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居建筑特征成因与发展研究

2022-05-30 10:48周湘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7期

摘 要:古往今来,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关中传统民居形式。传统民居营筑文化技艺“房子半边盖”是关中民居建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承载着特色地域文化的建筑特征,更是关中异彩纷呈的民居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然而,“房子半边盖”这一特有的建筑特征却因为现代建筑理念的更新和工业化的冲击,正在逐渐淡出关中民居建造体系,因此,保护和发展这一建筑特征成为当今时代人们不可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房子半边盖”;关中民居;建筑特征

一、关中地区概况

我国有三大平原,从北至南依次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一些面积稍小的平原,关中平原从古至今都为其中的翘楚。关中平原,亦称渭河平原、关中盆地,古称关中。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依秦岭、北接北山,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

关中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灌溉便利,经济富裕,古时便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关中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并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而发展。今天,我们来看这些演变不难发现,关中民居的建造形式也在随之变化。关中传统民居文化从古至今都是关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的土地上至今还有着传统民居的身影。历经几百年的沉淀,关中民居以其独特、实用、朴实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众多传统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与其他带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相比,关中民居建筑形式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房子半边盖”。

二、关中民居建筑特征——“房子半边盖”

陕西有八大怪,“房子半边盖”算其中之一,但它并不是指建筑上方只盖一半的屋顶。在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院落过道两旁往往有厦子房,厦子房一般只有一面斜坡顶,却能遮住整个建筑,这就是所谓的“房子半边盖”。整个厦子房的形状像一个立体的梯形,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直角三角形的屋架支撑起来的单坡斜房。这是一种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性建筑。

在现代,随着新型建筑理念的普及与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关中地区的一部分民居在设计时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良,或者采用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式。“房子半边盖”这种带有明显地方文化特征的建筑特征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如同福建土楼、湘西吊脚楼、云南的“一颗印”一样。传统建筑有其优势,也有因为现代建筑的发展而稍显落后的方面,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特征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让传统建筑的优势结合现代建筑理念的长处。这是关中人民设计出“房子半边盖”的始发点,如今,其又成为发扬该特征的重要支撑。研究“房子半边盖”的成因,分析这些成因在现代关中民居建筑中是否还需要考虑,该建筑特征的功用是否还行之有效,应不应该被摒弃,该如何做好保护性工作,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的原因

(一)地理因素

关中平原是由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又由于河流侵蚀和地壳运动形成了参差不齐的阶地,所以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是关中的基本地貌类型。

关中平原在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广义的秦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关中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关中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平均最低温度低于0℃,平均最高温度超过35℃,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7、8、9月份。

地理环境与气候对关中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关中民居建筑特征中,受地理、气候因素影响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房子半边盖”,也就是厦子房上面的单面坡顶。关中人民较多采用这种建筑特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关中人民发现,如果在厦子房上方使用单坡屋顶,那么厦子房在酷暑时节的遮阳功效会更好。这是因为厦子房是单坡斜房,这种设计比人字屋顶的背墙高,越高的背墙越能有效地阻挡阳光照射,在院内形成更大的阴影区域。同时,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寒流和风沙并不能像“攀爬”人字屋顶一样进入院内,而是会受到高大背墙的阻拦,而厦子房上方仅有的单坡屋顶是向下倾斜至院内的。其次,水资源。数据显示,关中地区的年降水量平均为600毫米,且降水通常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分配不均,容易形成长时间的中小旱。因此,在常年水资源不丰的情形下,关中人民在修建民居的时候,最终选择将厦子房的屋顶造成单面坡顶形式。这样,在降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单面的斜坡流向庭院,人们可以将这些雨水收集起来再加工用于其他用途。在关中一些水资源格外匮乏的地区,人们还会在庭院里修建蓄水池,通过屋顶蓄积雨水,以确保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二)历史文化背景

關中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古时历来为政治军事重地。相对陕西省其他区域而言,肥沃的冲积平原使关中成了富庶的农业地区,滋养了大量人口,而作为政治中心和产粮大区,关中又吸引了大批人口到此地定居,这为关中的人口基数增长奠定了基础。大量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生存资源,其中最大的需求就是耕地与住宅用地。古时,关中人民常受到匪盗和猛兽的袭击,出于安全考虑,人们会修建城墙村堡,这样会进一步限制人们的居住空间,村落里逐渐形成小聚居的形式,家家户户紧挨在一起,中间不留空隙,或者稍稍预留间隙。这种传统一直延用到近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东地区的用地面积没有增加,人口数量却一直在逐步增加。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更多居住面积,是关中人民面临的问题。前文提到,关中民居建筑形式一般为从走廊进入院内,左右两侧是厦子房,那么,厦子房的屋顶若设计为人字顶,则房体的面积会扩大,厦子房会占用整体建筑更多的面积,这很显然不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另外,使用人字顶会大大降低安全性,因为人字顶的背墙高度比单坡屋顶低。因此,关中人民选择让厦子房的背墙贴在一起,一户连一户,以形成更高大的背墙。靠在一起的高大背墙既能抵御风寒侵袭,又保障了院内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建筑用地。这样的话,厦子房的屋顶就只能被设计为单坡屋顶。

