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教学研究

2022-05-30 10:04:15陈新波
新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读本法治道德

陈新波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教材”)的编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编写的。二者目标一致,理念相同,内容互补,成为新时代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如何用好《读本》,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呢?

一、厘清融合内容,抓住教学的着力点

教师要认真研读《读本》和教材,厘清二者的异同点,进行有机融合,紧抓教学着力点展开教学,使二者的教学水乳交融。

1. 梳理教育主题,制订教学计划。

小学高年级《读本》十四讲的教育主题,在五、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四册教材中都有关联的内容。基于此,我们可梳理出二者相关联的教育主题,教学时把《读本》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并制订好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时,可与《读本》“统一是历史大势”相结合;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可与《读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和“唯改革才有出路”结合起来;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可结合《读本》“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2. 提炼共同话题,丰富教学资源。

梳理出有关联的教育主题,制订好教学计划后,我们要从教材和《读本》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共同话题,将二者的内容、素材进一步整合,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同一个话题进行多维度思考。例如,五年级下冊“中国有了共产党”,以历史事件为载体,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简史,具有历史厚重感。如何在史实中引导学生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审视今天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时,教师可以与《读本》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贡献联系起来,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战胜各种灾害的非凡成绩,感受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重要位置,深刻理解“主心骨”和“定海神针”的含义。这样,把对党史的探究和现实的感受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内心信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二、创新融合形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应用到有关《读本》内容的教学中去,通过教学形式的融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1. 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并用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富起来到强起来”,教师可以将《读本》“唯改革才有出路”融合进来,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师可先提出核心问题:“党和国家是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然后,将学生分成“改革”“创新”“发展”“先锋”和“外交”五个小队分别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我国在铁路、通讯、航天等科技方面取得哪些成就”“为什么说‘唯改革才有出路”“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哪些外交成就?在国际上取得怎样的地位”等问题,最后结合《读本》讨论:“作为改革开放的接棒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和结果汇报,从不同方面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比说教更有效。

2. 活动体验式教学。

活动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真实感受,扩展学习视野,提升道德认识,进而转化为实践的原动力。例如,教学《读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讲,笔者将课堂搬到我们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象湖镇杨美村,通过参观“红军墙”,了解红军战士途经杨美村购买大米写下留款信的故事,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年红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精神。

3. 案例分享式教学。

案例分享式教学是选取现实中典型的、学生易理解的事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分享,在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例如,执教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在学生感受到仁爱精神后,教师可适时融入《读本》第14讲中的中国与塞尔维亚面对疫情守望相助的事例,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最后,提出在疫情防控的当下,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就是践行仁爱精神。这种用案例来感悟道理的教学,更容易让所学内容入脑、入心。

4. 情境模拟式教学。

情境模拟式教学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执教《读本》“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教师可从介绍“獬豸”开始,带领学生了解“法”字之起源,感受其蕴含“公平”“正义”之内在要义,再结合教材内容,由“小法官”现身解说,让“小法官”结合生活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判案子;或结合教材校园欺凌的案例,展开辩论。如此,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中活学活用,促进了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内化。

三、实施融合评价,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1. 探索结果评价,考查学生认知水平。

学期末,教师可把《读本》的基本观点作为必考内容,与教材合卷进行测试,来综合评价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状况。例如,融合“精神文明新风尚”“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命题:“作为青少年儿童,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让《读本》观点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落脚点。

2. 注重过程评价,培育学生价值思想。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获得的道德认知,而且要评价学生在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可围绕“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的主题,开展“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      强军梦      我的梦”等演讲比赛。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实行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增值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通过追踪一段时间内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测评一定时间内学生的进步幅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例如,学习了《读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可以让学生制订“圆梦计划”,将其作为引领自己成长的目标和行动准则,并存入成长记录袋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情况与圆梦计划不断进行对照,鼓励他们自我欣赏、自我接纳、自我奋进,为将来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总之,教师应处理好《读本》与教材的关系,把握《读本》的核心目标,发挥好《读本》的育人价值,使《读本》成为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读本法治道德
雏燕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散文诗(2021年18期)2021-10-08 09:56:58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中华家教(2017年12期)2017-12-15 00:09:30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