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真
内容摘要:《天河配》是张恨水于1944年创作的长篇社会言情小说,讲述了当红女伶追求真爱却不得的悲剧。从表面看,这是一个才子佳人的老故事,但女主人公对个人命运的积极抗争及男主人公婚后抛妻弃女的行为却映射了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妇女对个人命运的自我追求及困境,体现出反专制、平民化,追求男女平等、社会改革的新意识,而其悲剧性也显示了当时妇女运动的局限性。
关键词:张恨水 《天河配》 新文化运动 妇女解放
张恨水作为现代通俗小说大家,因其小说长篇章回体的形式及多写才子佳人爱恋的主题被学界定义为近代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但作为与鲁迅、老舍、巴金、曹禺等新文学作家的同时期创作者,张恨水的经历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这从他个人的婚姻价值追求、创作的文学作品态度中都有所反映,反映出超越该流派“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思想的新意识,体现了反封建、反专制、平民化、追求自由平等的新思想。其中,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天河配》(原名《欢喜冤家》)通过女主人公名伶白桂英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悲剧,展示出新文化运动下女性的解放意识与抗争精神;而男主人公“懦夫立”的形象塑造,也表现了男性在新旧两种道德影响下的现实困境,与鲁迅的《伤逝》(1925年)有着相通的悲剧内核,即婚姻自主、个性自由的追求必须建立在社会解放的革命基础上才能成功。
一.舊文人的新文学追求
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的散文、诗词、游记,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通俗小说家张恨水,向来被作为旧文人的代表、新鸳鸯蝴蝶派的作家。此派小说得名“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喜欢描写才子佳人、风花雪月之类的哀情小说,重小说的娱乐消遣作用,轻小说的批判教化功能,被鲁迅批评其创作“言爱情不出才子佳人偷香窃玉的旧套,言政治言社会,不外慨叹人心日非世道沦夷的老调”,不符合五四新文学的标准。然而,仔细研读作品内容,其中也有不少反映时代特点、社会变革、具有批判意识与先进思想的作品。在新的时代,我们应充分考虑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者对该派小说予以道德批判的时代背景,结合清末民初社会的转型、现代市民社会的初兴这以时代特点,给予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正如范伯群所言:在“上海学”史家的笔下,清末民初的转型期中,鸳鸯蝴蝶派在文化领域中是与上海的经济繁荣和上海市民社会初兴同步发展的“正面形象”,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滥觞”。[1]
其次,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作品也良莠不齐,有高低层次之别,其中不乏具有新思想的佳作。例如,张恨水《啼笑因缘》(1930年)中男主角樊家树就是代表着具有“平民化”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不以“权势金钱”为重,不受“门阀”、“节烈”等封建观念左右。作品中关寿峰父女远走东北,参加义勇军、为国捐躯的行为也弘扬了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整部作品细致地刻画出社会生活中普通人之间的真情,真实地揭露了封建军阀的罪行,鲜明地表现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民主思想。诚如作者所言:“到我写《啼笑因缘》时,我就有了写小说必须赶上时代的想法。”这种时代性的创作诉求,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再则,对于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的称号,张恨水并不认同。他曾写过一首七绝,概括自己的写作生涯:“蝴蝶鸳鸯派或然,孤军奋战廿余年。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2]“或然”、“孤军”,表明了他对此称号的怀疑态度。从其创作的作品内容而言,除了部分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有大量反映平民爱情,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以及反映抗日斗争,表现民族气节的作品。1931年,东三省沦陷后,张恨水把在《新闻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增写了抗战内容。抗战期间,张恨水坚持抗日,誓死报国,取“弯弓射日”意,创作了《弯弓集》,并大声疾呼:“含笑辞家上马呼,者番不符好头颅;一腔热血沙场洒,要洗关东万里图。”[3]南京大屠杀后,张恨水曾呈文政府,请求自费上山打游击却无果。于是,他以笔为武器,将浓烈的爱国热忱和一腔孤愤书于纸上,创作了大量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抗日小说,弘扬了坚持斗争、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热血之花》作为国内发现的最早抗日小说讲述了两个青年男女为抗日救国而牺牲爱情甚至生命的感人故事,《大江东去》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日寇暴行的中国小说,《虎贲万岁》则最早描述了常德保卫战的壮烈,表现了中国将士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八十一梦》则无情鞭笞了当时空谈误国、腐败荒淫的社会现象,强调人要“有一股宁可饿死也不委屈的精神”,彰显了作者的刚正气节与爱国情操,也彰显了这位“旧文人”在时代风云下的“新追求”。这些作品的平民视角、现实主义精神及家国情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4]的“新精神”是相通的。
