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兰
新学年初,欣欣来到了我们幼儿园。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她的妈妈和奶奶都是智障人士,爸爸为此离家出走,只有爷爷是家中的顶梁柱。欣欣讲话口齿不清,智力水平明显比同龄孩子低。在幼儿园里,她不受欢迎,小朋友时常对她指指点点,总是绕着她走。
有教师对我说:“秦老师,我们能不能动员欣欣不要来上幼儿园了,她会影响其他孩子的。”部分家长担心欣欣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找园长要求劝退欣欣。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欣欣的教师和分管幼儿园融合教育的负责人,我该怎么做?
一、改变教师的理念,提升教师的能力
管理者的管理举措可能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也可能为孩子的发展找到契机。于是,我决定从转变教师理念入手,逐步打造融合教育专业团队,探寻融合教育的实践路径。
1.坚持专业学习
早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全纳教育主张容纳所有的孩子,反对歧视、排斥,强调满足不同孩子的教育需求。在我们幼儿园,每当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时,有些教师往往有担忧与排斥的心理。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深,缺乏对特殊儿童发展特点和需要的了解,缺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能力。
基于此,我们组织教师以集体学习和小组学习等方式学习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等文件,让教师了解健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机制,加快特教指导中心和融合教育资源建设,让普通学校教师了解一些特殊儿童心理和教育常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我们还组织教师观看关于特殊儿童跨海求学的紀录片《温柔的坚持》。纪录片中承承“舞刀弄枪”的行为一度让教师、同伴、家长都头痛不已,迫于无奈,他的妈妈带着他来到吴淑美教授的融合教育实验班。在这里,承承不再被指指点点,而是被温柔以待,他不再一个人待在活动室的角落里,而是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讲述中国的历史。承承的转变让我们的教师很感动。在纪录片里,主持人问吴教授:“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班?”吴教授回答说:“我从来不是为了特殊孩子办融合班,而是因为这是一种好的教育模式。”教师们感受到了吴教授的言语间透露出的坚定信念,他们说:“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很适合承承成长,他不只是被帮助者,他也在帮助别的孩子。”通过不断学习,教师们对融合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融合教育的意义。他们主动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同班同学》《听天使唱歌》等专题纪录片,融合教育的种子已在教师们心中萌芽。
在一次交流中,教师们纷纷表示:“我们要以理解、包容的胸怀对待特殊儿童。”“美好的教育是一个孩子都不能掉队。”“融合才能共生,恒爱才能致远。”教师们意识到教育者无法选择受教育者,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必须给他们创设充满关爱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在平等、非特殊的前提下的,首要的是以平常心对待特殊儿童。一开始比较排斥欣欣的冰冰老师主动表示愿意接受欣欣进入他们班学习。她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而已。我愿意做花匠,为欣欣融入幼儿园生活而努力。”从此,《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特殊儿童的游戏治疗》等专业书籍出现在冰冰老师的案头上。
2.组建“融合教育种子小组”
为了使融合教育理念切实落实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我们组织成立了“融合教育种子小组”,由园长主管,业务副园长分管,并聘请了无锡市惠山区特殊教育中心的专家作为专职指导教师,由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轩轩老师及欣欣的班主任冰冰老师兼任资源室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互帮互学,成为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先行者。
“融合教育种子小组”成员时常围绕融合教育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课程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引领全园教师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用实际行动关注特殊儿童的生存状态;帮助班里有特殊儿童的教师更好地开展融合教育,指导教师更加科学地观察儿童,带领他们对儿童日常表现如倾听、注意、同伴交往等进行观察评估,尝试撰写、整理典型的特殊儿童成长故事,及时归档,并拍成视频,给同行以借鉴。
幼儿园的资源室配备了相应的操作材料,以满足儿童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同时,我们制定了资源室具体活动安排表,每个特殊儿童每周至少有一天到资源室活动,资源室里的感统区、阅读区、操作区等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资源室不是只向特殊儿童开放,而是向全园孩子开放,除了个别特殊儿童需要特定的训练时间外,其余时间班级教师都可以带孩子进资源室活动。
