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蓬江区初中建设项目调查报告

2022-05-30 10:48梁珍花周华章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学质量

梁珍花 周华章

中小学校本教研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深入的重要内在动力之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蓬江区初中建设项目的有效开展,了解目前我区学校和基地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制定我区校本教研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探索符合我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最终基地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助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组编制了“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建设项目蓬江区调查问卷”,在全区初中学校和基地学校进行调研,具体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结合个人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为主要依据,并结合访谈内容进行印证。同样的问卷调查面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发放两次,同时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紫茶中学、陈白沙中学、港口中学、荷塘中学四所基地学校和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全体初中老师共413人,一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包括上述413名教师在内的全区初中老师共1010人。

本次问卷包括两大部分20个小题,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每道题的选项有不同层级或不同内容。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单位、性别、教龄、学科等4个小题;第二部分为校本教研相关问题部分,包括对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对每节课教学目标学理依据明晰程度、对每节课教学内容在初中学段本学科课程中独特价值明晰程度等16个问题。调查过程采用问卷星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两次问卷各项数据指标基本接近,绝大部分的比例差距在5%以内,大部分的比例差距在2%左右,由此可见,基地实验学校教师和全区初中学校教师对调查内容的认识大致相同。

(一)基地学校的统计数据分析

从表1教龄分布来看,其中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占到21.07%,5~12年的占比13.56%,12~20年的占比20.82%,20~30年的占比18.16%,大于30年的占比26.39%。由此可見,当下经验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主要力量,说明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结构已经处于稳定状态,随时可以接纳新的教育理念。教龄5年以下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约五分之一,年轻教师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引领他们快速成长,早日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从表2数据分布来看,“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知道各版块的要求”中非常符合的占比55.21%,基本符合的占比41.89%,说不清的占比2.42%,不符合的占比0.24%。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课程标准的熟悉理解程度亟待提高。

从表3数据分布来看,“清楚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学理依据”中非常符合的占比51.09%,基本符合的占比46.25%,说不清的占比2.42%,不符合的占比0.24%,与表4的分布情况大致相当。如果深入调研,可能分布对象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见,要加强对语文课程、教材编排、教学内容的研究,开展相关研讨活动,使教师达到“非常符合”的层级。

从表4数据分布来看,“知道每节课教学内容在初中学段本学科课程中的独特价值”中非常符合的占比49.15%,基本符合的占比46.49%,说不清的占比3.87%,不符合的占比0.48%。可见,有一半的老师对每节课教学内容在初中学段本学科课程中独特价值不是非常清晰。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由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课程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不同学段、不同单元有具体目标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作为教师,要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明确每一单元、每一节课在教材体系中的独特价值,最终达成课程目标。

从表5数据分布来看,“常常会考虑学生学习具体内容的困难,并据此确定教学难点”中非常符合的占比55.69%,基本符合的占比42.86%,说不清的占比1.21%,不符合的占比0.24%。由此可见,教师善于分析学情,能够基于学情确定教学难点方面有待提升。

从表6数据分布来看,“备课耗时最多要素”中位于前三的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钻研”“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帮助”,占比分别为76.03%、66.1%、57.63%,“挖掘育人因素”“设计精美的PPT”“编写学案”占比偏小,分别为26.39%、21.31%、19.37%。可见大部分教师备课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钻研,有一半多一点的老师考虑到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帮助,在挖掘育人因素和编写学案上耗时较少,这两项有待加强。

从表7数据分布来看,“上课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中基本符合和非常符合的占比93.95%。可见绝大部分教师上课会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只有极个别老师上课不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何正确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让其服务于教学值得关注。

从表8数据分布来看,“处理学生课堂违纪等教育问题”中“自己解决,不求助他人”的占比55.21%,“照常上课,课后私下处理”的占比53.03%,“及时压制,灭‘火”的占比44.79%,位列前三。“让违纪学生去办公室”的占比12.35%,“其他”占比10.17%,“当他不存在,忽略他”占比1.69%。可见一半左右的老师处理学生课堂违纪等教育问题时能采用合理的方法独立解决,有部分科任老师需寻求班主任的帮助处理,有个别老师的处理方法可能不太妥当。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表9数据分布来看,“对深度学习的认识”中“很重要,应该努力做到”的占比75.79%,“我经常成功组织”的占比20.1%,而“我的学生接受不了,优秀学生才需要”占比20.58%,“就是难度加大一些”占比20.34%,“初中阶段没有必要那么深,到高中才需要”占比15.25%。可见,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深度学习重要,但经常成功组织深度学习占比很小,也有部分老师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影响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

