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到谁家?

2022-05-30 08:19郭丽冰
美与时代·下 2022年8期

摘  要:明代画家杜琼的《友松图》作为其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和较有代表性的别号图,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少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现通过对《友松图》卷与杜琼文献的重新检视,对《友松图》提出新的看法。对明代杜琼《友松图》的个案研究是通过杜琼文集和《友松图》画面各元素的寓意分析,发现《友松图》描绘的并非如大部分学者而言是杜琼的“东原(园)”,而是受画人魏本成的住宅。

关键词:杜琼;友松图;魏本成;东原

明代画家杜琼的《友松图》作为其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和较有代表性的别号图,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少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现通过对《友松图》卷与杜琼文献的重新检视,对《友松图》提出新的看法。

一、杜琼《友松图》介绍

《友松图》纸本设色,纵28.8厘米、横92.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无款,钤“东原斋”“杜用嘉”“一丘一壑”三印。之所以没有署款,而仅钤印章,一方面可能是有意继承宋以来的遗风;另一方面也可能为了使画面内容不受破坏。整幅画卷可分为两部分:右半部分是一处庭院小景,两位友人正持卷清谈,偏房内有一侍茶童子;左半部分的院落里是一座精心修整的假山和两组文人活动:一为童子研墨,文人展卷;一为童子携琴,友人赏景。此外,院落中还置办了棋盘,从而使得琴、棋、书、画等文人雅事在画卷中得以精彩呈现。卷后有文伯仁在隆庆己巳年(1569)受收藏人“玉芝”所托,为其作的跋。跋云:

此吾吴先达杜东原先生之笔也。先生名琼,字用嘉,有隐操,善画,诗与文皆称能。在景泰、天顺年间,传斯文之脉,至于今而始大。其行谊不苟,尤为人所重。故当时得其片楮只字,经其标识,家有笔迹,必良士善门也,岂特直以艺名哉!今观此卷,拙逸相半,意趣超绝,有非凡俗可俪。玉芝兄得而袭藏之,盖有为也。若今纨绮辈随时高下,因辄少之,孰知其源流之自乎?间委作跋,乃为表之。同时有刘秋官名珏(刘珏),沈徵君名贞吉(沈贞)、恒马清痴名愈(马愈)、陈醒庵名宽(陈宽)皆善画,名品相同。而有陈季昭名暹(陈暹)者,则不及诸公。[1]581

关于题跋人文伯仁(1502-1575),姜绍书在其《无声诗史》中记载:“文伯仁,字德承,号五峰,衡山之犹子也。画山水,名不在衡山下……伯仁少传家学,时以巧思发之,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2]文伯仁乃文徵明之子,在书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根据跋文可知,《友松图》是明代“吴门画派”先驱人物杜琼的手笔。杜琼以其出众的文艺才华与高尚的道德孝行深受时人与后世的褒扬。跋文中提到的刘珏,(1410—1472)、沈贞吉(1400—?)、沈恒吉(1409—1477)、马愈(生卒年不详)、陈宽(1404—1473),以及陈暹(生卒年不详)皆为杜琼同时期画家或友人。其中杜琼、刘珏以及沈恒吉之子沈周(1427—1509)还曾为徐有贞(1407—1472)绘制过山水合卷,現藏于上海博物馆。

关于杜琼《友松图》的受赠人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中有所著录:

东原先生为其姊丈魏友松写号图,当有诗,不知何缘脱落,尚赖刘完庵长句具存,足称艺林双璧也。嘉靖乙丑,幸为大父约之府君所购,跋其后以自况。大父没而此卷轶去,隆庆已巳归之玉芝生。伏读文五峰题识,虽能阐发尔时诸名家画品,惜乎失叙图赠友松一节,犹是未窥前人用意之妙,故为补书于末。时万历己酉岁(1609)十月晦日,寓吴门庆云里,张丑获于常卖铺中,篝灯录藏以志之。[1]581

