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葛洛勒
2019年6月,在距陆地5000公里的太平洋无人岛——亨德森岛的海滩上,人们收集到了这些物品连同其他六吨塑料垃圾。
2020年3月,在离人类世界最遥远的地方——深7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长五厘米、以生物残骸为食的浅白色动物,随后竟在其体内检测出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种塑料材质常被用来制造矿泉水瓶和碳酸饮料瓶)。科学家们将这种动物命名为“塑料钩虾”。以饮料瓶、薄膜或运动裤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塑料制品,最终被分解成微小的颗粒,进入了深海动物的胃里。
如今,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塑料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珊瑚礁中,还是在沙漠、雨林里,甚至在冰川、深海中,都有塑料的身影。现存于环境中的塑料数量难以精确计算,据粗略估计,每年约有2000万吨塑料以各种形式进入土壤。除了塑料制造业产生的粉尘、汽车轮胎磨损掉落的颗粒和人们随手丢掉的咖啡杯,农业生产也为土壤贡献了大量的塑料,比如散落在农田里的破损地膜。
每年进入海洋和江河湖泊的塑料也达2000万吨,相当于每分钟两卡车。塑料污染程度较高的地区还包括北极。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北极海冰中的塑料颗粒含量极高。
海洋表面的塑料垃圾集中在五大地区,其中以太平洋地区最为典型,甚至在无人岛的棕榈沙滩上,都有堆积如山的塑料罐、网兜、篷布、塑料袋和拖鞋。大部分塑料都沉入了水下。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氯乙烯这种密度比水大的塑料,可以迅速下沉。而较轻的塑料,如聚乙烯或聚丙烯,则会分解成小颗粒,进入海藻、小河蚌和螃蟹中,然后缓慢下沉。没人确切地知道在地球的水体中漂浮着多少塑料,有可能要以数百万吨计。
随着塑料的泛滥,人类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地球。1950年至2015年间,全世界共生产了约83亿吨塑料。由于塑料分子大多稳定、不可生物降解,这些塑料中的大部分今天仍然存在——在汽車或儿童房里,在垃圾堆或海滩上,在动植物体内或沉积物里。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即便从现在起人类不再生产新的塑料,垃圾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因为目前人类正在使用中的塑料达26亿吨,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会在将来变成垃圾,被丢弃到环境中。何况,并没有人打算关闭塑料厂。不但如此,全球塑料产量还在迅速增加。在水力压裂技术的助力下,美国石化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了数千亿美元建设新塑料厂。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塑料年产量将从目前的4亿多吨上升至约5.5亿吨!
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100年前,这些物质只存在于少数化学实验室中,而今天,它们已是无处不在。未来的地质学家会通过沉积岩中的它们识别出“人类世”时代,即人类主导地球物质循环的时代。
地球环境究竟能承载多少人为排放的化学物质?地球系统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与环境承受力相关的边界值。与温室气体等大多数其他因素不同的是,科学家们还没有能力量化非自然物质带来的威胁,因此也就无法确定地球对塑料的承载极限是多少。
对于塑料污染问题,我们还要继续放任下去吗?早在2019年,联合国就提出警告,称我们已处于一场“地球危机”中。2022年3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一项关于终结塑料污染的决议。石化行业代表当然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希望塑料污染监管的重点不要放在限制塑料生产上,而是放在污染治理上,并大力宣传塑料的实用性,称塑料已成为现代工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塑料诞生于1907年,比利时裔美国化学家列奥·贝克兰从煤炭加工的废物中合成出一种易塑形的新物质,很快意识到了它的巨大潜力,遂成立公司进行批量生产,并称人类从此可以摆脱对动物、矿物和植物材料的依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认识到合成材料的潜力,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塑料最终真正地征服了大众市场。除聚氯乙烯外,化学工业还开发出新的聚合工艺,使长链塑料分子的生产更容易、更快、更便宜,随之而来的就是塑料工业的突飞猛进。1983年,塑料消费超过了钢铁消费。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使用从大自然中获得的材料来建造房屋或制作衣服,而完成从自然材料到塑料的转变,只经历了短短一代人的时间。
起初,人们还花了一点时间来适应新时代的新规则:塑料盘子和叉子使用完毕后,人们会把它们洗干净,以便再次使用。但很快,快餐业就教会人们,使用过的塑料餐具就是垃圾了,因为塑料便宜易得、不值钱。到今天,我们很难再想象没有塑料的生活。从马桶盖到自行车头盔,从羊毛衫到床垫,从冲浪板到雨水槽,我们的生活被塑料包围着。甚至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每天刚一睁眼就能看到在眼前晃动的塑料玩具,用塑料奶瓶吃奶,大些后用乐高搭建塑料世界。
比起在婴儿房里发挥的作用,石化行业更倾向于强调塑料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毕竟,这个保护人类健康的学科最能说明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正当性。在新冠疫情中,人们才意识到医学制造的塑料垃圾数量有多么惊人。口罩已经成为街头最常见的垃圾,树枝上、草丛里随处可见。据调查,仅因新冠疫情产生的塑料垃圾就达1500万吨之多!