从表10数据分布来看,“提升教学质量的因素”中“学生得法善学”“优良校风班风”“生源优势”占比居前三位,分别为51.33%、46.97%、46%,“严格管理”“高质量的教辅资料”“其他”占比居后三位,分别为17.43%、6.54%、1.21%,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教师水平影响教学质量的比例仅为25.91%,在各项因素中位列第八。可见,约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因素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严格管理和教师水平发挥的作用却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学生这一内因,而忽略了教师教育和严格管理的外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优良的校风班风和教师水平、严格管理紧密相关,这几项数据结果不太一致,表明教师在这些方面要厘清关系、提高认识。

从表11数据可以看出,“提高专业素质是爱岗敬业的重要条件”中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占比97.33%,可见绝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提升专业素质是爱岗敬业的重要条件,只有个别老师存在认识偏差。这为教师提高专业素质、促进专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表12数据可以看出,“有效的德育是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中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占比高达98.3%,可见绝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有效德育的重要作用,这为教师做好德育工作、促进教学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发挥育人功能。

从表13数据分布来看,“根据师生特点灵活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一概而论”占比都约四分之三,“一视同仁”“严格地按规定办”仅占14.04%、7.75%,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管理应该灵活处理,不应该一概而论、严格依规办事。可见,如何使依法管理、以情感人相辅相成,发挥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协同作用,做到刚柔相济、强制性和情感性、严肃性和灵活性,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是有待探讨的问题。同时,34.62%的教师认为应该实现精细化管理,可见精细化管理也是要引起重视。

从表14数据分布来看,54.72%的教师认为科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巨大,40.92%的教师认为有一定作用,2.66%的教师认为作用很小。可见,要加强科组建设,充分发挥科组建设对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从表15数据分布来看,45.04%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巨大,50.36%的教师认为有一定作用,1.94%的教师认为作用很小。可见,要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对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从表16数据分布来看,教师期待的教研活动中位列前三的是名师示范课、外出观摩、专题展示与研讨,分别占比73.12%、49.39%、43.58%,可见要满足教师群体的需求,多开展这些形式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际交流、专家讲座、评课、专家诊断、送教活动所占比例偏低,分别为22.03%、20.58%、20.34%、12.11%、9.44%,可见要优化此类活动的方法,激发教师参与热情,提升活动实效,以促进教研活动质量整体提升。

从表17数据可以看出,对校本教研的想法中两项正面指标“科研能帮助教师更透彻地理解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断变化,真的需要校本教研”在所有想法中位居前二,分別占比63.44%、55.21%,可见仅有一半多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有必要、见实效;“很多教研活动针对性差,脱离实际,浪费时间”位列第三,占比21.07%,可见要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觉得值得参加;还有部分老师对校本教研并不认同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可见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有失偏颇、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认识偏差和不愿参与会严重影响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

(二)基地学校与全区初中学校数据差异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基地学校教师和全区初中学校教师绝大部分调查指标的占比差距在5%以内,认识大致相同,但也有个别指标占比差距大于5%或呈现不同的认识趋向。(注:全区初中学校教师包含基地学校教师)简要分析如下。

1. 对深度学习认识的差异

从表18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基地学校教师认为深度学习“很重要,应该努力做到”比全区初中教师的比例高4.5%,“我经常成功组织”的高3.57%。同时,基地学校教师认为深度学习“初中阶段没有必要那么深,到高中才需要”比全区初中教师的比例低6.33%,“我的学生接受不了,优秀学生才需要”的低6.05%。由此可见,基地学校教师对在初中阶段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明显优于区内其他学校教师,在基地学校开展深度学习较为容易。

2. 期待教研活动形式的差异

从表19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各类教研活动形式中,基地学校教师更期待外出观摩和校际交流,而全区其他学校教师明显更期待名师示范课。由此可见,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多组织基地学校教师外出观摩和校际交流,多为区内其他学校教师提供名师示范课,以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3. 对校本教研真实想法的差异

从表20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基地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想法中“科研能帮助教师更透彻地理解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断变化,真的需要校本教研”要明显优于区内其他学校教师,而认为“很多教研活动针对性差,脱离实际,浪费时间”“搞好教学就可以了,没必须参加课题研究,写论文”“确实能力有限,难以有所发现,无力参加”“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参加”的比例要普遍低于区内其他学校教师,呈现出对深度学习认识相同的趋势。由此可见,基地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必要性认可度较高,参与意愿也更强。同时,对校本教研作用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参与意愿。

