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全祥 罗莉
[摘 要]身体耐力是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探究提升初中生耐力的有效方式,对定时间歇、等时间歇、持续训练三种练习方式对初中生耐力水平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等时间歇训练对于初中生耐力跑成绩的提升最大,定时间歇训练对于肺活量的提升也优于持续训练。为避免超负荷练习对学生造成损伤,应坚持形式灵活的教学方式,控制强度区间,使体育教学更具有科学性,从而提升学生运动效率,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关键词]持续训练;间歇训练;初中生;体育教学;耐力
随着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提出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学校体育的运动密度与强度的设置范围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热烈讨论。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的体能发展,探讨课堂体能教学的合理性,本文将以初中生的耐力发展为切入点,围绕相关概念和理论,探究不同的训练模式对初中生耐力发展的影响。
一、初中生耐力发展的具体指标
在体育教学中,初中生耐力训练涉及运动负荷、体能、体质三个方面的数据指标。
一是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能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的程度,运动量主要指练习过程中的总时间和总的运动完成量。近年来,还增加了“身体反应”这一主观性因素,作为不同权重系数的因子来评估运动负荷[1]。
二是体能。体育教学涉及的主要是与身体健康相关的体能指标,包括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等。受身体形态、发育过程不同等因素影响,很多初中生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表现出对渐进性有氧耐力跑的不适应,肌肉耐力不足以支撑大负荷的耐力水平,表现出肌肉耐力与心肺功能的不协调性。因此,耐力训练中既要重视心肺耐力的训练,也要重视肌肉耐力的训练。
三是体质。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所反映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上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2]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体质变化上更为明显,与运动负荷、体能形成一个不稳定且相关联的发展结构。
耐力运动表现受多种生理调节功能的影响,任何形式的耐力运动都会给青春期发育中的初中生带来生理挑战。当前,初中生耐力训练往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展开,以课程的形式呈现。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年龄特点,在增强初中生耐力表现的同时对其综合体质进行提升。
二、定时间歇、等时间歇、持续训练三种训练方式对初中生耐力发展的对比分析
1.三种练习方法的界定
定时间歇训练以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耐力跑作为固定距离,通过固定的2-4分钟的间歇时间来控制练习强度。等时间歇训练采用加倍与减半训练方式,不设定跑动距离,通过逐渐增加间歇时间至最高时间后再逐渐降低间歇时间的方式,设定45s、1min30s、3min、6min、3min、1min45s、45s的运动与间歇时间,以1∶1等比的形式控制运动与间歇。持续训练设定连续练习的距离与时间控制运动强度。同时通过同步授课、手环监控、对无氧阈跑速控制强度[3]等手段,保证三种训练方式强度一致。在测量指标方面,除考虑单一的耐力跑成绩外,还根据相关研究[4]选取了体质健康维度的BMI和肺活量指标作为参考指标。
2.教学安排及测量
以144名身高体重没有显著差异的健康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定时间歇(男生26人,女生22人)、等时间歇(男生24人,女生24人)、连续训练三组(男生26人,女生22人),进行为期四周,每周三次的耐力训练。在最后一次训练时对受试者进行最终测验。实验过程中,运用专业体脂仪器(杰文,型号:GAIA KIKO)、荣耀智能体脂秤2、dido体脂手环及荣耀5、keepB1运动手环对受试者进行了体脂肌肉测试及运动心率的强度监测。虽然设备信效度研究的技术难点在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节点[5],但通过设备采集原始数据划分节点,完整地动态观察学生整节课的心率变化情况还是具有可操作性。每周的三次课取平均值进行修正统计。经过多次的心率测试系统对比检验,三种手环的平均心率误差率(±5)达到2%以内。对三个实验组进行徒手自重体能方面的训练及耐力跑的课程编排,合理控制课程内容形式,通过间歇训练和持续训练的方式,将三种能够展现授课训练形式方法的特点展现出来,并且在训练之前先对动作要领练习模式进行规范教学,以保证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动作练习的规范程度。
3.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控制同等无氧阈强度的范围内,三种训练方式下受试者耐力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训练组在肺活量提升值(F(2,45)=0.62,p=0.541>0.05)和BMI指数上差异并不显著(F(2,45)=0.29,p=0.752>0.05),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6]。在耐力跑进步值(F(2,45)=7.30,p=0.001<0.05)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等时间歇方式下耐力跑测试的进步最大。另外,虽然三个训练组在肺活量提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定时间歇对于学生肺活量的提升效果是数据中同比最高。