跋文中的刘完庵即刘珏。关于刘珏,过庭训在其《本朝分省人物考》中有所记载:“刘珏,字廷美,长洲人……至于好学之心,老而不倦,尤工唐律、对偶清丽,当时称为‘刘八句;行草师李邕,画师王叔明,当时称皆能得人笔意,所著诗曰《完庵集》。”[3]明代前期画家刘珏,从其绘画风格来看,可属“吴门画派”的先驱,他除了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外,还是一位清官,史书多有记载。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提到的刘完庵长句为:

虬髯燕颔总堪怜,岁久交情似漆坚。都尉不骄能刮目,大夫虽老是忘年。笑迎高盖疏帘外,坐挹清风短榻前。昨夜分明来入梦,公侯自此有超迁。[1]579

据此,大部分学者认为《友松图》表现的是魏本成到杜琼家里做客的场景,而画卷上的书斋和院落自然是杜琼所居住的东原(园)。然而经过分析相关文献及《友松图》场景中的构成元素,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二、做客到谁家?

结合杜琼相关文集以及《友松图》场景中的构成元素,可以发现该别墅并非是杜琼的“东原斋”,而应是其姊丈魏本成的园林斋院。

首先,《友松图》中的环境与杜琼文集及东原斋的图像资料有所出入。据沈周《杜东原先生年谱》“正统元年(1436)”条云,此年“始迁居乐圃里”。明王鏊(1450-1524)在其《正德姑苏志》对“乐圃”的具体环境有记载:

乐圃,在清嘉坊北,朱长文所居……宣德间,杜琼得其东隅地,名为东原。结草为亭,曰延绿。又有木爪林、芍药阶、梨花埭、红槿籓、马兰波、桃李溪、八仙架、三友轩、古藤格、芽润桥,凡十景,一时名流俱有诗。[4]

由此可见,杜琼东原(园)的位置,并不在“乐圃”原处,而是在“其东隅地”。东原(园)虽有“十景”,但基本都是在自然景色的基础上修葺而成建的,建筑物更是寥寥无几。

景泰元年(1450),杜琼在“东原(园)别墅”之中“作延绿亭,号延绿亭主人”。这是杜琼为自己所修建的幽居之地,他在《与陈永之信》中云:

家居之东有一别墅,名曰东园。其中杂艺花舟,惟竹为多,曾与竹间构一草亭,颇觉幽雅。浙人金中书本清,字之曰延绿……斯亭之胜,传之遐远,四方士大夫之过吴而不登斯亭者为欠事,区区何幸而得此于亭哉。[5]

“延绿亭”的模样,今在沈周为其老师杜琼做所作的《东原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尚能见到。画卷右侧杂树茂林,一高士端坐在竹间茅亭中,意即东园先生。远处水泽坡岸,连绵不断,烟林清旷,以自然景色为主。正如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画类卷四《沈石田东园图卷》所描述的那样:

故图写茂林深竹之中茆亭一笠,渊孝巾服危坐,旁置书册,垂髫童子,奉槃迤逦,至亭亭外青山当门,绿水环阶,一翁须髯飘然,扶杖过板桥而来,若相访者。[6]

画中的东原(园)与杜琼“惟竹为多,曾与竹间构一草亭,颇觉幽雅”的表述非常符合。反观《友松图》中精心设计的园林、巧妙布置的假山,以及规整讲究的院落,都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很显然,杜琼并不具备这样的经济条件。

据王鏊《姑苏志》记载:“杜琼,字用嘉,”吴县人,生一月而孤,母顾氏育而教之,长从陈继先生学[7]。杜琼的父亲杜玉,号草堂,在杜琼两岁时便已去世。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其境况可想而知。又徐沁《明画录》卷三记载:“(杜琼)明经博学,贞澹醇和,词瀚人品并重,郡守况钟屡荐不起,筑“瞻绿亭”于小圃,以画自给。”[8]苏州郡守况钟虽屡次推荐他做官,但都被婉拒。杜琼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画自给,维持生计。因此《友松图》卷描绘的不太可能是杜琼的“东原斋”,更像是其姊丈魏本成的住宅。据杜琼文集记载魏氏一家都是仕宦文人,因此有充足的物质财富可以营造出一座具有文人雅趣的园林别墅。