二、主要结论

(一)教师专业成长方面

1. 课程研究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研究语文课程、教材编排、教学内容,熟悉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明确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等,由宏观到微观,建构完整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表2中“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知道各版块的要求”非常符合的占比55.21%,表3中“清楚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学理依据”中非常符合的占比51.09%,表4中“知道每节课教学内容在初中学段本学科课程中的独特价值”中非常符合的占比49.15%,三个问题达到“非常符合”层级的占比仅在50%左右,可见对语文课程理论、教材内容、教学形态的研究有待加强,以适应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时代需求。

2. 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主要表现在分析学情、精准导学助学,充分备课、落实教学常规,科学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教学赋能、增效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定教”“生本教学”等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宗旨的教学形态变革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教师充分研究“学情”,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才会有效。表5“常常会考虑学生学习具体内容的困难,并据此确定教学难点”中非常符合的占比55.69%,表6中“备课耗时最多要素”中“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帮助”占比57.63%,“编写学案”占比仅19.37%,可见,如何基于学情开展教学,实现由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向有效帮助学生“学”的课堂转型,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中央文件指出,提升工程2.0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通过实施提升工程2.0,基本实现“三提升两推进一形成”。

表7中“上课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中基本符合和非常符合的占比93.95%,可见绝大部分教师上课会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但“用”并不等于“用得对”“用得好”。那么,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学生不同认知风格和起点的差异化需求,能够借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优化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课堂活动,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教育智慧有待丰富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境,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无法计划和预测,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以应对的突发事件。拥有丰富教育智慧的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育情境是会即刻做出“什么是对这个孩子此刻是最好的”反应。表8中“处理学生课堂违纪等教育问题”中“自己解决,不求助他人”的占比55.21%,“照常上课,课后私下处理”的占比53.03%,“及时压制,灭‘火的”占比44.79%,“让违纪学生去办公室”的占比12.35%,“其他”占比10.17%,“当他不存在,忽略他”占比1.69%。虽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教师面对不同现象会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不难发现部分教师缺乏独立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少数教师的处理方法并不妥当是不争的事实。“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叶澜等,2001)这种素质需要教师经历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来逐渐形成。

4. 对教学的相关认识有待改进

教学认识指导教学行为,影响教学质量。问卷中设计了教师对深度学习、有效德育、提升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认识的系列问题,整体表现如下:表9中认为深度学习很重要,应该努力做到的占比75.79%;表10中约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因素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严格管理和教师水平发挥的作用却较小;表11中认为“提高专业素质是爱岗敬业的重要条件”非常符合的占比61.74%;表12中認为“有效的德育是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非常符合的占比70.22%;表13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管理应该灵活处理,不应该一概而论、严格依规办事;表14中认为科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巨大占比54.72%;表15中认为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巨大占比45.04%。总的来看,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上述问题形成正确认识,但部分老师的认识有待改进。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制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影响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

(二)校本教研开展方面

1. 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有待深入

主要表现在校本教研的作用和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意愿方面。表17中认为“科研能帮助教师更透彻地理解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断变化,真的需要校本教研”分别占比63.44%、55.21%,可见仅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有必要、起实效;认为“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参加”占比20.34%,可见部分老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意愿不强。总之,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活动形式、重要作用等的认识有待深入。

2. 科组建设有待加强

表14中认为科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巨大的占比54.72%,可见,目前科组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有提升空间,所以不断加强科组建设,助推教师专业专长,让发挥科组建设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是努力的方向。

3. 教研活动有待改进

主要表现在教研活动的形式和作用方面。表15中认为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巨大的教师占比45.04%,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比50.36%;表16中教师期待的教研活动中位列前三的是名师示范课、外出观摩、专题展示与研讨,分别占比73.12%、49.39%、43.58%。

可见,目前教研活动的开展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有提升空间。所以,如何不满足教师需求,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教研活动,创新教研活动形式,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4. 教研制度有待完善

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蓬江区初中建设项目于2021年4月通过审批正式立项、2021年6月项目论证暨启动活动正式举行。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如考核制度、组织制度、教研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还需不断完善,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有效开展。

三、归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 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片面

一是对校本教研内涵、要素理解不到位。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本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教学中面临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教学的目的、内容、手段、设计与实施、模式、教学评价等等,目的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体、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工程了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活动形式。(余文森等,2005)

二是对校本教研在应对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对学校办学、教师教学产生重大挑战。蓬江区地处江门中心城区,蓬江教育作为江门教育改革的排头兵,需要率先行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校本教研,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研究,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校本教研,带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2. 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不足

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念等。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日常观察可以发现,教师的课程认知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等都存在不足。