塑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缩影,征服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渗入一切,像一种疾病,感染了全社会,”1983年,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对《哈佛杂志》说,“仿佛整个地球都在生病。”随风飘扬的塑料袋,搁浅的船只碎片,废弃的旧汽车轮胎……这些肉眼可见的塑料垃圾,轻则破坏景观,影响旅游业发展,重则堵塞下水道和排水管,导致流行病肆虐。此外,它们还会危及动物的生命:海龟误以为塑料是水母而进行捕食;麻布线深深地切入鲸鱼的身体致其丧命,尸体搁浅在新英格兰地区的海岸上;在太平洋中途岛,黑背信天翁用瓶盖、塑料管和笔帽来喂养雏鸟……塑料垃圾的危害显而易见,因此也广受关注。
而沉积在土壤或漂浮在海水中的微塑料虽然数量更多,却不易被察觉,因此它们带来的危害往往被人们忽视。微塑料进入蜗牛、螃蟹、贝壳或爬虫体内,会不会损伤它们的代谢器官?这些动物在吃了微塑料后,会不会获得虚假的饱腹感,因此不再进食,最终导致营养不良?这些动物是否会被混入微塑料的各类添加剂所毒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目前尚无法回答。
一公斤的土壤中能找到多达5万个塑料颗粒,这些颗粒会对土壤产生怎样的影响,人们对此所知不多。塑料纤维似乎可以改善土壤质量,降低土壤密度,促进通风透气,有助于植物根系生长。然而,微塑料也可能对动物造成伤害,比如削弱蜗牛和线虫的免疫系统,影响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它们的繁殖成功率,还能使蚯蚓或跳虫生长变慢,活力降低。当然,这些结论大多来自实验室,真实情况尚无定论。
目前人们能够证实的是,微塑料在动物界广泛存在。牡蛎、鲸鲨等滤食动物从海水中过滤食物时,被动吸入微塑料;珊瑚会主动吞食微塑料;在虾的胃里,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塑料纤维球。除了怀疑塑料对动物造成伤害之外,生态学家们还担心,动物随着塑料四处迁徙,可能变成“入侵物种”。现在已知的栖息在塑料制品上的海洋生物就达1000多种。坐在“塑料筏子”上,它们就可以前往新的生存空间。例如,2011年的日本大海嘯将289个原产于日本的物种冲到了北美和夏威夷海岸,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附着在塑料上。除了塑料本身,大量添加在塑料中的增塑剂、染料、阻燃剂或缓蚀剂也会进入环境。对于某些动物来说,这些物质可能有毒。在美国西北岸的鲑鱼死亡事件中,研究团队就发现,轮胎橡胶中使用的一种抗氧化剂的降解产物,可能是鲑鱼的致死原因。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讨论塑料泛滥对全球物质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附着在海洋塑料上的植被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海岸出现“死水区”。塑料颗粒危害地球的“碳泵”——海洋微型生物,会削弱海洋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并且,塑料颗粒大量进入北极海冰,可能降低其反射率,进一步加速海冰融化。
虽然以上猜测尚未得到证实,但从科学角度讲,它们都是可能发生的。仅是这种可能性,就已经够可怕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地球摆脱塑料危机?我们如何做才能防止我们生活的世界被塑料所淹没?
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新生的小海龟。对于动物来说,塑料往往危及生命。
首先,停用塑料是不可能的。在医学等许多领域,塑料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其次,全部选择使用天然产品,似乎也不太现实。节约使用塑料,倒是能够有效地减少垃圾。比如在德国,很多产品都是过度包装,仅包装就贡献了塑料垃圾总量的一半,因此,如果简化包装,就能大大减少塑料的使用。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塑料也是不错的办法,但存在一个问题:目前,制作可生物降解塑料普遍使用的是聚乳酸,它在合适的陆地环境中可被降解,但在海洋里就不行了。来自荷兰特文特大学的弗里德里克·沃尔姆正研究用聚磷酸酯来生产可生物降解的塑料,通过分子中合适的预定断裂点来精确设定物质在几天、几周或几年内分解。不过这种塑料的生产成本很高,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会有市场。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一长远的办法是将塑料变为可回收的材料,循环使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聚合物研究所所长凯瑟琳娜·兰德费斯特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向大自然学习,让一方产生的废物变成另一方的原材料,这正是欧盟委员会在两年前通过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愿景。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
在循环经济这条路上,各国都刚刚起步。即使是最乐观的人,也没有信心能完全达成这一目标。虽然在塑料瓶回收方面,很多国家都做得很成功,但这个专门设计的精准系统很难被应用在其他产品的回收上。塑料垃圾通常都混在一起,回收之前必须进行分类。红外线扫描仪可以帮助进行分类,但识别率只有80%,且识别不出颜色,导致分类后的塑料杂质较多。此外,塑料垃圾中的一些添加剂无论如何都无法去除。更糟的是,在塑料垃圾的重塑过程中,许多长的聚合物链被打断,导致塑料的可塑性降低。这一系列因素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回收的产品质量太过低劣,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它们不适合用于食品包装,更不要说用于医药方面,只能被用来制作公园长椅、花盆或栅栏,这可称不上“循环经济”。
科学家们希望提高塑料垃圾化学回收的利用率,把长的聚合物链分解成小段,然后再次合成,形成新的聚合物分子。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要不断根据新聚合物分子的分解需求来调整其合成的过程。然而,塑料垃圾的化学回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并且,这样一个复杂的需要耗费大量能源的回收过程,还不知道会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不良影响。“不是20年,而是在5年内,我们就必须找到解决方案。”兰德费斯特说。
即使能做到回收所有的塑料垃圾,轮胎和运动鞋的磨损、破裂油漆掉落的颗粒或塑料加工产生的粉尘仍会把大量的微塑料扩散到世界各地。塑料危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解决它,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编译自德国《明镜周刊》]
编辑: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