二.旧角色的新女性抗争
《天河配》的女主人公白桂英是当红戏曲名伶,是以唱戏谋生,从事“卖脸子”、“成天敷衍人”职业的“旧角色”。然而,在好友程秋月结婚的刺激下,她决心不理会周围的闲言碎语、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自由恋爱、自主择偶。面对嫁人的非议,白桂英冷笑置之:“你为你们打算,我自个儿也为自个儿打算。”她深知自己不过是母亲和哥哥的摇钱树而已,不甘心继续优伶的职业,做捧角的玩物。因此,尽管玉和收入与自己有较大差距,但他对桂英的理解——从事唱戏是被环境所迫,最终赢得了桂英的芳心。桂英婚后随丈夫回到乡下,过着天天白水煮菜、粗饭布衣还要经常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艰苦生活,与婚前绫罗绸缎、不事生产的生活有天壤之别。但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勤劳做工、节俭度日,不做困难的逃兵,不肯被嫂子看低,为自己嫁人的选择负责。在桂英看来,人格的尊严比金钱更宝贵。这种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与对传统观念的反抗,与挪威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无数女性的新追求。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无数中国女性走上了反抗封建礼教、争取个人权益的道路。“从历史角度看《娜拉》剧本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女性解放新时代的来临——女性问题以“个人自由”的命题被提出。”[5]娜拉“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的宣言唤醒了无数被三从四德、传统礼教压抑的女性,她们决心用斗争实现自我意志、个人价值。她们意识到,除了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她首先得为自己负责。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无数的新女性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站了起来。现实中,历经了戊戌变法期间的废缠足、兴女学,辛亥革命时期妇女的男女平权运动,中国迎来了“五四”之后开始男女同校、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的新局面。文学创作中,胡适的《终身大事》、鲁迅的《伤逝》、郭沫若的《卓文君》、冯沅君《隔绝》等作品中都涌现了“娜拉式”的新女性,给予妇女运动以启示与希望。于是,文文弱弱的子君(《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却说出了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然而,正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的那样——“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自由固然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娜拉出走的最终结局不过是堕落或是回来。所以,子君最后被涓生无情抛弃、郁郁而终。同理,白桂英只能重操旧业谋生,却因此失去了丈夫。这固然是因为玉和软弱无能、求职艰难,更因为当时的社会没有提供给女性更多的职业选择,女性真正独立缺乏经济基础与社会环境的支撑。
三.旧故事的新时代内核
张恨水的《天河配》原名《欢喜冤家》。提到改名的原因,张恨水在该书的序言里指出:“我觉得女子谋职业,实在不易,尤其作伶人,很难逃出社会的黑暗层。而同时又感到青年用非所学,不能吃苦耐劳,虽有学识,也是容易落入陷阱的。这种故事,实在是现成的小说题材,不应该放弃。改名《天河配》,以便更切合戏剧气氛。事实上,他们也正是天河配。意识方面,对‘儒夫立这点,特地加强。”也就是说,作者给天河配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装入了新内核,加强了作品的悲剧意识,反映出女性求职不易的时代大背景,也对男性不愿斗争、不敢牺牲进行了批判。
牛郎织女的传说,大部分的版本里讲述的是天仙织女下凡,嫁给勤劳贫苦的农民牛郎生儿育女,后被天帝(或天后)阻碍不得相见,最后在喜鹊的帮助下每年七夕团聚一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普通民众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对父母婚姻专制的反抗,对改善现状的追求。神话传说本是人类童年时期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理解与认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与精神家园的表达。就此而言,张恨水的《天河配》追求婚姻自由、反对父母专制的主题与故事原型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在讲述身份悬殊的两位青年男女在追求婚姻自主、反抗父母专制这一内核之上,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个故事其意义终有差别。民间传说中的天河配,主要站在男性视角,反映穷苦男性对婚姻梦想的追求;张恨水的“故事新编”则更多地站在了女性的角度反思女子追求自由婚姻的不易、男女平权的艰难。