3.开展专题研究
我们将融合教育研究纳入幼儿园教科研计划,经常组织教师开展特殊儿童教育的专题研究。例如,有一次,冰冰老师提出了“怎样收集特殊儿童的信息”“如何为特殊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等困惑,我们便组织了相应的专题研究,请市特殊教育专家张教授分享了她为特殊儿童滔滔制定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张教授从信息收集、儿童评估、目标制定、干预计划、家园合作等方面向教师们呈现了一个详细的个别教育方案。张教授还带领教师从教学活动、生活指导、资源室训练、游戏干预四个方面为特殊儿童量身定制相应的教育方案。教学活动从晨间体育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两个方面入手,帮助特殊儿童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指导从自我服务和自我保护两方面入手,借助微视频、绘本故事等帮助特殊儿童提高自我服务和保护能力;资源室训练从人际交往、感统训练等方面帮助特殊儿童进行补救性训练;游戏干预通过律动游戏、倾听游戏、感统游戏、表演游戏、打击乐游戏等,帮助特殊儿童锻炼相应的能力。教师们在张教授的引领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提升了观察、分析特殊儿童行为和收集特殊儿童相关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循序渐进、及时强化等跟踪指导策略。
二、帮助特殊儿童尽快融入集体
为了帮助特殊儿童能尽快融入集体,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下面以欣欣所在的班级为例来说明。
1.陪伴、激励
周围人的关注与陪伴能给特殊儿童以安全感。我们反复观察、分析欣欣在园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与神态表情,发现一旦缺少关注和陪伴,她就会不开心,她的多动、尖叫和抓咬等行为,都在向我们表达她需要陪伴与爱。在了解了欣欣的需求后,班里的3位教师想尽办法给予欣欣更多的关注与陪伴,让她时刻感受到大家的爱。
例如,在集体活动时,教师让她坐在离自己最近的位置,并在左右前后留足让她自由活动的空间;当她能够持续坚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时,教师用微笑、赞许的眼神、竖大拇指等及时给予鼓励;当她离开自己的位置,或出现干扰、攻击其他孩子的行为时,配班教师就会立即采取个别交流、转移注意、暂时隔离等方法予以阻止,引导她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游戏区域,我们投放了欣欣喜欢的彩泥、布娃娃、建构材料等,并让其他孩子陪她一起玩。慢慢地,游戏区成了欣欣最爱去的地方。
冰冰老师还为欣欣设计了一张特别的奖励卡,她与欣欣约定,只要欣欣有一点进步就在她的奖励卡上贴1颗星星,如午睡时不影响其他小朋友休息可以贴1颗星星,集体活动时能坚持坐10分钟以上可以贴1颗星星等,贴满5颗星星就能满足她的一个愿望。在一次幼儿园升旗手选拔活动中,欣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投入。冰冰老师问欣欣是否想当升旗手,欣欣点点头。冰冰老师便问大家:“欣欣也想做升旗手,你们愿意选她吗?”“她怎么可以?”有孩子质疑。冰冰老师说:“老师发现欣欣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我们要给欣欣一个机会。”这时,有孩子提议,欣欣的奖励卡已经集了4颗星星,可以先让她当升旗手,还差1颗星星让她以后补上。冰冰老师征求欣欣的意见,欣欣表示同意,眼里充满了期待。欣欣终于成了一名光荣的升旗手。小小的奖励卡,有效地激发并强化了欣欣的积极愿望,激励她一点一点向前进。
2.理解、接纳
欣欣所在的班开展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你可以很棒的”等系列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实施方式灵活。例如,根据班里孩子爱看书的特点,开展了“书香阅读”活动,《我的妹妹听不见》《我们把章鱼涂成红色吧》《超级哥哥》等受到孩子们的特别关注。教师还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绘画观影等方式,让孩子在多元体验中对身心有障碍的同伴有更真切的理解。
在一次绘本表演中,平时最讨厌欣欣的阳阳扮演绘本中有智力障碍且动作发展迟缓的超级哥哥。他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引起了小朋友们哄堂大笑。这时,阳阳深切地感受到了被人嘲笑、戏弄的心情,他说道:“你们要学会尊重人。超级哥哥虽然是有点笨,但是他也很可爱!嘲笑别人是不对的!”表演结束后,教师让阳阳与小朋友们分享他的感受,他说:“超级哥哥很想像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多关心这样的人。”说完,他走到欣欣面前,真诚地说:“欣欣,对不起!以前我对你不好,是我不对。以后我就是你的超级哥哥,是会保护你、陪伴你的超级哥哥。”
通过参与相关的主题活动,孩子们的同情心及乐于助人的亲社会情感被激发了,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例如,孩子们之前对欣欣“不理不睬”“告诉老师”等行为转变为“提醒”“好好跟她说”“安慰”等积极行为。
3.关心、帮助
在幼儿园里,教师经常创造欣欣与同伴互动的机会。例如,每隔一段时间轮换小组成员或位置,让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在生活上照顾欣欣,在喝水、午睡、如厕、就餐等环节给予欣欣一定的帮助。班里的教师更是给欣欣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教师的言传身教,同伴的榜样示范,使帮助欣欣成了班里每个孩子的习惯。乐乐会带着欣欣上厕所,提醒她洗手;在午睡时,佳佳经常教欣欣铺、叠被子,穿、脱衣服;午餐或吃点心环节,阳阳经常和欣欣一起去取餐……
