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是来华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战略大局、学校建设发展、学生成长成材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困境,提出加强和改进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举措。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144-0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与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来华留学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2018年教育部制定《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1]。在不同国家、民族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现实中,加强和改进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对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大局,提升国际影响力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是坚持教育领域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挥大国影响、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的必然选择。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承担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是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的重要手段,为推进国家战略服务。它能帮助留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历程,进而增强其对中国的情感认同。在国际舞台上,留学生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成为中国国际形象的维护者,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标准”的分享者,成为中国与其祖国建构“共商、共建、共享”的推动者[2]。
(二)推动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校园
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是国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明确要求,强调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样的“学生”身份。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是趋同化管理的重要部分,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坚持思政教育先行,将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是学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保障国际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需求,也是学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来华留学生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差异,道德素质也参差不齐。加强思政教育有利于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能最大限度减少校园乃至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三)增强留学生的归属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身处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由此产生的文化不适应导致留学生较难融入中国学生的朋友圈。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能帮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法律规范、道德标准、生活习俗等,让留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强归属感,提高留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来华留学阶段也是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对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开展德育教育,为留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根本原则、方向和基本价值取向,提高留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其成长为高素质、高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二、跨文化视域下影响思政教育的主要因素
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基于沃德(Ward)的划分,跨文化适应可以理解为情感满足层面的心理适应以及文化知识、技能习得层面的社会文化适应[3]。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一)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冲击
来华留学生来到新环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如生活不适应、学习困难多、语言交流不畅、宗教文化隔阂、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等。如果适应能力慢、无法及时解决遇到的难题,留学生会产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出现各种情况的心理不适,如敏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由此引发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此外,大部分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不同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贯穿留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满足留学生群体性、阶段性和个性化的需求,警惕教育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内容针对性不强等现实问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选择困境
各国留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华学习不仅需要学习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还会接触到他国文化。在积极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相互摩擦和碰撞,给留学生提供了主动选择和辨别的机会。但如果缺乏鉴别能力,很容易受他人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如法律规则意识不够强烈、价值取向功利化、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等。因此,学校应在理解和包容留学生多种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强化思政教育的主导性,使留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达到认可和接受的程度,降低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和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三)跨文化教育外部环境的复杂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4]。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给留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各种矛盾反映到思想观念领域,外部消极的社会思潮、西方文化殖民手段等会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内在认知和判断,干扰留学生正确价值取向选择,使其對中国的形象认识产生偏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发生扭曲错位。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掌握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困惑之处,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管理作用,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引导来华留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和外部世界。
三、加强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来华留学育人质量、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应坚守来华留学教育的“初心”,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一是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该项工作对推动新时代来华留学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立足长远长效,带头推进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序展开。二是学校党政部门成立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相关重要工作开展,做好文件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留学生归口管理部门、专业学院的协调配合,持续推动教育工作走实、走深。三是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目标精心设计学校核心知识教学和综合素养课程体系,明确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要素,为思政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课堂教学实施指明方向。
(二)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应着力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一是把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思政教育。美国文化学家利兹格德(Lysgaard)提出的“U形模式”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4]。新生入学初期为新文化所吸引而兴奋,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在应对新环境时开始产生挫败、焦虑和恐惧情绪,随后在适应新文化过程中逐渐融入,直到适应新环境并应对自如。高校可针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围绕入学初、学期中、毕业前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好安全法制教育、学风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习与就业辅导等环节,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构建思政教育全方位、系统性的框架。二是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讲清楚“中国之制”的特色和“中国之治”的优势,引导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观”和国际视野。高校要从加强留学生对我国的了解和认同的目标出发,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培养知德合一、具有合作精神和全球意识的国际人才[5-8]。
(三)丰富实施载体,加强氛围培养
