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钊
摘要:目的 分析围手术期精准护理应用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8日~2022年1月10日医院收治12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差异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60)及观察组(手术期精准护理,n=60)。分析两组神经功能、睡眠质量、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差异。结果 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NIHSS分值显著偏低、PSQI分值显著偏低、VAS分值显著偏低、多项生活质量项目分值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精准护理应用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保障患者拥有优质睡眠质量,促使病情早日康复。
关键词:围手术期;精准护理;脑动脉瘤介入栓塞;神经功能
脑动脉瘤又被称之为颅内动脉瘤,由于患者自身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或者是局部先天性血管肌层发育异常,在一系列因素共同干扰下损伤血管内皮,从而产生脑血管囊性膨出[1~2]。当患者处于血压上升、紧张或者是劳累状况下,极易发生破裂,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主要特点包括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以及致死率高,若未能予以有效治疗,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随着国内医疗技术水平的持续发展,临床开始推行电解脱式弹簧圈、支架或者是球囊等一系列栓塞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作为当前治疗急性脑动脉瘤患者首选方式。但该手术治疗成功与否和手术前后具体护理干预方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特别是围术期护理好坏将决定整体手术成败。鉴于此,本研究分析围手术期精准护理应用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3月28日~2022年1月10日,共选取120例年龄37~74岁脑动脉瘤患者,根据护理差异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60)和观察组(手术期精准护理,n=60)。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5.79±2.38)岁。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5.14±2.36)岁。两组資料比较差异不大,P>0.05。
纳入标准:(1)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年龄37岁及以上;(3)无免疫系统疾病或传染性疾病;(4)无手术禁忌症;(5)均为初次发病。
排除标准:(1)伴有心源性休克;(2)伴有脏器功能衰竭或者是障碍;(3)参与研究前伴有重大创伤史或者是手术史;(4)伴有脑动脉炎或者是颅内转移瘤;(5)伴有脑血管畸形;(6)伴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用药干预及健康指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观察组:(1)术前。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评估患者实际心理状况,开展心理疏导干预措施。采用温和语气为其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与治疗方式。在日常饮食中,以富含维生素食物为主,多饮水。(2)术中。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展常规消毒铺巾,整个护理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当造影剂被注入以后,根据医嘱要求对其输入速度进行调控。若存在异常状况,第一时间向医生汇报并处理。(3)术后。手术治疗后,需将患者头部轻微偏向一侧,预防患者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引发窒息。将枕头去掉,调整患者体位,以平卧位为主;昏迷患者需定时协助翻身,清醒患者则引导其正确咳嗽与咳痰;针对气管切开患者,需第一时间清除口腔中分泌物,预防气道阻塞。增强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力度,引导患者将内心不适感或痛苦说出来,通过有效的谈话消除患者内心不安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升患者治疗舒适度。告知患者需多饮水,增加尿量排出,并详细记录尿液颜色、性质以及量。询问患者腰部有无酸胀感,以此分析其肾功能改变状况。严格按照医嘱予以患者甘露醇、速尿或者是尼莫地平,从而预防或者是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同时增加穿刺部位观察力度,告知患者不可屈伸肢体,防止穿刺位置出血。对于部分伴有一侧肢体无力患者,需提前预判疑似存在脑梗死,必须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开展CT检查,同时采用抗凝与扩容治疗。面对伴有短暂意识障碍、头晕、肌力下降、呕吐或者是头痛等一系列症状疾病患者,判定疑似存在脑血管痉挛症状,向主治医生汇报后,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抗血管痉挛治疗。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最高分42分,分值高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2)睡眠质量: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打分,每项评分最高分为21分,若最终患者获取分值较小,说明睡眠质量好。
(3)疼痛程度:参照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打分,最高分10分,分值高则疼痛感剧烈。
(4)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一共74个条目,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评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神经功能对比
干预前两组NIHSS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分值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睡眠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PSQI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分值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疼痛程度对比
干预前,两组VAS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分值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多项生活质量项目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多项生活质量项目分值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据有关研究报道指出,遗传因素、性别、高血压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是脑动脉瘤发生的相关因素,需结合患者实际生活情况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精准防治措施。在实施手术治疗同时,增强护理管理力度,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以及手术疗效。
以往常规护理模式仅从单方面执行,整体护理方式十分死板。而精准护理从术前、术中与术后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果提出基于时间理论照护策略。精准医学主要为采用云计算以及互联网技术,配合基因测序等一系列大数据,对特定某一个体在正确时间段开展正确治疗与预防措施。精准医学内涵丰富,但现如今还未拥有统一的概念。在此情况下,可把介入围手术期精准护理定义为:建立于精准医学背景之下,配合介入手术临床护理相关指南以及患者多项因素制定的个体化精密护理计划,术前增强患者心理护理,对术中一系列护理措施予以完善,术后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确保患者能够感受到经济、安全、贴心且有效的护理服务。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NIHSS分值显著偏低、PSQI分值显著偏低、VAS分值显著偏低、多项生活质量项目分值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将围手术期精准护理应用在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肿瘤患者中至关重要,可为后期治疗与康复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娟,张美霞,郝佩,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血泡样脑动脉瘤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21,36(15):33-35.
[2]柴小艳,杨维,柴丽芳.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罗伊-纽曼综合模式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