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开展“小调查”,促进课堂提质增效

2022-05-30 10:04:15朱美飞
新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提质法治

朱美飞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跟学生的生活贴得很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要落实减负提质增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创设知行合一的实践途径,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成人成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中编排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小调查”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很好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本学科中特有的“小调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激发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达成教育目标。

一、“小调查”的定义

所谓“小调查”是指通过观察、访谈、收集、比较、查阅、体验等方法了解身边的人、事、物等,从中获得知识、能力、认知等,进而提高调查者的道德与法治的认识、修养,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小调查”重点是“小”,通过小活动、小议题,构建学生不断获得、丰富、扩大道德生活经验的过程,引导、帮助、支持学生自我发展。

二、开展“小调查”的目的

小调查不同于具有系统、科学的调查,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尽量让学生去分析、理解、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探索学习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文明素质的养成。此外,通过小调查活动,减少教师的说教,增加学生的体验与领悟,无需在反复地练习、诵读、说教中升华认识,从而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育人目标。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做学习的主人》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潜力的认识,根据本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特点,笔者设计了“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潜力,但有时候我们自己却不知道,请同学、老师、家长帮忙找找看”这样一份小调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明确自己的学习潜力,获得别人的鼓励,重拾信心。这样的活动胜于说教,胜于不着边际的客套的鼓励,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学习他人、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文明素养。

三、开展“小调查”的要点

1. “小调查”目标要精确化。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思政教师必须要明确的总目标。分课时目标是这个总目标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课时目标,策略、途径是多样的,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材施教,更要有的放矢。有鉴于此,教师可用好“小调查”,同时注意调查目标要精确化。目标精确化的“小调查”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减负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所谓目标精确化,是指根据教材中列举的“小调查”,放到“我”这所学校、“我”这个班级,甚至班级中不同的学生中时,都要把它精确化。各地学校差别很大,即使在同一个城市,校际差别也很大,做同样主题的“小调查”,重点也不同。目标精确的“小调查”在题目设定上要紧扣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紧扣当下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出好题、出精题、少出题,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去参与“小调查”活动,去获得信息与体验、感受,减轻学生的负担,达到最好的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服务,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服务。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中调查“大人们还在学什么”,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初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根据这个目标,教材在“小调查”中设置了“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我的发现”这三个项目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調查实践时,重点要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发现”这项内容,紧扣德育目标精确指导、精准发力,让学生领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这样的调查目标精确,可使调查效果事半功倍,胜于说教。

2. “小调查”内容要生活化。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情感层面,也有理性和行动方面的经验。然而,自发的经验往往具有模糊、不明晰、片段化的特点。生活化的“小调查”站在儿童的立场,引导儿童回顾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再现生活情境、提炼其生活经验,是学生和生活开展“对话”的桥梁,是道德素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它克服了单一刻板的呈现方式,注重儿童内心感受,通过感知、比较、反思,使这种生活经验纳入力行层面,为进一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奠基。生活化的“小调查”着眼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调查了解,可以是家庭中的人或事,也可以是校园生活中的物和人,还可以是社会生活的现象、话题等。这样学生做起“小调查”就有兴趣,更容易得心应手。例如,按时间顺序列成一份表格调查爸爸、妈妈一天中所做的事情,这样一份小调查,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观察父母一天的活动,也可以通过问询父母本人,还可以通过家中的老人等来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如此,学生做得到、问得来、查得着,更容易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的辛苦、家务的繁杂,产生感恩之心,培养爱劳动的习惯。这既能拉近学生与家长的亲情,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

3. “小调查”过程和方式要多元化。

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是看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的不同情境、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好多种多样的“小调查”方法,把教材转化为“小调查”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要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要在了解不同的调查情境上下功夫,灵活多样地开展“小调查”,才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式下产生兴趣,在调查活动过程中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多元化的过程、多样化的“小调查”能激发学生的调查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如此便摆脱了说教的风格,让教师成为学生“学德”的辅助者、指导者、组织者,使学与教在具体的调查活动中互动共生。

“小调查”的方式有采访式小调查、观察式小调查、体验式小调查、查阅式小调查、比较式小调查等。采用哪种方式开展“小调查”要因材施教、因事而异。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大家的“朋友”》,教师可在“善待我们的‘朋友”这一课时前开展公共设施小调查,从“公共设施”“是否损坏”“委屈”这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用“观察式小调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公共设施损坏情况,去联想公共设施受到的委屈,从而产生人物共情,了解公共设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当然,此处的“小调查”还可以用“采访式”。有些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公共设施之前多有损坏,而目前却比较良好,那就可以通过采访长辈,以长辈之口描述其所见公共设施的过去与现在之差距,来感受公共设施的变迁,人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从而反哺学生提高爱护公共设施、感恩社会的意识。可见,选择什么样的小调查方式没有定式,教师要充分贯彻有教无类的原则。只要能减负提质增效,我们就可以积极采用。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小调查”无疑是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较好途径,是学生践行真知灼见、减负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重视“小调查”的意义与运用,以之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廨院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提质法治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探究
包装工程(2023年18期)2023-09-27 09:22:24
公共设施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包装工程(2023年16期)2023-08-25 11:40:26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2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为城市提质而歌
西江月(2020年1期)2020-01-19 01:17:50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18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