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众多崇尚“平等”、“自由”和、“服务社会”,反对“三从四德”的新女性。然而,思想上的新思潮,并没有立刻改变社会大环境的旧土壤,思想的叛逆并不能解决经济的独立问题,社会却未给这些新女性预留下空间。离开旧式大家庭的庇护后,新的小家庭的经济基础风雨飘摇,生存问题给自由爱情带来了严峻考验。结识伊始,玉和因为桂英的美貌而迷恋她,神魂颠倒下丢了工作便对桂英心生埋怨,这已经为悲剧的结局埋下了种子;婚后回到玉和老家,桂英因为唱戏的出生受到丈夫兄嫂的轻视及邻里的非议,玉和大部分时间只能躲到田间钓鱼以逃离家庭风暴,显示出男主人公的软弱与无能;回京后玉和仍然求职无门,面对一家老小的生计无可奈何,对桂英前沿欢笑、重操旧业却不齿,最后居然抛妻弃女、一走了之。相对桂英的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玉和的无计可施、推卸责任让人愤怒又感慨。他们的悲剧与《伤逝》同根同源,即从表面上看是新女性所托非人,男主角软弱不可依托,实际上是基于整个社会环境的限制,社会没有女子求职谋生的条件。于是,女性脱离了对旧家庭的依附,又陷入对新家庭的依附,依然是男性的附庸,没有真正的独立,只能悲剧收场。由此可见,单纯的社会改良、思想革新并不能解决妇女的不平等地位问题,只有彻底改革,让女性拥有平等劳动、自由择业的机会,让女性拥有了经济能力,才能真正解决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家庭的问题。
张恨水从小饱读诗书,热爱《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并从中汲取丰厚的养料;14岁被送入新式学堂接受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并开始接触欧美翻译小说,博采中西文学之长。其所受的新旧双重教育,使其思想上“半新半旧”,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新旧杂糅。一方面,张恨水的小说,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题目讲究对偶、骈散结合、辞藻华丽,深刻地烙上了旧文学的印迹,而饱受评论界的误解与诟病。另一方面,作为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吸取了西方小说擅长心理描写、注重人性描述等特点,在作品的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已有所突破,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用章回体小说这个“旧瓶”装入了“新道德”,写出了时代的故事。而张恨水的《天河配》将牛郎织女这个传统民进故事融入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突出了女性一方对婚姻的自主追求,写出了时代思潮下女性争取婚姻自由、个人幸福的新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平权运动的现实困境,这是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
然而,女子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就必须以获得经济权为基础。但唱戏在当时并不是受人尊敬的文艺工作,而是卖脸子讲应酬、供人消遣的行当,不能成为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合理职业。因此,作品中的白桂英,尽管不慕虚荣、豪爽要强、能吃苦耐劳,有着新女性反抗封建传统、反对礼教的勇气与决心,却不能改变恶意的舆论环境对自己的丈夫施加不良影响,更不能脱离传统女性依附男性、以相夫教子为个人价值追求核心的旧伦理道德。
这种困境揭示了新文化运动中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即仅从文化的角度改良社会,将妇女问题与政治经济脱钩。然而,“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地联系着的”、“离开了社会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7]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软弱性,必然导致桂英、子君等娜拉式的人物出走后无路可走这一悲惨结局。因此,要解决男女不平等的地位,根源在于革新社会制度,改变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让妇女有自主择业的机会与能力。事实证明,中国的妇女解放,只能由无产阶级革命者来领导,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領导下才走上了彻底解放的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范伯群.论历史学家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J].现代中文学刊:2010(4).
[2]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录[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张恨水.天河配[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445).
[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7年2月第2卷6号.
[5]杨联芬.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2010(5):206-224.
[6]贾振勇.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J].鲁迅研究月刊:2001(3):23-27.
[7]1939年3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