学校应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使思政教育达到普适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良好效果。一是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源国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留学生在课堂教学、班会教育等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中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实践中的运用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新渠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突破传统模式的时空限制,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加强留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9-11]。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推动思政课堂与实践教育协同育人。举办中外学生社团、课外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留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为留学生成长成材搭建平台;开展中国国情实践体验活动,将思政教育以柔性的方式传递给留学生,引导他们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感受中国的发展。三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文化氛围培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学校校史、杰出校友、先进典型等资源传承学校的校风、学风,通过学校重大活动、品牌活动弘扬学校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培养留学生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道德素质;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中外学生遵守共同的规则,将规则意识内化为自身行动[12-16]。
(四)建设育人队伍,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应着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育人水平高超的专兼职育人队伍,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发挥思政教育的效益。一是提升思政专业教师的素质。教师要具备高度的全球视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充足的理论知识应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以增进留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加强留管队伍的建设。学校应配备留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人员配比应合理化;定期开展留学生教育管理培训、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留学生管理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人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一线,要做到严管厚爱,通过有效的沟通疏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学生群体呈现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三是发挥留学生自治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导留学生干部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留学生会、社团、班集体、学习小组等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起到带头和联系师生的桥梁作用;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自治组织,增加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跨文化適应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17-18]。
(五)实施考核评价,强化过程管理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留学生思政教育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合理的考核与奖励,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保障教育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一是学校给予思政教育工作者相关待遇和工作指导。将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思政教育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思政课题申报、教学与管理评奖评优、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等工作中突出留学生思政教育要求,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建立问题预警机制。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文化背景多元化的留学生,要能够预见其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机和冲突,采取思政教育提前介入,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和措施发挥该机制的警示和导向作用,对问题和隐患进行防范和化解。三是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落实反馈机制。出台加强思想育人和教学质量的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思政教师自评、互评及听课评课制度,对课程质量给予评估反馈,切实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规范留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考核,按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评价育人工作的实效,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班主任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待遇等挂钩;在留学生中进行调研,听取他们对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意见与建议,梳理问题并解决工作中的短板[19]。
四、结语
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且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在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要从加强留学生对我国的理解和认同的目标出发,不断结合实际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主导、引导、疏导作用,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在华学习和生活,掌握中国国情和文化知识,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投身感知中国实践,作为中外人文交流使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EB/OL]. (2018-09-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 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2] 李睿,李敬歡. 来华留学生非学历教育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思想政治研究,2021(04):5-6.
[3] 刘志敏,唐佳璐,等. 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与高校国际化的现状省思——基于上海市E校的个案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20(07):42-51.
[4] 求是网.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 (2021-01-01).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1/01/c_1126935865.htm.
[5] 王丽娟. 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 山东社会科学,2011(04):44-49.
[6] 徐晓梅,王成伟. 课程思政背景下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淮阴工学院为例[J]. 现代企业,2020(04):135-136.
[7] 李怡.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理念与方式探索——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J]. 科教导刊,2021(34):63-66.
[8] 曹静雯. 新时期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175-177.
[9] 任景赛,郑际根. 地方高校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 大学,2021(03):129-130.
[10] 胡争艳,王玲,王冀萍,等. 新时代云南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3):29-33.
[11] 吴晖晗. 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的探索——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 现代交际,2020(18):123-125.
[12] 苏瑞. 来华留学生思政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以新媒体教学在“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为例[J]. 科教文汇,2019(30):52-54.
[13] 邢瑞雪.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研究——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08):97-100.
[14] 黄成柱.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留学生文化教育探讨——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 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1(01):53-54+85.
[15] 王悠,黄蓓蕾. 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9(17):75-79.
[16] 王家博,田晓雅. 双高背景下农林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分析——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8):60-62+65.
[17] 李瑞婷,赵军,邓帅,等. 新时期来华工科留学生课程思政探索——以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为例[J]. 高教学刊,2020(23):10-12+15.
[18] 冯海丹. 高校来华留学生当代中国话题“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教学大纲修订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3):70-72+93.
[19] 张文龙,朱丽娟,付微,等. 线上授课形式下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在医学汉语课程中的教学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21(16): 1-4+8.
(荐稿人:张广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蔡奕(1982—),女,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思政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留学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