3. 教师的自我研修意愿缺失

部分教师认为通过校本教研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为是可有可无的,参与校本教研是服从安排,不得不参加。由此可见,教师参加校本教研追求的是外部动机,而不是追求教师的专业成长、职业幸福等内在动机。校本教研作为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像这种缺乏自愿、自主、自觉的校本教研态度,很容易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止步不前、故步自封,致使教育教学缺乏改革与创新,难以发生质的飞跃与突破。久而久之,幸福感缺乏,上进心丧失,教师也容易滋生职业倦怠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阻碍学生和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4. 教师的教研时间缺乏保障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批改学生作业,还要上交各种材料,参与一些会议或者活动、楼道值日、课间操的管理等事务,教师的隐性工作较多、隐形工作时长已成为普遍共识,教师每天忙碌于教育教学工作和各种琐碎事务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二)学校方面

1. 校本教研制度不够健全

由于项目刚刚启动、学校办学时间较短或对校本教研认识不到位等原因,校本研修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一是学校较为依赖上级培训的制度和体系。由于上级的培训制度相对完善、各级各类的培训项目很多,如包含公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心理健康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研修项目。种类繁多的培训项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挤占了学校开展校本教研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二是缺少作为顶层设计的校本教研制度,虽然科组制度建设、备课组制度建设相对完善,但是不能等同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无法涵盖校本教研从组织、计划、执行、评价、反馈完整环节,未能界定各方权利、职责、义务,在校本研修开展的管理、激励、文化营造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2. 校本教研资源不够充分

校本教研作为在学校内开展的教研活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来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对所拥有的教职工、经费、场地、时间、信息等资源需要进行合理调配,使得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对教师发展形成助力,对学生和学校发展带来帮助,而不能由于资源不够充分,影响校本教研的开展。如专用研修教室、相关书籍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等都在不同程度存在不足。教师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资源,要充分发挥专家名师、骨干教师或有一技之长的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教师都能学习、能掌握、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3. 校本教研形式不够丰富

教研活动形式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媒介,若这个媒介不够具体丰富,校本教研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虽然在调查中涉及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评课、专题展示与研讨、同课异构、外出观摩、校际交流、送教活动、专家诊断等多种形式,但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大部分老师参加的教研活动仍然停留在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学校教师的示范课,也有其他的活动形式但较少。

4. 校本教研成效不够明显

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的主角是教师,教师有效运用这个途径尤为重要。但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是许多教师谈到的“诟病”,大多数时候都是传达布置学校的相关任务或按部就班走完整个流程,这样,教研活动容易变成教师的“聊天会”。同时,由于学校各项事务较多,时间安排容易发生冲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难以得到保障。

四、工作建议和讨论

如何顺利推进教研基地建设,有效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涉及主客观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教师、学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整体协调。本报告针对调查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一)激发内部动机,增强教师教研意愿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关于校本教研方面的教育与指导,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校本研修的价值与意义。对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部分教师,除了需要增强其信心,学校需要特别注意在激活教师内在需要方面下功夫,使每位教师意识到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一名“教育研究者”。教师对校本研修有了正确的观念,有了自主研修的主观意愿,自主、自觉、自愿地参与校本研修,可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校本研修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相关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减负释压,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尽量减少其他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不断改进和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研究的环境与条件,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总之,要采取综合措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压力,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校本教研。

对校本教研成果给予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起着导向、激励、调控作用,可以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是促进校本教研深入推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制定相关的教科研的考核、评价、奖励制度,调动教师内需,引导教师自觉自主自愿参加校本教研。只有出于自身专业发展的意愿参与教研活动,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教学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提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结合区情、校情和学情,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聚焦核心素养,打造特色课堂模式,构建高效教学体系。

1. 教学评一体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评”三位一体的功能。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的评价应当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因此,各学科高效教学活动首先务必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和学情实际确立合宜的学习目标,明确“要带学生去哪里”;接着,进一步明确学情起点、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即弄清楚“学生现在在哪里”“用什么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去哪里”;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学习目标考虑好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即弄清楚“怎么知道学生到达了没有”;最后,根据教学评价确定后续补救或强化措施。其中,从评价性质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评价主体看,评价包含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总之,高效的教学务必自觉追求目标统领的教学评一体化。

2. 过程化训练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当具有过程化训练的整体思维。从宏观视域,以“三年一盘棋”的格局审视初中阶段的学科课程;从中观层面,设计并实施教学单元的落实;从微观角度,以课时学习目标为统领,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流程。因此,教师們应当从初中学科课程的高度定位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而确定每课时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核心教学价值,并以此为核心选择教学内容和合宜的教学方法。