从耐力跑的进步值来看,持续训练组与另外两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提升成绩的数值也有明显差距。由于测试项目为800/1000米跑,再结合该组学生肺活量提升来看,持续性运动在短期内对于有氧耐力的提升有限。而两种间歇训练可以通过调节强度,对于刺激无氧阈的提升会有明显帮助,使学生运动中能量代谢出现节省化,进而提高耐力跑专项的成绩。故而较长时间进行高密度低强度的持续运动对于心肺耐力的提升作用较小。
4.结果讨论
通过监测课堂教学发现,评价初中生耐力发展水平具有多个维度,涉及同等运动负荷条件下的体质、体能的数据,耐力跑成绩的实际表现在短期内与体质影响相关性不大。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最新要求来看,运动能力和体能的要求使得课堂既要有练习密度,又要讲究练习强度。而从学校体育的课堂效果来讲,间歇训练的形式多样性和强度调整都要比持续训练灵活,在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方面更为有效。但初中生在初入中学校园之时,体育课堂训练常常以基础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在大强度的负荷练习方面比較欠缺。在实验开展之前,必须保证受试学生在体能方面保持在均衡范围,训练的初期主要以提升身体热度为主,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以使学生的身体能够适应和完成不同强度的训练,并且在训练中时刻提醒学生保持动作姿态、呼吸节奏。而持续训练法无论是采用匀速跑、变速跑或超越跑,基本都是以高密度低强度的有氧耐力为主,在非田径类的项目教学中采用长时间攻守的步法练习或折线跑、连续触球、连续8字跳绳等练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又比较难以持续,往往难以跟上教师设定的强度或无法长期保持其运动耐力表现。
在耐力训练上除了单一的跑步训练之外,还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训练动作,如蹲起、开合跳和高抬腿等,这些快速提升心率水平的训练搭配箭步蹲跳等动作练习可以同时提升肌肉耐力水平。而这些体能训练穿插在间歇训练之中,既可以作為耐力训练过渡,也可以作为训练的热身动作。动作形式种类多样,组合方式较为灵活,也是两个间歇训练组提升耐力表现更好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定时间歇、等时间歇、持续训练三种耐力练习方式在经系统锻炼后都对初中生耐力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等时间歇对于初中生耐力跑成绩的提升效果最佳,定时间歇对于学生体质肺活量的提升效果也比较明显。另外,三种训练下肺活量的提升均表现出较高的离散性,这可能与观测的样本数量少有关,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运动强度是整个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变量,掌握好间歇时间可以产生积极的强度变化,从而有效提升耐力训练的效率。
因耐力训练通常由持续的长距离练习组成,为避免学生的参与感降低,建议采用80-90%最大心率的多种间歇结合的训练模式。同时也要避免因为单个体能动作或者单一练习内容对特定肌肉的超负荷训练,造成肌肉损伤,因此建议单一的高强度训练每周不超过两次,坚持形式灵活的教学方式,使运动训练更加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伊尼戈·穆吉卡(西).赵可伟,孟志军,主译.耐力训练的科学与实践[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23-32.
[2]张兴奇,方征.美国体质概念的嬗变及对我国体质研究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6(10):62-67.
[3]井厚亮,等.试论无氧阈跑速作为耐力测试指标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02):245-251.
[4]杜杰,邬盛鑫,杨忠. 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与身体素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C]//.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1:382-386.
[5]孙建刚,等.利器还是噱头:可穿戴设备在身体活动测量中的信效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06):29-38.
[6]周海旭.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持续有氧训练对健康及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与心肺适能影响的Meta分析[J].体育科研,2021,42(01):77-85+93.
作者简介:寇全祥,广东省深圳市海湾中学教师,E-mail:31783916@qq.com(广东深圳,518102)
罗莉,广东省深圳市西乡中学教师,E-mail:419744548@qq.com(广东深圳,518102)
基金项目: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不同运动负荷组合方式对初中学生体能发展的比较研究”(编号:2019-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