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宇
高三备考,上承经验,下接变通,紧扣考点,步步为营。考场阅卷,纵观文本,细究题目,依托考点,斟酌分数。在一教一阅之间,我对小说备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就选题而言,链接教学,稳中求变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沿袭了2019年全国I卷《理水》的故事新编的文本样式,改编历史故事又推陈出新,故2019年设题“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参考答案:“9.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精心备考的学生会对这一文体样式有基本的认知,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史记》等大量史书或者当年明月《明朝那事儿》等历史小说的阅读中、探究《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成书过程中获得对这种文学样式的初步认知:史实是叙述框架、历史背景,具体细节、行文的语言风格、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人物形象来实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温故知新,且看2022年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I《江上》设题“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相较于2019年,2022年第9题切口更小,明确指出历史依据,新编聚焦在人物身份的变化上,并据此设问。不禁想起了教材《项羽之死》的难点置疑:“田父为何会给项羽指错路?A.田父是刘邦的人。B.田父被吓蒙了,说错方位。C.项羽不被人民拥戴。D.纯属偶然,并无深意。E.天欲亡项,非人力可为。”AB项着眼于人物身份,CDE着眼于身份变化带来的主题的差异。均为逃亡,均为引路人,身份的不同(自己人、敌人、普通人)在环境、人物、情节、主旨、艺术手法维度均可能引发文学效应。 田父如果为普通人则暗示了社会环境(环境)中的民心走向,田父与项羽(人物)构成了对比衬托(艺术手法)关系,这一情节推动了下文情节(情节)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了凸显了主旨——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就题目而言,考点突出,灵活多变
该板块“2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的题型设置及版面顺序未变,但8题分值由4分提至6分,凸显了对这一板块及主观题的重视。具体情况我们逐题分析。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6题就“内容与艺术特色”设问,是经典题型,是2021年新高考I卷第6题(内容)、第7题(艺术特色)的合体。A项考点为“所见风景”(自然环境)对“心情写照”(人物心理)的作用。B.项由“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情节)推敲“子胥的心态”“平和地欣赏风景”(人物心理)。C项由“有些嗫嚅”“半吞半吐”(人物神态)推敲“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人物心理)。D项由“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情节)推敲“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主旨)。一道题涉及环境、情节、人物、主旨四个考点,要求考生梳理情节的发展脉络,在此过程中把握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进而提炼小说的主旨。这道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础上锁定答题区域,推敲细节。从第8、9题反馈,部分考生没能从整体上把握伍子胥心境的变化过程——渡江是人物精神化茧成蝶的蜕变过程,B项用静态的眼光看待人物,“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答案为B。
7.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7题是传统意义上的主观题型,就某一情节、细节或物象的作用设问。如:(2021年浙江卷)13.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2020年新高考II卷)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2017年课标全国I卷)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請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江上》第7题A.B.两项着眼于情节内容本身。C.D.探究情节对情节本身(铺垫)及主旨的作用。答案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旨、艺术手法、读者6个维度展开,以下角度仅供参考。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情节:线索,设置悬念,伏笔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戛然而止、余韵悠长;人物:暗示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主旨:凸显或升华主旨;艺术手法:象征,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读者: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本题型,需要我们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艺术效果,切记生搬硬套,转化为客观题,难度下降。从8、9题反馈,部分考生将小说的主旨误解为厌恶战争、渴望渔夫田园式的隐逸生活,故本题答案为D。
8.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8题聚焦一段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思想的变化过程,这是一道经典题目,频繁出现在各套高考题目中,如:(2021年全国乙卷)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2020年课标全国I卷)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2018年课标全国III 卷)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该题目要求考生锁定答题区域——舟行江上,回归文本——所见所感,提炼升华——子胥的思绪,并注意作答的规范性——逐步生发展开(分层次顺序作答),本题目划分情节的变化层次并据此提炼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为重中之重。
9.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这道题目是高三下半学期模拟题中频繁出现的一种题型,就文学效果、叙述特点设题。如:(2022年珠海一模)8.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2022届高三第二次T8联考)9.本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⑩—{13}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6分)(广东省大湾区2022届高三4月联合模拟)9. 小说中,王香火和孙喜两个人物的活动穿插展开,有人认为这种展开方式效果不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长沙市2022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8.“姜庄子斧头战”是抗日战争最激烈时的一次真实的模范战例。本文作为一篇小小说,在叙述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色及作用。(4 分)
