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琼 谢称发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紧扣核心内容,构建课堂支架,提升教学立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导入,利用设问、情境教学等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打造“生”动而有灵魂的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多元导入 精心设问 巧设活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充分体现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做足功夫,用心设计。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紧扣核心,塑造课堂“灵魂”;多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精心设问,提升课堂深度;巧设活动,助推情思共鸣。
一、紧扣核心,塑造课堂“灵魂”
课堂“灵魂”是统领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核心,它能让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取得“形散神聚”的效果,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师生的共鸣与互动。把握课堂的“灵魂”,关键在于对历史教材的领会。部编版教材的历史材料、人物扫描等知识十分丰富,内容排列注重时间顺序,拘泥于“背景、过程、影响”的模式。如果教师仅仅依赖教材,就会落入枯燥乏味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该用好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紧扣核心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提升教学立意,构建课堂主线索,从而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成为高品质课堂。
以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为例,教材内容主要由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两个板块构成,内容有些枯燥。对此,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紧扣《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字,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加工,把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新人物——一批具有新思想、新主张的新青年;新杂志——《新青年》杂志;新主张——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马克思主义;新面貌——惊醒了无数人,影响了一个时代。如此一来,就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重要影响等知识很好地呈现给学生,易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并形成模块化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启发等教学方式,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培養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多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和前提。设置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导入环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方式可以多元化,针对不同的课程需求,教师可以以视频、歌曲、朗诵、图片、史料、时政热点等进行课堂导入。
例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播放影片《建党伟业》中袁世凯率文武百官在天坛祭天的片段。在播放完视频后,教师抛出问题:“袁世凯祭天的目的是什么?此举与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哪一思潮相背离?”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民主、共和与“尊孔复古”两不相容,思想斗争开启了新文化运动。如此一来,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即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成为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时政热点,通过图片对比进行课堂导入。例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张照片,即2021年“中国外交天团”与美国进行谈判的图片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图片。同是辛丑年的不同外交场景,通过对比的方式,给学生的视觉、心理带来强烈的冲击,更好地导入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精心设问,提升课堂深度
设问是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循循善诱,尽量避免设置过于简单、思维含量低的问题,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将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碰撞性、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断深入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置下列问题:“隋朝的建立者是谁?隋朝是哪一年建立的?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是什么?大运河的通航有什么重要意义?”这类问题对学生来说缺乏启发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以《汴河怀古》《汴水》两首唐诗作为切入点,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探究为什么不同的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举措的评价不同,从而引发学生思想的碰撞,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单一的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也可以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上设计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笔者设置了如下三个问题:(1)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和屠杀,中国共产党是妥协退让还是进行武装斗争?(2)走城市中心的道路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选择博古还是选择毛泽东?抛出这三个问题后,学生会对这一段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课文中关于南昌起义的背景和意义、秋收起义的影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革命道路的开辟、遵义会议等一系列教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四、巧设活动,助推情思共鸣
情境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贴近历史、体验历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营造有利于学生深度领会历史知识的良好环境。
例如,在学习北方人口的南迁及江南的开发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颍川钟氏家族的迁徙为主线,进行情境设置和人物代入。如出示《钟氏族谱》中的内容:“有钟简者,世居颍川(许昌),生三子:长曰善,次曰圣,三曰贤。元熙二年(420年),避寇南迁。圣迁居建康(南京),善迁居会稽(绍兴),贤迁居虔州(赣州)。”从而通过钟氏三兄弟的遭遇来探索南迁之路。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升华家国情怀:东晋南朝,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导致很多像钟氏家族这样的中原百姓不得不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历经千辛万苦,辗转迁徙到江南地区。到达江南后,在陌生的土地上,他们披荆斩棘,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生产经验,开发荒芜的江南一带。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个人命运、家族命运的沉浮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由此,让学生身处南迁之境,感悟南迁的历史背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历史是生动、有趣的,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爱上历史,在历史学习中生发出喜悦和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提升教学立意,实现多元导入,巧设相关情境,从而打造出“生”动而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