其次,从人物着装方面来看,身着红色官服、侃侃而谈者应为魏本成,手持画卷认真倾听者应为杜琼。因为身着官府去拜访友人一般是公务在身,否则日常访友身穿官服不合常理。因此更大的可能性是魏本成下朝还家,杜琼突然来访,两人相谈甚欢,杜琼遂将其记录下来,赠与纪念,比较符合常理。

再次,《友松图》作为明早期的别号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无论是元代的别号图还是吴门画家的别号图都是以主人公为中心,描绘其真实生活场景或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内心志向所营造的环境,如元朱德润的《秀野轩图》、明唐寅的《事茗图》和文徵明的《洛原草堂图》等。

三、《友松图》图像元素分析

(一)松树寓意

《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95;《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10]李幼武《宋明臣言行录别集》记载:昔唐李德裕言,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11]。由此可以看出,松柏很早就成为了君子的雅号,很多文人雅士也都以松柏自喻、托物言志。

松树还象征着忠贞的友谊和爱情。松树、竹子和梅花,被人们称颂为大自然中的“岁寒三友”。“三友”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季氏》篇。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9]175“益者三友”谓与正直之人、忠实之人、有见识之人为友是有益处的。南宋王贵学《王氏兰谱·自序》载:“世称三友,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蔷花,梅有花而蔷叶,松有叶而蔷香……”[12]它们即使在气温零度之下,仍经冬不凋。此处的“岁寒三友”成为一种高雅、纯洁的象征。因此,“友松”用来表示君子之交在此再合适不过。

此外,由于松树冬夏长青,凌寒不凋,道教将其视为“仙树”,后来成为道教长生不老的重要意象。如松下隐居、“松下问道”“松下弹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典故。在道教神话中,松树往往是不死的象征。道士服食松叶、松根,以期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药王、道教真人孙思邈,就对松树情有独钟,他创立了“服松子法、服松叶法、服松脂法”等自然养生法。

综上,松柏苍老盘曲的树干、长逾千年的树龄、不易遭虫害和腐烂的木质,淡泊、隐逸、坚毅、高尚、忠贞、长寿和不朽等的象征,正合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审美心理。杜琼以“友松”为画卷主题,不仅因为画面各处布置了很多松树形象,如书斋前的松树、假山上的松树,以及盆景中的松树,还有三层丰富的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字面含义以松为友;第二层含义是指魏本成本人的“精神肖像”;第三层意思是指杜琼和魏本成的君子之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松柏因其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更是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如松树可象征人的品性纯洁、情操高尚;对待友情、爱情之忠贞;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和不懈追求等。

(二)松树盆景

由于元代大力提倡盆景小型化,使盆景在明代得到了普及,地面、台面都可陈设盆景。明代学者黄省曾(1490-1540)在其《吴风录》云:“至今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虽然他描述的明中期吴中地区的繁华景象,但在《友松图》这一明早期画卷上也可充分体现出来。此外,主要生活于明万历年间的高濂在其《高子盆景说》云:

高子曰盆景之尚天下有五地最盛:南都、苏、松二郡、浙之杭州、福之浦城。人多爱之,论值以钱万计,则其好可知。但盆景以几桌可置者为佳,其大者列之庭榭中物,姑置勿论。如最古雅者,品以天目松为第一,惟杭城有之,高可盈尺,其本如臂,针毛短簇……栽以佳器,槎牙可观。他树蟠结,无出此制。更有松本,一根二梗三梗者,或栽三五棵,结为山林排匝,高下参差,更多幽趣。[13]

在《友松图》画卷的中间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几案上的两颗天目松盆景,一颗种植在南宋官窑青釉渣斗式花盆中,另一棵种植在元代白釉方花盆中,两件瓷器应该都是仿制而成。陶瓷盆器在室外陈设多在庭院、门前台阶等,一般多用作中型或大型的大花盆、花缸,其陈设多半是長期性,此处的两棵松树盆景起到了重要的点题作用,即以松为友,以松为伴。