新版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小说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涉及小说如下考点: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情节中突发事件的作用,情节的曲折起伏,悬念、抑扬、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的运用,细节描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叙述视角。这一学习任务更为全面地关涉了小说叙述特点的相关考点:1.叙述视角: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叙述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及其作用;特殊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如《变形记》中甲虫的视角)。2.五种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及其作用。3.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及其作用:悬念,抑扬,照/呼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等。4.常见的谋篇布局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等。2022年珠海一模第8题考查叙述人称变化及作用。2022届高三第二次T8联考第9题考查情节的张弛有度及其之于人物(烘托紧张害怕的心理)、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主旨(升华主旨)的作用。广东省大湾区2022届高三4月联合模拟第9题涉及叙述视角的转换(王香火和孙喜)、平叙、对比三个考点。长沙市2022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第8题涉及特殊叙述视角(一把斧头)、线索及顺序(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顺序展开故事)、叙事中注重场景描绘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三个维度。本题目需要考生在熟记考点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分析,抓住小说的突出特点分维度作答,如果单一维度分若干点作答,也只给一个维度的分值。
三、就阅卷而言,审题为先,作答规范
本人有幸参与现代文版块的阅卷工作,在不影响阅卷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就主观题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简述一二。
首先,需要判断题目为内容型题目还是艺术手法型题目。第8题为内容型题目,作答需紧扣题目,回归文本,提炼升华。在试卷中频繁出现如下词汇:移步换景,触景生情,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线索,第一、第三人称,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形象,并就此结合文本展开论述。这是第9题的答题思维,识别文本突出的艺术手法,并结合小说具体展开。如何判断两种题型的区别呢?当题目中出现“效果”“用意”“作用”“表现手法”“功能”“好处”“如何表达的”等相关字眼的时候,就需要从环境、情节、人物、主旨、艺术手法、读者6个维度或者就小说叙述特点的相关考点来识别手法,分析效果。
其次,要确定答题区域。第9题渔夫普通人的身份贯穿始终,需着眼于全篇思量。而第8题“舟行江上”明确锁定了答题区域起于:“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终于:“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令人遗憾的是,上船前的“子胥望韶关以外的山水”“岸人话季札”“渔夫高歌”及船靠岸后的“赠剑拒剑”等表述却频繁出现在考试答案中,甚至四个答案要点中占据三点。
最后,最重要的是圈点勾画关键词。重要的事情需要说三遍,这也是备课中我们反复叮嘱学生的审题箴言,请把题目阅读三遍,并圈点勾画出关键词。
第8题初步判断为内容型题目,锁定答题区域后,需回归文本找出“所见所感”的具体内容,并在纵观全文的背景下提炼各个情节层次中子胥的思绪,“逐步生发展开”要求我们分层次顺序作答。【8题参考答案】1.呼吸水上清新的空气,感受到水的温柔,听到和諧的橹声,(所见所感)心情平静(思绪)。2.船到中央,月涌江水,水流变得急骤,流水滔滔不绝,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所见所感)伍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有了复仇的想法,想把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思绪)。3.看到渔夫的行为,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所见所感)希望和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暂时释怀(思绪)。考场会根据考生作答做出相应的补充细则,例如第1点“所见所感”三句话答出任何一点均可得1分,“思绪”为如下答案“安宁”“宁静”“放松”“悠然自得”“品味到了美好”“抚慰了疲惫”均可得1分。虽然补充细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宽,但相关要点不能缺少。
第9题“渔夫拒剑”脱胎于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历史真实人物渔夫作为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自尽。而《江上》中的渔夫是普通人,渡伍子胥过江乃顺便偶然行为,拒剑之后翩然离开。两个情节三处不同,人物身份、渡人目的、渡后结局。设问于“改写带来的文学效果”,属于艺术手法型题目,从环境、情节、人物、主旨、艺术手法、读者6个维度思考,这一情节改写对渔夫本身(人物)、文章主旨都发挥了作用,同时渔夫作为次要人物,在艺术手法维度对主要人物伍子胥起到了衬托的作用。【9题参考答案】1.把渔夫写成一个普通人(人物身份),写出了平凡人的博大(塑造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展开)。2.借渔夫来书写散淡的处世境界(结合文本分析对比手法),与伍子胥形成对比(艺术手法)。3.放弃写惊险的外界冲突,转向人物内心的冲突。4. 故事传奇写成了现实,寓意增加。3、4点着眼于主题,改编后小说的矛盾冲突发生了转移,由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转向伍子胥自身精神的建构,消解了小说的传奇色彩,更具现实意义。本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分维度作答,同一维度重复作答现象明显。
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学习还在继续,如何深入分析这一具有导向性的大型考试,并使之成为自身备考的方向指南,是我们高三学子高效备考的关键。必要的反思是备考的助力,我们要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深意。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