三、打消家长的顾虑
只有家园合作,才能建构和谐的教育生态。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我们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轮流驻园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改善家园关系,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园共育合力。
1.真诚沟通
家长对自己孩子所在的班里接收特殊儿童有一定的顾虑,这是可以理解的。入园初期,我们向班里全体家长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看法。调查显示有45%的家长表示愿意接受融合教育的模式,但有30%的家长表示反对,其余家长则持观望态度。家长们最关心的是班里接纳特殊儿童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不良影响,如特殊儿童有时有打人、咬人等行为,这会伤害自己的孩子;特殊儿童的特殊行为,会影响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班里的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特殊儿童身上,而减少对其他孩子的照顾。我们通过家长座谈会、在公众号上推文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融合教育的理念,让他们认识到融合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明白融合教育不僅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发展,也有利于普通儿童的发展。对于个别态度强硬的家长,我们与他们进行个别沟通。我们承认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确实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我们帮助家长客观、理性地分析:让孩子们感受彼此的不同,并尝试互相接纳、和谐相处,这对于彼此的成长无疑是利大于弊的。对普通儿童来说,从小接触有特殊需求的小朋友,会让他们更有同理心和责任心。孩子接受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一个能爱他人的人也值得被人爱,接纳和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对特殊儿童来说,随班就读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通过沟通,大多数家长都能理解幼儿园的做法。
2.驻园体验
为进一步消除家长的疑虑和担心,我们还邀请家长代表驻园观摩、体验孩子们在园一日生活,了解班级真实的情况。进班观摩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辛勤付出,了解班级里发生的温暖故事。例如,一次我们请叶叶妈妈进班观摩,她看到一向娇生惯养的叶叶弯着腰教欣欣系鞋带,眼神里满是温暖,还把自己最爱吃的巧克力送给欣欣吃,顿时眼眶湿润了,她感受到自己的女儿越来越懂得关爱和帮助他人了,以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也改了。叶叶妈妈还感受到整个班级的氛围非常和谐、融洽。欣欣再也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邋里邋遢偶尔还有攻击性行为的小女孩了,她的脸上也时常洋溢着天真温暖的笑容。
叶叶妈妈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温暖、美好的瞬间,在全班家长会上播放了她亲自拍摄的孩子们互动的照片和视频。视频中,欣欣生日会上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以及和谐融洽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家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转变,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包容和互助,学会了独立、自强,更有了担当和责任心。家长们激动地说:“这是最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我们这个班级真好!”
家长们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成了融合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宣传者。他们隔三岔五地给欣欣买新衣服、玩具、书籍等,还自发地轮流带欣欣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动物园、公园玩。渐渐地,欣欣会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还有了自己的朋友。在教师和同伴的引导、帮助下,欣欣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两年后,欣欣能自理生活,能接纳家人、教师和同伴,能安静地参加各类活动,以正常年龄进入了培智学校学习,并且成了一名班长。我们所有的人都为她高兴。
花儿的盛开需要生长空间与时间,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需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我们用自己的爱改变身边的人,带着他们走在越来越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