重视。备课组捆绑考核能够促使整个备课组教师团结合作。“锚点法”通俗、实用而不失科学性,是符合当下新高考改革行之有效的“教情诊断”方法(见表2、表3)。
(3)考情诊断:位次法
因新高考方案规定7选3,且每门学科可以最多有两次考试的机会,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某某学科首考我考好了吗,是明年再进行二考还是弃科将时间留给其他学科?此时学校必须科学地开展“考情诊断”。根据本校前三届考试的大数据,做好“各科各个分数段二考增量比例”分析,再结合来求助学生的个体情况科学地给出“弃考”还是“二考”的建议。
图4 地理学科二考增分比例分析
图4是某届学生之前三届地理学科二考增分的人数、比例分段分布图。从图中不难看出,对于该校生源来说,前几届地理一考97分的学生参加二考没有人加到过分数;一考94和91分的学生参加二考能加到分数的比例均小于30%,也就是提分比例小于1/3;85分及以下的学生参加二考提分的比例均在50%以上;70分以下增分比例超过了70%。教师应将其他学科的二考增分情况全部做好以备查,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所有图表一一对照,根据历届的增分区间,结合自身实际与老师的建议,进行考情诊断,从而自主决定是否二考。
3.三维施策
(1)选科优化
①组织领导。学校加强对选科工作的领导,将每届学生的选科分班工作的领导权从年级部收归到校长办公会议,经由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审议决策,最大限度地保障决策的科学性,避免选科偏差,规避“大小年”现象。
②多轮推进。决策基于数据。在开展生源配置前必须通过对全体学生的选科指导、志愿摸底,形成第一手数据后进行研判,根据省、市、县、校四级历年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形成选科指导2.0版本,再有针对性地开展选科指导与志愿摸底……经过多轮次的指导与调整,形成理想的选科结构,最终在高一下学期末结束时正式进行选科分班,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意愿,又能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实际,达到最佳的匹配状态。
③选科调整。每屆都会有学生因对学科熟悉时间短而出现学习不适应情况,进而提出“改科”申请,但数量不大。学校最大限度地为这部分学生创造条件,允许在高二上学期末集中办理一次“选科调整”,将学生的选科再一次优化。
(2)评法改进
①赋分法。采用备课组“捆绑式”考核有利于发挥集体力量,但却未能把组内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加以有效激励。基于评价方法的完善,教师个人层面采用“赋分法”进行“跟踪式”动态评价。“赋分法”是指在高一结束进行“基础分班”时将某一学科的学生按成绩前0~5%、5%~10%、10%~25%、25%~40%、40%~55%、55%~70%、70%~80%,80%~90%、90%~100%的学生分别对应A+、A、A-、B+、B、C+、C、D、E九个等级;在考核时,每增加/减少一个A+、A、A-、B+、B、C+、C、D、E等级学生个数分别+4.5/-3.5、+3/-2.8、+2.5/-2.5、+2/-2、+1.5/-1.5、+1/-1、
+0.5/-0.5、-0.5/+0.5、-1/+1分。“赋分法”很好地解决了新高考制度下因选科分班导致“基础不平”所带来的教师个人教学质量难以考核的问题,有效遏止“大锅饭”现象,激发组内竞争活力。
②制度保障。召开教代会,审议通过《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办法》(试行),以公开促公平,用制度强保障。对于不同校情的学校,“锚点法”的等第划分、“赋分法”的赋分分值可能需要适当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对上述办法中的部分条款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与完善。
(3)二考建议
①通盘谋划。对于首考和二考,要求学生必须在进入高三时就开始通盘谋划应考策略。我们的建议是,对于有实力冲刺985和211大学的学生,必须全科发力,提高四门首考总分,赢得后续高校“三位一体”的报名资格;对于“重点线”附近的临界生及以下的学生来说,不建议“平均发力”,而应集中兵力攻自己的优势科目,争取首考拿下后丢弃,为第二学期的语数复习争取宝贵的时间。
②一生一案。针对学生问某某学科是否值得“放弃”的问题,可参考的做法是:首先,整理出新高考前几届“二考增分情况大数据”,通过图表列出各科各分数段二考增分的人数比例,让学生有个整体的认识。对生源稳定的学校,这个分析有较高的价值。其次,给每一位学生逐科分析形势,包括是否考出了历次的最好成绩,是否达到了学科A等分,综合权衡语数与二考侧重利弊及任课老师的建议等等,最终形成“一生一案”,帮助学生订制二考方案,供学生和家长决策参考。
③管理保障。部分学科“二考弃学”后,能不能从其他学科中有效益产出?学校必须加强后面的管理,尤其要加强这批学生走班自修的管理,形成制度,安排固定教师值班管理,确保自主学习的质量。
“三诊三策”的选考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选考管理中遇到的三个突出难题,培养了选考管理的专业团队,提升了学生选考的竞争实力,为区域内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管理范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34):29-33.
[2] 韩平,方红峰,任学宝,等.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3):5-8.
[3] 王博.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科指导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4):24-25.
[4] 郑志湖.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6.
[5] 王扬柱.新高考制度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30-32.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