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催生管理育人模式的变革

2022-05-30 06:01刘珍珍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管理者育人管理

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技术,为高校管理育人模式的转型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教育强国”战略,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技术优势,特别是大数据在管理育人中的积极应用,让管理育人模式从“管”走向“理”,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走向“全”,从“事后”走向“预见”。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育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要抓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工作,通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体系来提升人才培育质量。除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外,还要兼顾管理育人,只有充分保障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维护好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才能为“教育强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当前,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场域,高等院校在探索数字技术服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业务实践中,更要聚焦高校各部门职能的整合,通过管理育人来激发学生的活力。同时,深化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宗旨,要深入学生日常生活,转变管理育人工作机制,特别是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要从搭建学生数字化管理平台中实现高校管理业务层面向管理育人层面的转变,提升高校管理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制约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主要问题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也关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管理育人长期以来并未受到重视,加之高校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基层性、复杂性,很难将管理任务贯穿于学生成才全过程。

(一)高校日常管理存在盲目性、未知性问题

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相比教学、科研更存在盲目性、未知性。与学生相关的工作耗时、费力,且事务性强,不同学生的需求又存在多样化,对于管理者很难向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管理服务,更难以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状况、特点,也难以做到精准管理。由此,管理育人效果不理想,管理育人盲目性很强。同时,面对学生管理工作,管理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探究缘由,给予针对性解决。但很多管理者单凭经验来解决问题,存在与学生沟通不畅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为时已晚,难以补救。可见,现有的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模式“不可知”困境突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壁垒难以逾越。

(二)高校管理育人主观性太强

管理育人面临的第二大困境就是“不可判”,在与学生工作打交道时,面对学生的问题,如何进行准确判断?如何进行合理处置?这些决策很多依赖于管理者的主观经验。由于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在具体学生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研判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数据、指标作为参考依据,很容易存在定性误判,导致管理不当。同时,在介入学生工作中,管理者往往只关注问题的表象,未能深入剖析潜在的原因,导致问题解决不到位,甚至背离服务学生的初衷。面对“不可判”的现实困境,学生管理工作多依赖于经验评估,多采用被动管理方式,难以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成效。

(三)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不可控性突出

事实上,高校不仅承担着育人的重任,更要能够全面、实时地抓好各项管理育人工作。但目前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缺乏能动性,导致管理工作陷入“不可控”。以2020新冠疫情为例,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实则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一方面是延迟开学,另一方面是“停课不停学”,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好应对机制和实施方案?辅导员、教师、管理者如何全面摸查、跟踪、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在缺乏有效管理手段背景下,管理者不得不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一遍遍地与学生展开联络,层层传递信息。如此冗长、繁琐的沟通方式耗时费力,效果还不理想。一些高校快速响应,开发微信小程序来获取学生信息,实现在线学生管理,但因广大学生对微信小程序使用不熟悉,未能形成良好习惯,最终效果甚微。由此暴露出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其管理模式往往会出现“不可控”问题。

二、借力大数据,推进高校管理育人模式的变革转型

面对高校育人工作的“不可知”“不可判”“不可控”等问题,高校管理者要主动转变观念,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管理育人工作中,通过数据挖掘、精准施策来提升管理育人成效。

(一)明确管理育人目标,从“管”向“理”转变

面对当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立德树人”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教”,而是要挖掘“育”的内涵。对于每个大学生,其成长、成才并不是统一的规格,高校也非“批量化”育人。管理育人工作其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聚焦学生的言行、心理变化,不能单纯性用规范、准则来约束学生。要体现温情管理,要重视熏陶浸润。在高校学生管理者虽不参与课堂知识的讲授,但也是教书育人的一分子,同样也是陪伴学生成长的育人“角色”。管理者要摈弃所谓的“管”,更不能让学生管理工作陷入低效、被动的局面。管理育人要从“理”入手,抓好三點:一是了解学生,把握共性与个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及发展需要,厘定与之相契合的育人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切忌不能“千篇一律”的管理,要分清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育人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二是要抓好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动态的引领。管理育人不同于课堂教学,重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沟通,理清学生的心智、思想动态,给予正确、及时的指导。三是要做到有条理的管理。很多高校管理者面对学生工作,对其内涵把脉不透,对管理职能界定不清,导致管理方法不当。学生管理者要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要对大学生的成长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二)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从“模糊”向“精准”育人转变

