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杨
咸丰元年(1851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这场革命发展迅猛,声势浩大,引发清廷震动。管理户部事务的大臣祁寯藻在咸丰三年(1853年)6月16日的密折中写道:
“自广西用兵以来,迄今三载,经臣部奏拨军饷及各省截留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余两。移缓就急,提后尽前,罗掘之方,实已无微不尽。乃三城未复,久顿重兵,南路则窜扰江西,北路则蔓延皖、豫。粮台之设,至六七处之多,请饷纷纷,日不暇给,加以福建之会匪未除,丰北之坝工复决……”。
可见此时的清廷国库空虚,军费激增且刻不容缓,黄河又决堤,使清廷不得不考虑陕西道御史王茂荫提出的行钞法的建议。
咸丰三年(1853年)2月17日,清廷决定发行户部官票,以解燃眉之急。发行官票先在京师地区试行,并逐步推广外省。
咸丰四年(1854年)12月,浙江巡抚黄宗汉奏准开设浙江大美官钱总局于省城杭州,以便推广户部官票、大清宝钞。咸丰五年(1855年)2月,黄宗汉调升四川总督,遂由新任巡抚何桂清继续办理,奏呈浙江开办官钱局,试行钱钞,通流市肆,活跃金融。
注:此表根据浙江大美官钱总局开办章程中的内容制作。
清 咸丰三年“楼”字第18079号五十两户部官票 31.5厘米×18.5厘米
在大美官钱总局成立之前,钱庄行号发行私票花纸,足以代表地方金融活动盛况,对全省各地百姓的生活影响至为重要。钱庄行号私票花纸是官钱总局发行纸币的先驱,为社会大众提供货币价值、权衡货物贵贱。大美官钱总局的成立带来了通货活动的希望,让百姓报以期待、寄予重托。大美官钱总局发行的官票虽未能及时发挥其功能,遏止钱庄行号发行的纸票流通,以及纾解银钱通货缺乏现象,但官票能交纳政府赋税、丁漕、盐课等一切公款项目。随着风气逐渐开放,需要兑换官票者增多,故官票传播流通开来,逐渐深入民心,颇受工商交易的重视。
咸丰三年浙江大美官钱总局领用的五十两户部官票,是迄今所见浙江地区最早的流通纸币印记,值得珍视。
图中这张咸丰三年“楼”字第18079号五十两户部官票,长31.5厘米,宽18.5厘米,为户部官票最大面值票。此官票票面整洁,图文清晰,保存十分完好。其背面右侧依次有“七月初三卯乐清”“闰七月十九日二次发局又七月十九卯泰順”“三月廿三卯加善”“十二月十六卯肖山”“三月一九日搭放瑞安营兵饷”“十二月十九卯松阳”“二月廿三日搭放筹防局”“十一月初九日杭府米价”的墨书与戳记;左侧盖有“戊午六月初旬赴浙省大美局支取”长条形红色戳记。其丰富的背书记录着它较短时间内在浙江境内多地流转,见证了咸丰年间浙江的一段金融历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由于太平军进入浙江较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浙江的战备都是布置本省防堵和协助邻省作战。早在咸丰二年(1852年),浙江就赴江西、安徽陆路各营三千名,次年二月,江苏省城危急,复又调去三千名。至南京被太平军占领后,浙江情势紧迫,巡抚黄宗汉在镇江、平望、太湖、四安、广德等要道之上陆续添兵,省城附近添设炮台,杭、嘉、湖三府正式布防。六月,衢、严二府亦开始设防。统计浙江全省杭、嘉、湖、衢、严五府陆路节节设防,海疆亦需兼顾,防堵达十余处之多。至咸丰四年,除本省防堵外,浙江又在向荣江南大营调度下,进入徽、宁地区作战,统计兵勇不下二万,每月口粮杂支多至十二三万两。随着浙江在皖南的作战规模越来越大,至咸丰七年(1857年),加上本身布防,兵勇数已达四万,月需银二十万两。除由藩库拨给一部分外,主要出自地方捐输,其收入都交由咸丰三年创办的筹防局支用。
这张由浙江大美官钱总局领用的咸丰三年五十两户部官票,详细记录了此票作为浙江省提拨的筹防经费搭放军饷,于乐清、泰顺、嘉善、萧山、瑞安、松阳、杭州等地的流通经过,是极其稀少的浙江大美官钱总局存在的历史证据。
一来,此票的冠字在浙江大美官钱总局领用的号段之内(17501号至18500号),背书流通之地名都属浙江省,符合历史记载。观察此票背书字体及印章,也符合清代老纸币的各种特征,作伪之嫌可以排除。
二来,此票有“戊午六月初旬赴浙省大美局支取”长条形红色戳记。戊午年是咸丰八年,即1858年。另有背书“闰七月十九日二次发局”,彼时只有咸丰四年即1854年(甲寅年)有闰七月。可知此票在流通时并不能立即兑现,需要等到几年之后的咸丰八年才能去浙江大美官钱总局支取现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张远期支票或者债券性质,收受此票的人,除了缴税之用外,需要承担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加之五十两大面额,收到之后尽快地用出去也完全符合人之常情。
此票是战争时期国库省库空虚之时应急而发,历史上多次发行纸币无不是以通货膨胀、纸币贬值而失败告终。清廷对于发行纸币一直讳莫如深,尽管清廷规定了官票可以搭交税款,但在兵勇和商民心中,纸币的保值与现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五十两官票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流通于浙江各地,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