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任飞
摘要:语文教师应多渠道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明确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演一演”“走一走”“写一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整合学科资源,营造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明确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步骤。例如,教师可精心設计有趣的商场探究活动,请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并撰写报告。首先,学生安排购物计划,计划定好之后,父母和教师会进一步分析购物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与学生讨论,如怎样找到需要的商品,想买的东西商场里没有该怎么办,发现一件很喜欢的商品,但原本没打算买该怎么办,付款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进入商场选购。购物后,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汇报体验成果,再进行全班汇报,对于较完善的购物计划与报告,教师可在班级中择优展示。
二、整合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实现学科融合。例如,教师可让学生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了解秋天,之后以“我爱秋天”为主题,上一堂语文综合实践课。
教师可在课前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开展自主探究。
1.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2.你能收集一些有关秋天的小诗或短文吗?能与大家分享吗?
3.你还了解秋天的哪些知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上网查询资料,包括寻找漂亮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说明)
4.你可以收集到哪些有关秋天的音乐?(学生可以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5.你能画出或写出你心目中的秋天吗?(学生可以请美术教师进行指导)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与感悟的过程,也是展示成果和分享快乐的过程。首先,教师可准备相关资料和演示文稿,为学生的汇报做补充,请学生在班级中播放自己收集的与秋天有关的音乐。之后再请学生组内汇报自己收集的关于秋天的文章并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选出优秀的汇报者进行成果展示。
接着,由准备演示文稿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资料,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性资料演示,充实内容,把学生收集到的优秀文章与资料图片贴在展览区,供大家有序地参观学习,画出“我心目中的秋天”。
最后,全体学生将作品贴在绘画展区中,让大家共同欣赏。教师可鼓励学生做一些简要的说明,让所有学生都能较全面地了解秋天,喜爱秋天。活动中,学生的识字、审美、绘画、想像、创造、探究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而且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科学、艺术学科的整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预习与复习、识字、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读书看报、勤动笔常积累、乐于分享等等。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积极性,养成主动积累、热爱阅读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开展“演一演”活动
如学完《草船借箭》后,我开展了名为“我来演《草船借箭》”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与《草船借箭》有关的文字与影音资料,在反复阅读、观看与聆听的基础上形成表演剧本。对此,学生跃跃欲试,要展示自己广博的知识。“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得绘声绘色,“观众”在台下观赏得津津有味。
学完《草船借箭》后,教师可把这种方法拓展到《景阳冈》《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课文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按步骤开展“读书—搜集材料—复述—说评书—评论”活动,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和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在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
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广泛参与,教师布置了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本剧的作业。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开始分角色排练,还动手制作了道具。第二天,学生就投入到排练之中,通力合作,力求所扮演角色的语气符合人物的身份。当表演中出现停顿时,小组成员还着急地用手势暗示,惟恐精彩的表演出现“瑕疵”。表演结束后,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评价,寻求更大的进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习了一些表演技巧,增强了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也大幅提升。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清晰地感受人物形象,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也获得显著提高。
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如《狼和小羊》《陶罐和铁罐》《狐狸和乌鸦》《骆驼和山羊》等。开展课本剧表演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丰富语文学习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展“找一找”“比一比”活动
为了让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不妨在教学中融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找一找”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学校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分组整理全校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姓名,在整理的过程中认识姓名中的生字,以此将识字教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丰富语文识字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比一比”活动,看看哪位学生在电视里认识的生字多;“比一比”谁在商标上认识的生字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通过开展“找一找,我是小小啄木鸟”活动,学生能以一名“文字小卫士”的身份,寻找生活中使用不规范的汉字,在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开展“走一走”“写一写”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获得真实的体悟。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往往会产生独特的想法。学完《草船借箭》后,学生可能会对《三国演义》感到好奇;学完《泥人张》一课,学生会想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语文”不止存在于书本上,生活处处皆学问,处处可以学语文。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涉猎更多领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例如,学完《泥人张》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泥人张是真实存在的吗?
2.泥人张是怎么捏泥人的?
3.真实的泥人张的技艺真的有这么出神入化吗?
4.除了泥人张的泥塑,天津还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5.我们生活的本地域有没有闻名于世的非物質文化遗产,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只是第一步,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开展探究、寻访、积累与宣传。如果学生对“泥人张”出神入化的技艺感兴趣,可以亲身体验泥人的制作过程;如果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可以去探访名人,在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宣传。
在实践中,学生能获得更真实、深刻的感悟。这些感悟源于生活,源于实践,比起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更加宝贵且深刻。实践能反哺语文,真实的感悟能催生精彩的文字记录,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与习作水平。
语文同样能反哺实践。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促使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突出自主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学习成果的呈现等环节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继续高度关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增强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庆雯,陈暾.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探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3).
[2]居万琴.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几点看法[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8).
[3]刘德玲.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把握[J].文学教育(下),2012(5).
[4]王博.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0(25).
[5]尹福泉,易伟.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33).
[6]赵世昌.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版块——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J].新课程(中),2015(7).
[7]左镜明.求知求乐,益智启思——开展语文“小活动”浅议[J].语文教学之友,2008(1).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