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你如果认识图上的小动物,就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出示螃蟹、虾、蝌蚪、金鱼的图片,学生喊出名字)看来大家对河里或者湖里的小动物都挺熟悉的。我们继续看图片——(出示深海鱼类的图片,学生都沉默了)
生:这是鱼,反正是鱼。
师:终于有同学发言了,不过这说法有点儿赖皮。大家猜猜,这些鱼生活在哪里?
生:海底。
师:海底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那儿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事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里,了解那里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认读字词
师:海底世界究竟有多神秘?那里到底会有哪些可爱的动植物呢?让我们到课文中看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海底世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如果用词语来形容海底世界,你会怎么形容?
生: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师:这两个词很重要,课文中就有。谁把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师:读书时要抓住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这样一下子就能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刚刚读了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来看课件。(指名读、齐读)
波涛澎湃的海面 宁静的海底
黑暗的深海 闪烁的星星
嗡嗡 啾啾 汪汪 打鼾
师:第一组短语大家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合作读,比如我读“海面”,你们就可以读——
生:(齐)波涛澎湃的海面。
师:非常好,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合作读第一组短语。
(师生、生生合作读)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第二组词语是写什么的?
生:声音。
师: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声音的词语?(学生回答)非常好,大家的积累还挺丰富,值得表扬。我们继续来认读词语。
海参 乌贼 章鱼
海藻
煤 铁 稀有金属
(学生认读词语,教师引导正音)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三行词语分别写的是什么?
生:第一行写的是动物,第二行写的是植物,第三行写的是矿物。
师:作者为了说明海底物产丰富,既写了动物,又写了植物,还写了矿物。我们来回顾一下刚刚认读的词语。如果我说物产丰富,你们可以读——
生:海参、乌贼、章鱼、海藻、煤、铁、稀有金属。
师:如果我说景色奇异,你们可以读——
生:波涛澎湃的海面、宁静的海底、黑暗的深海、闪烁的星星。
生:嗡嗡、啾啾、汪汪、打鼾。
师:这篇课文就是从这两方面来写海底世界的。读完课文,我们知道了,海底世界——
生: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聚焦表达,落实语用
(一)仿写句子,促进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潜过海?潜到多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师:真正的海底跟你们看到的可不太一样。现在,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把感觉很特别的地方勾画出来。
(学生读课文,画句子)
师:海底的景象是什么樣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很奇异?
生:“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我很疑惑,海面上海浪那么大,海底怎么会那么宁静?
生:“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为什么即使陆地上的阳光火辣辣的,海底还是漆黑一片?为什么阳光照不进去呢?
生:“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多奇特!深海很黑,有的鱼竟然能自己发光,真有意思。
师:海底漆黑一片,看不到东西,那能不能听到声音呢?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师:这两句话很特别,自己问,自己答。你知道这种方法吗?
生:这是设问句。
师:非常好。你听说过这样的句式吗?能不能照样子说一说?
生:我妈妈跟我说过一句话:“你不努力学习能行吗?当然不行。”
生: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好的?奋斗的人生最美好。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看,这样一问一答,能够激发我们的兴趣。结合刚刚说的海底景象,谁来试着自问自答一下?
生:海底是否很宁静呢?是的,海底很宁静。
生:海底会有光点闪动吗?会的,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生: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二)发现写法,尝试表达
师: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语”就是“说话”。窃窃私语是怎样说话呢?我与一位同学说一说,大家来判断是不是窃窃私语。
(师生演示,用不同音量说话)
生:窃窃私语就是很小声地说话,别人都听不到。
师:是的,窃窃私语就是背地里小声说话。海底的动物常常窃窃私语。课文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学生齐读句子)
师:海底的声音还真不少呢!大家看“打鼾”这个词语。课文没有直接写声音,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声音。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打鼾。
(学生发出三种不同的鼾声)
师:你们听,声音是不是很丰富?这就是海底的声音!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不熟悉海底,很多鱼类都没见过,根本不知道它们发出什么声音。不过看完作者的描写,我们感觉好熟悉,每种声音好像都听过。这其中的秘密是什么?
生:作者写了我们很熟悉的事物。
师:是呀,大家肯定见过蜜蜂、小鸟、小狗,听过打鼾的声音,而且还比较熟悉。所以,当我们要写别人不知道或者不熟悉的事物时,就可以——
生:用熟悉的事物来描述,大家就容易明白了。
师:谁能来说一种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生:小猫喵喵。
生:老鼠吱吱。
师:你们说的都是动物的声音,其实自然界还有很多别的声音。
生:雷声轰轰。
生:溪水叮咚。
师:谁能把刚刚说到的或者想到的、熟悉的声音带入句子来读一读?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生:有的像小猫一样喵喵。
生:有的像溪水一样叮咚。
师:原来我们不熟悉海底世界,现在我们熟悉了,因为作者——
生: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描写。
师:海底的声音真的很特别。我们班有善于模仿声音的孩子吗?(一名学生举手)待会儿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到涉及声音的地方,你就发出相关的声音,开始——
(课件出示“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生:(齐)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
生:吧唧吧唧。
生:(齐)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
生:咕噜咕噜。
生:(齐)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生:呜——呜——
师:海底的声音的确特别有意思。现在同桌合作读,一人读文中的句子,另一人发出相应的声音。
(同桌合作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非常积极。我们请几对同桌给大家展示展示。
(学生朗读展示)
(三)借用资料,落实语用
师:同学们,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声音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它们又会怎样活动呢?请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第四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怎样写清楚的?读完后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
(学生默读思考,完成思维导图)
师: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这段话是围绕“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
师:围绕这句话,作者都写了什么?