当下,高校育人工作中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高校要围绕管理育人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数字化管理育人平台。在该平台上需要引入学生动态管理与学生预警机制,能够衔接“数据”“技术”与“场景”,实现高校管理育人链路的全面整合。明确学生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定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搭建学生管理平台,其核心任务是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知”“不可判”“不可控”问题。因此,平台要满足多元场景的管理需要,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进行追踪,包括就寝、起床、宿舍水电使用状况,用餐规律以及课堂学习状态等。围绕学生的异常行为来作为研判数据,并提前做出预警。在学业方面采集学生思想政治、各学科成绩、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身体状况、课外实践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收集、存储,为管理者提供详尽的基础数据,也为管理者制定专门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另外,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如引入“人物画像”“模式识别”“行为预测”等功能,来预警潜在风险,提高学生管理可防、可控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多部门协作与资源共享,特别是从多源数据的采集、解析、深度挖掘中快速定位和评判问题,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三)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传统高校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者对学生信息掌握不够,加之学生多,教育任务紧,很多管理者以经验来育人,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无法及时跟进、准确施教。在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管理育人实践中,课程教师、辅导员、宿管员都能够参与到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前预判和分析,实现过去“经验型”育人模式向“数据型”育人模式的转变。比如在“人物画像”管理模式中,通过数字化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每个学生的行为、状态进行剖析,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来辅助管理者提前做出预案,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由数据挖掘所提供的管理决策,走出“不可知”困境。同样,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借助于学生数据的深度挖掘,从学生个体间的内在关联与逻辑关系中引入不同的管理算法来构建大学生行为及预测模型,为管理者提供精准、高效的解决预案,将问题消灭于萌芽。可以说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管理育人,摈弃对“主观”“经验”的依赖,还能通过数据挖掘来优化管理育人防护措施,让管理育人工作从被动走向主动。

(四)贯彻“三全育人”,实现从“单”向“全”的转变

“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条件,在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搭建跨时空、全领域、全要素育人环境。对于高校如何落实“三全育人”,对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管理工作,需要从三方面来变革:一是要从过去的学生个体育人转向学生全体育人。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全面梳理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过去,管理者难以对全体学生进行实时、全面监管,只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利用数字化管理育人平台,可以统合全体学生在校学习与表现情况,给予针对性管理。二是在育人时段上由“阶段性”向“全程性”转变。管理育人要涵盖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从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都要贯穿管理育人目标。三是在育人方式上要从“单点”育人向“全面”育人转变。利用数据挖掘,剖析学生管理工作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制定详细的育人方案和措施,实现对学生学习、生活、身体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方位育人。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管理者可以查询相关数据,全面掌握学生的整体状态。管理者借助于数字技术,突破时空管理局限,实现从食堂到宿舍、从教室到图书馆等空间的全面覆盖,利用不间断地收集不同场所的数据记录,为各职能部门提供多维、开放、共享的管理数据库。另外,在管理育人与数字技术融合中,围绕多源数据,要依托算法分析,精准研判学生的状态及潜在问题,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动态管理。

(五)构筑防控体系,实现从“事后”向“预见”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高校管理育人实践中,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往往缺乏预见。管理育人要重视对突发事件做出科学、准确、全面的预判和应对措施。面对疫情,高校要从校园治理、学生管理、教学工作等方面迅速做好完备预案,防范疫情传播和蔓延。很多院校缺乏对突发事件应对方案的防控措施,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很容易出现管理脱节问题。比如在疫情期间,学生工作单凭电话、微信来传递信息,效率低,信息重复,暴露了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还存在诸多缺陷。因此,要顺应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变革管理育人机制,特别是做好各类应急防控措施,提升管理育人“可控性”。各院校要通过打造数字化信息管理平臺,以平台为中心,整合学生智能终端,开发专门的学生信息采集模块,整合信息发布、沟通机制,确保每个学生与平台沟通无遗漏、无延迟。高校要做好非常态、非传统治理工作预案,能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做到有效的闭环管理,定时收集学生信息,动态跟踪学生状况,随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应急方案。改变过去由“学生、班级、年级、学院、学校”为层级的管理链条,建立由平台直接联络学生的可控可追踪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

三、结语

管理育人模式的变革,高校管理者要明确职责,科学统筹,全面推进。管理者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加强管理团队数据化意识、信息化管理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管理育人中的积极优势。同时,高校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中,要认识到大数据应用的安全性,做好数据安全防控与管理。再者,要严格对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学生个人信息中的关键敏感数据进行分类、合规采集,要做到尊重学生意志,保护学生个人隐私,让管理育人工作科学、安全、高效、精准。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SKSZ090)。】

(刘珍珍,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管理者育人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