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岚
上海女教师邓玉平18年来14次重走长征路,行程10万多公里,寻访了300余位老红军,还长年带着自己的学生走近老红军,传承红军精神。
有人问邓玉平:“这些年你为这些事搭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底是为什么呢?”邓玉平回答:“就为我是红军的女儿,要把红军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
邓玉平的父亲名叫邓志云,出生于四川江油的一个普通农家。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来到四川江油。当时正在地主家当放牛娃的邓志云年仅12岁,主动报名参加了红军。
在邓玉平的童年记忆中,父親每每提到长征,说得最多的不是自己个人的艰苦,而是那支队伍的精神,以及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我的秦班长长征路上一直像照顾小弟弟一样照顾我。有一次,我牵着驮着电台的马,不小心陷入沼泽。秦班长发现后,马上把行军背包垫在我身下,硬是用枪托把我从沼泽里拉了出来,他自己却陷了下去……”
邓玉平长大一点后,看到父亲经常被邀请去学校、工厂和部队做有关长征的报告,便缠着父亲让他在家里也多讲一些长征的故事。父亲告诉她:“长征之路是红军战士用信念、意志、鲜血和生命铺成的,红军战士个个是好汉!这样的故事太多,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每一颗星星背后都是一个勇敢的红军战士……”
大学毕业后,邓玉平成为上海一所学校的历史教师。渐渐老去的父亲在与邓玉平等儿女平时的交流中,说得最多的依然是长征。有时候,一家人在一起欢声笑语,老父亲也会突然提议:“我们一起朗读红军歌谣吧:‘夹金山,高又高,注意事项要记牢……”
1991年,邓玉平的父亲去世了。多少次夜深人静,邓玉平因为思念父亲而彻夜难眠。看到老父亲珍藏的厚厚一摞红领巾,想着他每次去中小学做完报告回来后乐呵呵的表情,邓玉平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我学历史、教历史半辈子,何不亲身去感受历史,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长征到底是什么?”
怀着对父亲的爱、理解和敬意,邓玉平决定从2004年暑假开始重走长征路,去寻访、记录那段历史。
当时的她已经查出患有肾病和高血压,但她丝毫没有畏惧。好在家人都非常支持她,年迈的母亲帮她整理行装,弟弟在她第一次“长征”时还陪她走了一周。
邓玉平特意选择了四川江油作为此次行程的第一站,因为这里是父亲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加入红军队伍的地方。在四川江油、绵阳等地党史办的帮助下,邓玉平查找到了不少颇有价值的当地红军家庭情况。那一趟,邓玉平用了43天时间,南至雅安、北至会宁、东至延安,行程1万多公里,途经3省2州60多个城镇,参观了50多处红军旧址,拜访了11位老红军,最终来到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安葬了25048位红军将士(其中17000多位为无名烈士),是全国安葬红军将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回忆自己那一路的艰辛,邓玉平说感觉一切都值得。而那一路记下的整整三大本寻访日记以及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料,在邓玉平眼里是“千金难买的巨大收获”。
2006年暑假,邓玉平从江西瑞金再次出发。这次,她沿着红一方面军当年的行走路线开始“长征”,一路上收获了许多感动。
在广西兴安县,当地一名中年男士得知“红军的女儿”邓玉平独自一人重走长征路,当即把自家的一根根雕锯断,送给邓玉平当拐杖;一个旅店老板娘得知“红军的女儿”邓玉平此行的目的后,悄悄给她做了一碗鸡蛋面,执意不收钱,还说“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前辈们用生命铺就的”;邓玉平寻访到的一位老红军,更是把自己使用了多年的一根龙头拐杖硬塞到她手里,说:“这种拐杖最好用,你带在路上能省不少劲……”
那年8月,邓玉平在大渡河边度过了自己的50岁生日。望着身边的滔滔江水,想到父亲生前常说的那句话:“你如果看到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那就是我们可爱的红军战士……”邓玉平泪湿衣襟,久久无法平静。
从2004年8月怀揣父亲的照片第一次出发,邓玉平18年来14次重走红军长征路,行程共10.2万公里,用磨肤炼骨的方式感受了红军当年的艰辛。
出发前,邓玉平特意带了一面红旗,每拜访到一位健在的老红军,就请对方在这面红旗上签名。多年来,共有302位老红军在这面红旗上亲笔签名,其中女红军46位、开国将军28位。如今,这面特殊的红旗成了邓玉平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身为历史老师,邓玉平知道自己这些年来的行为不仅仅是寻访,更重要的是要将红军精神传播开来。因此,她主动在学校开设了选修课“走进长征”,每周两节,每学期报名的人都爆满。她还用业余时间带学生走访了42位老红军,让年轻一代与老红军们面对面接触,从红军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中汲取营养、激励人生。
不仅如此,邓玉平还把收集到的第一手珍贵口述资料、照片等加以整理,制作成视频文件,辅以老红军亲手缝制的红军帽、赠送的草鞋和一些几近绝迹的实物,走进工厂、学校、军营和机关单位,分享自己一次次寻访老红军的感悟,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也能永葆青春。为此,邓玉平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但她觉得值,因为“长征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魂”,宣传长征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让邓玉平感动的是,受访过的那些老红军一直惦记着她这个“女儿”。一位江西籍老红军每年秋天都会把自家种的橘子寄到上海让她品尝,一位百岁女红军一针一线地为邓玉平缝制布坐垫,希望能让她坐得舒服一点……
在邓玉平的影响下,一名中学生坚持10年与江西一位健在的老红军保持书信联系,先后有4所大学的师生和她一起踏上长征路,3家单位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了爱心。她本人因为为社会各界做了300多场以长征为主题的讲座,被称为“长征精神代言人”。
如今,已经年过六旬的邓玉平依然行走在宣传长征的路上。她说,每一次探访老红军,都会让自己从感动中生出动力。她愿意像父亲一样,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致敬伟大的长征精神,并让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孕育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