生:行進方向向前的动物有海参、梭子鱼和贝类。
生:行进方向向后的动物有乌贼和章鱼。
师:作者很会写文章,刚才写海底的声音时,选择了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形容那些声音,现在写动物的活动时,又选择了有特点的来写。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有特点的动物。(出示第四自然段)
生:作者写了特别懒的贝类,它们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生:作者还写了行进速度特别快的梭子鱼和行进速度特别慢的海参。
师:海参的速度确实慢,一个小时过去了,它才前进了四米。知道四米有多长吗?我们的课桌一米二,四米相当于几张课桌的长度?
生:三张课桌多一点儿。
师:你有多高?四米就相当于——
生:我的身高一米四,三个我就有四米多了。
师:是啊,一个小时过去了,海参才爬了四米,可真慢啊!梭子鱼的速度就快多了。课文说:“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梭子鱼我们不太熟悉,也不太明白它游得有多快。回想一下,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写?
生:选熟悉的事物来写,作者写了我们熟悉的火车。
师:课前,王老师查过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表1)
师:如果我们不用火车,而是用地铁、汽车或者其他事物进行比较,还可以怎样说?
(课件出示“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后进行表达)
生: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速度可以与动车相提并论。
师:“相提并论”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速度比城里行驶的汽车还要快!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看乌贼和章鱼,它们的行动方式也很特别——
(课件出示“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学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句话中有三个生字:迅、速、退。谁发现它们的特点了?
生:都有“走之底”。
师:在书写时,我们要注意先写生字上面部分,再写“走之底”。大家观察“速”和“退”,有一个笔画很特别,发生了变化。
生:“速”中,“束”的最后一笔变成了点。
生:“退”中,“艮”的最后一笔也变成了点。
(教师范写并强调易错点,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点评)
师:同学们,海底世界真的非常美丽,在海底世界徜徉,不知不觉40分钟就过去了。最后,王老师留给大家两项课后作业:一是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二是阅读《海底的秘密》。下课。
【教学评析】
对于《海底世界》这一课,主要谈四点体会,和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点,这堂课很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了阅读的功能。一开始,王老师用课件出示不同的动物图片。面对认识的螃蟹、蝌蚪、金鱼等动物时,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面对海底动物时,学生不认识它们,因此立刻陷入了沉默。于是,王老师引出了这一课的课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时,王老师让学生说说海底哪些地方让自己感觉很奇异。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出了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既是一种学习反馈,也是一种表达练习。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真正通过阅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使阅读变得更加有趣味、有价值。
第二点,这堂课中的设问句教学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设问就是自问自答。三年级学生理解这个概念不难。课上,王老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首先,让学生自由仿说设问句。其次,让学生用设问句说说海底的景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运用设问句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王老师的教学没有停留在认识设问句上,而是引导学生勇敢地向前跨了一步——尝试运用设问句。这样的教学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其他教师应该学习的。
第三点,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用熟悉的事物形容陌生的事物。这是写文章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这堂课巧妙地借用了文中的两处语句。第一处是用熟悉的动物的声音来形容海底的各种声音。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先明白可以用熟悉的声音来描写不熟悉的声音,再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说一说,最后进行朗读和表演,进一步体会表达效果。这样层层递进,学生的理解就会非常深刻,知识也会掌握得非常牢固。第二处是用熟悉的事物来表现不熟悉的动物活动。王老师提供了相关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和比对。这样,学生的表达就有依据了,也更加科学了。
第四点,这堂课很重视写字指导,尽管花的时间不多,大概三四分钟,但过程可圈可点。中年级学生要不要学习写字?笔者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课上,王老师挑选了几个带“走之底”的字让学生书写。指导很有效,他先当场示范,再让学生展开练习,最后进行比较。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年级的课堂教学重视写字,是值得提倡的。
另外,就这堂课,笔者觉得有一些方面可以改进。
教学“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一句时,王老师让学生用嘴巴来模仿声音。语文学习的落脚点是语言文字表达。因此,建议课上花一两分钟,让学生写一写吃东西时发出的声音、遇到紧急情况时发出的声音,写完以后交流,看哪个学生表达得更加准确、形象,这样能让大家有更深的体会。
这堂课还安排了画思维导图的环节。确切地说,是根据教师画好的思维导图进行填空,它的本质是提取信息,缺少分析、判断、推理等高阶思维活动。此外,思维导图和课文内容也不完全吻合。课文写了三种活动方法,一种是向前活动,一种是向后活動,还有一种是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建议不要对思维导图作限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画一画。这样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导图。学生在梳理信息的同时,还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明白了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几个方面写的。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710062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