四、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关中民居采用的材料和建筑布局在现代先进的建造技巧和新型材料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的局限性,以半边盖为代表的建筑特征开始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传统民居建筑是否应该被新的建筑形式代替呢?回答是否定的。“房子半边盖”是最能满足关中人民的生活需求、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建筑构造形式,关中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建筑文化的内涵也蕴含其中。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优点结合起来,关中传统民居的革新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命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传统民居的成因,就是为了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还要继承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让“房子半边盖”发展起来。

(一)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的保护

继承传统民居独特的建筑特征是保护传统民居的前提。“房子半邊盖”无疑是关中民居最大的特色之一,但是带有这种建筑特征的民居在当地人民眼中是破旧的危房或者是落伍的建筑。如果实行从上至下的宣传保护只能拥有短暂的成效,根本无法使“房子半边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走向具体,走向成熟。因此,要想保护这一建筑特征,就要创新。创新与传承是保护传统民居的双向轨道,指向同一个目的。要将“房子半边盖”这种建筑特征与如今关中地区的地理人文特点重新结合,营造出能满足当下关中人民实际需求的建筑形式。半边盖的传统民居具有良好的遮阳效果,能使院内更加凉爽,同时建筑材料更节省也更环保,这都是“房子半边盖”在现代仍具有的优势。只有将这些优势展现出来,关中人民才会自发地传承、保护这一建筑特征,在唤起关中居民的保护意识之后,人们就会开始选择回归传统建筑。此外,要更多关注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和工匠,否则,未来将会在具体实践中遇到怎么修、谁来修的问题。在传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过程中,要为工匠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使“房子半边盖”在不失原有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建筑手段和材料进行优化。因此,应用这一建筑特征就是对它的切实保护,而如何对其进行优化创新就是对其发展的初步探讨。

当然,如果从当地居民的角度对“房子半边盖”这种建筑特征进行保护的话,那么更有效的方式还是将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当地居民对“房子半边盖”的保护意识会进一步增强,这就是后面我们要提到的“房子半边盖”的发展。

(二)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的发展

要想保护传统建筑,就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传统建筑。对“房子半边盖”的发展进行的初步探索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肯定其现有的优势,并结合现代营造技术对其进行进一步优化;其次,挖掘其潜在的经济效益。

关中传统民居中的厦子房采用的是单坡屋顶形式,这种形式是传统民居文化的延续,具有防寒隔热、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优点。通过结合现代的营造技巧和新型材料,“房子半边盖”的优点可以更加显著。传统厦子房建造单坡屋顶的主要材料是土坯和木材,这两种建筑材料都有一定的不足,易因水蚀、风蚀或其他侵蚀作用降低耐用性,所以需要人们不断进行维护。因此,在构建单坡屋顶时,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改造或者替换。例如:在建造厦子房墙体时,可以在土坯中加入石灰或者沙石等材料,制成更优良的土坯砖。这样的土坯砖更加坚固耐用,保温隔热的效果也更显著,可以弥补单坡屋顶无法蓄热的缺陷。搭建屋顶时,可以使用钢架结构代替木材。钢架结构的优点是自重轻,牢固可靠,使用时间长,一般不需要维护。在搭建传统的单坡屋顶时,为了节省木料,人们通常会使屋顶直接贴合在墙体上,中间不留空隙。因此,传统的单坡屋顶不利于房间的采光和通风。使用钢架结构可以增加墙体到单坡屋顶的空隙高度,在中间设置窗口,以更好地解决房间内的采光和通风问题。在以往的传统民居建造中,人们一般就地取材,选择的都是无污染的建筑材料,符合现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因此,在优化单坡屋顶时,要合理地留用和选用材料和技术,不要一味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另外,钢架的牢固性和灵活性比木材搭建的支架更好,屋顶的面积可以扩大,然后放上足够多的太阳能面板。由于单坡屋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太阳辐射,所以在单坡屋顶上覆盖太阳能面板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供住户使用,这是“房子半边盖”结合现代科技带来的经济效益之一。将传统民居建筑群建设为旅游基地也是推进民居保护与发展的途径之一。陕西韩城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党家村民居四合院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于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9年,党家村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当地自此成为著名的民居建筑旅游基地,形成了保护发展的良好循环。“房子半边盖”作为区别于四合院的另一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可以韩城党家村为例,打造村落景观旅游基地。以居民和当地相关部门为主,选取留存“房子半边盖”这一特色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成大规模的建筑群,在不改变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修缮,配置必要的旅游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和生产意识,做好旅游推广工作,推进与其他关中传统民居旅游基地的联动发展,使关中传统特色民居旅游基地成为关中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济发展带动传统民居特征的保护和发展走向成熟。

五、结语

梁思成曾经说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随着建筑理念的更新,传统民居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对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保护与发展也将成为民居保护工作中的重点。正如梁思成所说的,建筑产生于实际需要,需要又受制于环境,“房子半边盖”这一建筑特征也会因为岁月更迭而落后于环境。若受制于环境,则更要调节以适应当时的环境,所以“房子半边盖”应该不断推陈出新,以打造出更能满足当代人民需求的民居。

参考文献:

[1]郭昊宇.关中民居建筑传统的继承与创新[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高瑞雪.韩城历史城区历史建筑价值评估及分级保护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

[3]廉梦琛.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征与营造技艺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1.

[4]谢杰兰.关中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周湘,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