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碧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认为,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增强语文理解能力,不斷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从增加阅读量、增强指导力、搭建展示台三个方面,拓宽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
一、增加阅读量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少了作业量,低年级学生更是没有布置纸质作业。学生课余有时间了,这是增加阅读量的好机会。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阅读应以兴趣为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图书,然后逐步推荐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图书,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除了可以选择一年级教科书里“和大人一起读”推荐的课外阅读内容,以及二年级教科书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课外阅读内容外,还可以延伸到注音版的绘本、百科读物,以及一两百页的童话书,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感知文字之美。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阅读指导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从不同维度为学生设计推荐书单,如“我爱科学”“必读话本”“童话我最爱”等不同类型的书单;还可以结合学校阅读类校本课程,如经典诵读、古诗背诵等,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除了学校为班级配备的共读必读的书目外,还可以发动学生,有计划地为班级图书角捐书,丰富图书的数量和类型,从而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二、增强指导力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相对较少,阅读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要增强阅读指导力,尽量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让学生把读书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时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谁是挖井人?为什么挖井?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致内容。这样,以后学生每看到一篇课文的题目,自然而然地就会质疑联想,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另外,阅读必然要以学会识字为先决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途径越来越多,教材要求教学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都是生字了。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生字教学要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动物儿歌》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笔者先提出要求: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在学生自学之后,可以先借助拼音和图片,重点认读不会的生字,接着去掉拼音,“开火车”读,再以“闯关”的形式,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学生的认读能力,又促进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2. 读音与识字相结合。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时,由于识字量不足,常常习惯只看拼音不看文字,所以阅读量有时看似挺多,但识字量却没有怎么增加。因此,在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养成一边看拼音,一边指着生字认读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时,不知不觉地增加识字量。
3. 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在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养成观察插图和阅读文字相结合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三篇课文中,只有《棉花姑娘》一课有注音,其余两篇《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都没有注音,这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及中下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共有六幅图。于是笔者就结合插图与文字,指导学生先看懂每一幅图的图意,然后再运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读每一段文字,实在不认识的字,可以猜读或跳读。这样,学生就没有畏难情绪了。
4. 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在读书时喜欢放声朗读,常常有口无心,因而对文章内容常常缺乏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学会思考。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笔者总结完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后,提出问题并布置任务: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最后它借到尾巴了吗?课文中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用处?带着这些问题,去文中找答案吧,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只有引导学生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三、搭建展示台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种评选、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阅读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阅读的兴趣。
1. 创设阅读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能时时沉浸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要加强班级阅读环境建设,布置好班级图书角,组织读书分享会,等等,创造出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 丰富读书记录方式。每周布置学生在家读两三篇课外读物,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可以进行亲子阅读比赛。首先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接着孩子独立读给家长听,家长给予指导和鼓励;然后再要求家长和孩子在微信“小管家”里自行打卡;最后让孩子完成阅读卡或图文卡,家长检查和修改后,第二天让孩子带来交给教师。教师在班级进行展示、点评和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开展阅读小达人评选。教师可以经常开展各类“阅读小达人”评选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让学生在家设立“小管家”读书打卡时间,教师第二天统计学生的读书打卡次数、读书时间长短,评选出“阅读小达人”,并及时进行奖励。学生获得表扬后,更会坚持阅读,这样班级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也就会慢慢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丰富读书活动形式。可以利用晨读或午读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换书籍阅读,也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演、讲故事,等等。每周安排一次的“读后感小讲堂”,是最受学生喜欢的读书活动之一。学生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共读一本书,并交流读后感;然后小组合作制作邀请函,可以邀请其他组的人员参加本小组的读书活动,也可以邀请同年段其他班级的学生参与本小组的读书活动。这样,学生在准备“小讲堂”的过程中,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合作能力。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做好“加法”,拓宽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使学生的阅读变成“悦读”。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滨海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