细观几岸上的两盆松树盆景可以发现,花盆颜色与园中的两位赏景文人的服装颜色相呼应。其中着墨绿色衣服的文人与室内杜琼的服装十分相似,因此此处极有可能是杜琼和魏本成二人。室外的魏本成向前来拜访的杜琼介绍自己庭院中精心布置的美景,两盆松树盆景也暗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杜琼采用了游动视角、散点透视,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构成了分段式的画面。这种构图方式在南唐人物画家周文矩(910—980)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也有所呈现,并对其后的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其它植物

庭院石板上两颗松树盆景之间还有一盆菖蒲。菖蒲叶丛翠绿,端庄秀丽,具有香气,可置于几案做盆栽观赏或作布景用。通过文字记载和绘画中的呈现均可证明当时菖蒲盆景的盛行。此外,菖蒲入画还具有深刻的哲学寓意。《神农本草经》记载:

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14]

此外菖蒲还有长寿的特征。另据道家所言,食菖蒲又有不老、不饥和成仙的可能。宋代祝穆再《古今事文类聚》中记载:“端午刻菖艾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15]由于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并与驻颜、长生和辟邪等寓意有关,遂成为文人入画、托物言志的重要题材。

此外,《友松图》左半部分是一座经过精心设计的园林假山和花木竹石。芭蕉、竹、梧桐与山石组合经常出现在古典园林布景中,还是文士隐逸生活的点缀,是文人审美与佛教隐喻的结合,代表的是文人的庄禅思想。芭蕉与竹有“双清”的雅号,而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也特别符合士大夫阶层的雅致情趣。于是,文人墨客就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深化了园林意境的审美蕴涵。此外,还有值得注意的还有画卷作左侧假山上的采气台,这是道士专门采气用的。

有趣的是,“安里散人”嘉靖乙丑年(1529)在《友松图》卷后的题诗与跋反映出来的心境和处境与画卷主人十分相似。跋曰:“聊把画图为苑囿,更将吟韵当笙歌。就阴息影甘终老,曝日余诚空自多。”[1]362从跋文可知,“安里散人”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想要归隐山林田园,但又无力购置,只能隐居园林,感受人在画中游的自由与快乐。

综上所述,杜琼《友松图》中描绘的场景应为其姊丈魏本成的园林别墅,而非杜琼的东原(园)。魏本成虽然是一位身居城市的仕宦文人,但是他希望通过隐居山林得到超脱,得到自由。

四、余论

杜琼作为“吴门画派”的先驱画家,其所继承的以“董、巨”与“元四家”(尤其是王蒙)为代表的“文人之画”正为“吴门画派”山水画开启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实如李日华在崇祯己巳年(1629)跋《南村别墅》图册所言:“昭代画法,石田作狮子吼,而衡山诸公纵横棒喝盛矣,然曹源一滴,用嘉先生开之也。”杜琼此种山水画实践被后来“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沈周与文徵明所继承。杜琼《友松图》既继承了元代园林绘画的特点,又给明代园林绘画的发展产生以影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丑.清河书画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姜绍书.无声诗史·卷2[M].清康熙五十九年李光暎观妙斋刻本.

[3]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19 南直隶苏州府二[M].明天启刻本.

[4]王鏊.姑苏志·卷32[M].明正德刻嘉靖绪修本.

[5]杜琼.杜东原诗集一卷文集一卷补遗一卷[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17-18.

[6]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画类卷4[M].清光绪刻本.

[7]王鏊.姑苏志·第60卷[M].明正德刻嘉靖续修本.

[8]徐沁.明画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95.

[10]张觉.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373.

[11]李幼武.宋明臣言行录别集·卷3(下)[M].明刻修补本.

[12]王贵学.王氏兰谱[M].台北:新兴书局,1973:1705.

[13]高濂.遵生八箋 7 起居安乐笺尘外遐举笺[M].成都:巴蜀书社,1986:31.

[14]吴普,等述.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0.

[15]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9[M].明刻本.

作者简介:郭丽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