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庆幸赶上了课程改革。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紧跟课改走向的各类教学教法培训,使我们告别了老一辈教师一本教参走天下的年代。
这种现状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促使我们更快达成自身的专业成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惑。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我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选择。在备课时,觉得这个教学设计很新颖、那个包袱很巧妙,最后我会将它们全部纳入一堂课来,课容量太大不说,课堂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对此我也非常困惑: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学案例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是我的实施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课堂驾驭能力有问题?我也在不断反思,觉得可能需要进行有效筛选,不能贪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又会出现“选择困难症”,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判断哪一个教学设计更适合。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优秀教师授课的成功范例,都想保留,于是再一次进入死循环……
我看过许多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他们或幽默风趣,或沉稳干练,人格魅力、学识修养、教学中的巧构巧思都让我钦佩折服。我告诉自己:也许是教学模式上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只有适合自己的才能最大发挥课堂效益,那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希望专家老师能够给予我帮助和指引,谢谢!
(提问者:山东青岛艺术学校 青年教师崔婷)
崔老师:
你好!
我是一位教了38年初中语文的老教师。前些日子,编辑转来了你的信,读了之后感触很深,因为你的困惑我也曾有过。目前,我的工作室里很多小伙伴也有同样的困惑,同样进入“死循环”的经历。
从来信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心态的老师,这一点很重要,也是职业生涯不断进步的情态基础。你说自己“很庆幸赶上了课程改革”,这是向优秀老师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你也是一位善于学习的老师,网络资源、优秀课例、各种培训都让你产生了获得感。然而你更重要的品质,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一些困惑与思考,并能大胆说出来。你的困惑与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如何选择优秀的教学设计为我所用;二、优秀的教学设计如何成为我的课堂存在;三、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
我先说第一点,非常遗憾地告诉你,我个人备课是不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的,美其名曰“裸备”,原因如下:教学设计主要是“问题设计”,或者说是“任务设计”,问题(任务)主要来自自己学生的“预学”。比如讲《背影》一文,我的预习作业最后一题是“每课一问”。上课前,批改学生的“每课一问”,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往往是文本的核心问题)作为课堂学习内容。正所谓“问题化学习”,课堂学习的过程也是“贴着学生的问题在飞”。
现实中,有为数不少的老师患上了“教辅依赖症”“PPT依赖症”。这“两症”会导致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程价值的取向上偏向于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个别化教育;阻碍了教师的课程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提升。面对海量的教辅和文库里的PPT,许多教师习惯了“拿来主义”,于是,命题能力、解题能力、解析能力、课堂设计能力长时间得不到锻炼,最后,真的成了“不生产水”的“搬运工”,教师的种种专业能力退化为“念答案”和“翻PPT”了。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参考下别人的设计,主要是在公开课、赛课的时候参考。公开课、赛课区别于日常的“家常课”,是有自己的内在规律的。在陌生的地点,面对陌生的学生,你若参加,就得遵守。比如,要有一定的相对完整的预设,这与“家常课”是有区别的。但我对能纳入视野的课程设计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普通教师的非省级一等奖以上课例不看;名师的不是“著名”的不看;不是正式发表的不看;教育发达省份的优先看……
如何看?先下载打印,再边看边批注,最后放到我课堂设计的大框架里面,让“他智”来丰富我课堂设计的细节,而不是成为我的框架——那样就涉嫌抄袭了。除此以外,也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自己。
但是,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并不一定自然产生一个好的事实课堂,如同好的作战方案并不一定带来一场战役的胜利,这也关乎你的第二个疑问。越是好的课堂,越具有个性化特征,北京的王君老师那种纵横捭阖不是一般人能模仿的;浙江的肖培东老师文字里的美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的;包括我课堂上持续的追问,也是需要历练的。“仿课”,基本都会失败;如果能成功,基本上被仿的课本来也就是“流水线”的产物。
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时候,已经作了适合性选择了,为什么在实施的时候还是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呢?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们把“金陵十二钗”最美的五官组合成一个人,那大概也不能称作“美女”的。更重要的是,好课是个系统,看上去很“巧妙”的某个细节,其实前面是有若干铺垫的,也会为下面的学习蓄势。“横截面”必然缺少完整性。
好的教学设计,在武功里面属于“招式”,而课堂教学是“招式”与“内功”共同作用的结果,令狐冲的“独孤九剑”直到他练了“易筋经”后才异彩大放。
回答了前两个问题,第三个疑问也解决了一半了,在回答“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前,我还是要先泼瓢冷水:教学风格是一辈子的事情,万不可急于求成,为“风格”而“风格”。专业成长一般要经历“站稳课堂”“站好课堂”“站优课堂”后,最后才能形成“风格课堂”。并且不同时期,需要修炼的内容与重要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这四段经历,有统计显示,站稳课堂一般需要3-5年;站好课堂一般需要5-10年,大部分教师“到此为止”了;站优课堂一般需要10-15年,仅有20%的人能抵达;风格课堂则需要15年以上,这属于优秀的少数。当然,这一过程不是自然、线性地产生的,而是需要做四件事:专业实践、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
专业实践,上家常课、公开课、听课、评课、编写校本作业等;专业阅读,选择有关的专业书籍(文本解读、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等)进行阅读;专业写作,写教学反思、论文、随笔、论著等;专业交往,集体备课、听专家报告、课题研究、参加学术组织等。
据李海林教授调查,站稳课堂、站好课堂阶段,是职业的第一次发展,此阶段专业实践是非常有效的,而专业阅读则基本无效;站优课堂、风格课堂阶段,是职业的第二次发展,此时专业实践基本无效,专业阅读上升为非常有效。两次发展,专业写作、专业交往都属于一般有效。
所以,如果崔老师还处在第一发展阶段,请上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份作业,听好每一节课,参加好每一次集体备课。还有一点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不要忘记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创作一定量的文学作品。王君、肖培东都是散文高手。
当下,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行了,大单元、大观念、大任务、大情境、大结构是语文新课堂的标志,这是挑战,更是机遇。课堂,要减灭罗杰斯所言的“课堂观光者”,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激发出指向深度学习的高品质学习设计,寻找到你自己专业成长的实践样式。
课堂藏着民族的未来,所有的付出都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我们需要有新的突破,而不是自我设限,要走出封闭型心理结构,以开放的姿势冲破自己的天花板,去迎接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人能挡住你前进的脚步,除了你自己!
是以回复,仅供参考。
(解答人:福建厦门市新教育学校 特级教师王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