3. 学情视角

显而易见,每节课都应该是为上课班级学生量身打造的,课堂绝不是以教师为主角的地方,而应该时时刻刻坚持学生立场。因此,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应当始终从帮助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要带学生们去哪里?学生们现在在哪里?一路上可能会遭遇哪些学习困难?应当在哪些地方设置教学支架……诸如此类,应当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而不能仅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4.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具有三个基本标准,即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知识学习的充分深度、知识学习的充分关联度。因此,我们要将关注的重点从“专家结论”转向“专家思维”,力求让更多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主动的、高投入的、理解记忆的、涉及高阶思维并且学习结果迁移性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5.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力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因此,要想方设法地挖掘各学科的育人潜能,切实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落实多种措施,完善保障支持体系

1. 建立管理制度

为了使校本教研顺利实施、有效开展,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和完善校本教研的各项工作制度,如考核制度、组织制度、教研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教师培养制度等。

2. 加强技术支持

现代技术手段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区域层面,区教师发展中心借助技术手段,采集全区教学工作的种种大数据,科学评估基地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位置与进步;二是学校层面,在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统筹下,各基地学校不断完善教学平台,积极采用大数据手段全程支持教学活动,确保学情诊断精准、教学反馈及时和教学评价到位;三是教师层面,即各学科教师自觉投身于信息技术2.0建设工程中,主动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发挥现代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3. 强化科组建设

校本教研要想持之以恒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科组建设是关键。应当从如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关键少数的栽培,基地学校各学科都务必选定能干而愿干的领军人物,把他们培养成“火车头”;二是科组机制的建立,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并完善相应的学科组教研、青蓝工程、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磨课听课、专题研讨等校本教研机制;三是人才梯队的搭建,根据年龄和能力,将每个学科组的教师按领军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组建人才梯队,赋予不同人才以相应的任务;四是校本主题的确定,根据校情实际精心设计好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五是系列活动的开展,以促进科组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力求人人参与,个个进步。

4. 实施精细管理

管理的精细化涵盖三层含义:一是区教师发展中心对基地学校的引领的全程精细化管理,重在指导和督促;二是基地学校对各学科组及教师队伍的精细化管理,重在激励和评价;三是各班级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重在唤醒和培育。

5. 开展有效德育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曾深有感触地说:“说千道万,思想转变。”有效德育能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对待学业。因此,各学科教师的躬亲示范、系列主题班(团、队)会和校会、校园内各类教育活动,都应当列入与高效教学相关保障因素而加以研究。

(四)强化专业引领,助力教师队伍成长

校本教研应充分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及专业引领的优势,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无论是教研队伍,还是教师队伍,都应当在校本教研基地的建设中不遗余力地加强专业发展。前者运用学校搭建的各类成长平台,通过自主阅读、反思、实践、写作、交流展示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确保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后者在教研员的辐射带动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实践,依托同伴互助、实践验证、研讨升华和行为优化不断加速专业发展。

同时,学校可以借助各种外部资源,如上级教研机构、教育学术团体、名校专家校长和各级教研员组成的专业引领队伍,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或“走出去”,或“请进来”,对基地建设和校本教研进行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立足教学实践,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教师通过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可以有效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可以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把实际问题提炼为研究课题,发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主体在教科研中的优势,积极开展实践操作层面的应用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六)结合学校特色,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素养。学校可以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确立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目标,结合本校优势、利用社区资源,发掘教师特长,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形成以德育、文化、科技、艺术、健康等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也可以通过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七)探索实践创新,凝练校本教研模式

学校可以基于校情,梳理校本教研的思路,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充实校本教研的内容,探索推进校本教研开展,促进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和路径,并在实践、反思、完善、再实践、再反思、再完善的过程中凝练彰显本校教研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

(八)校际协同推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教研并不只是“本校教研”,当然,以校为本的教研也不是“一校为本”的教研。参与项目研究的学校各有特色、各有所长。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实施校际间的联合教研。在实施联合教研后,首先应指定其中一所在管理和质量等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学校作为牵头学校,体现其领导和引领的作用。将基地内几所学校结成校本教研共同体,各所学校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同一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共同备课、一起研讨、相互出谋划策解决问题,通过同伴互助,智慧共享,获得共同提高。另外,不同学校可根据所拥有的优势,并结合本校教师的结构和专长,充分发挥各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大家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使各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本文为2021年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校本教研江门市蓬江区基地建设项目“一核双翼八路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教学质量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