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同军 高圆圆
高考真题作为高中历史备考的重要资源,如何利用真题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呢?笔者尝试从学生心目中的“小题”出发,将高考选择题巧妙变身,用真题来补充教材的“未尽之意”,建构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深化历史认知。
一、小题巧“变身”:利用材料拓展视域,培养学科素养
【例1】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A
度量衡是指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标准和器具的统称。本题考点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其切入点“近代中国的度量衡制”在教材中并未涉及,“库平”“漕平”“营造尺”等诸多概念,学生是完全陌生的。虽然如此,教材中却有与其“同频共振”的商鞅变法及秦朝统一度量衡等知识,学生可以根据所学进行知识迁移和思维推断。从材料中提取度量衡种类繁多等信息,不难得出“计量标准混乱失序”这一历史结论,进而判断其结果必然造成商品交易换算的不便、市场交易成本的提高,最终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此外,学生利用常识和逻辑推断,也不难排除错误选项。
该题在高考试题中难度系数不算太高,然而,如果我们将这道题目轻松放过,不做深入剖析,则是对高考真题的极大浪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度量衡并不陌生,但论及历史上度量衡制的渊源与演变,以及度量衡与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及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所学就显得捉襟见肘。如果将高考真题作为一个引子,“小题”巧妙变身为一道材料题,以一道题目打通中国古今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逻辑,对于学生的复习备考和历史核心素养养成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度量衡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统一国家的形成和社會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秦的统一不仅是武力征服的过程,同时也是统一文化、经济制度的过程,度量衡制的统一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为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奠定重要基础。
——摘编自庄小霞《里耶秦简所见秦统一衡制新证》
同学们可思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度量衡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哪些作用?商鞅变法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具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学们可从买菜等日常生活中体会度量衡对于市场交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上升至国家层面,体会统一度量衡制对于经济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根据教材和常识进行知识迁移,不仅能够更好地认知商鞅变法和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可培养学科思维。
材料二 由于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各地区大半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与外界的联系非常薄弱。因此各地区间的度量衡表现为极端参差纷乱的现象。彼此距离较远的地方固不必提了,就是同一县及各市镇的度量衡亦往往不同;同是一个市镇,各业的度量衡,又常常不同。加以贵族、豪门、奸商、猾吏常常私自制造,至于使用私器更是司空见惯了。
——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
同学们可思考: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混乱与哪些因素有关?
度量衡的统一,从古而今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更涉及中央政府的权威与控制力、官僚政治与中国文化观念等问题。将度量衡制的演变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因素作用的背景下,自然经济、中央集权、吏治整顿等主干知识都可以轻松被囊括进来。
材料三 清政权建立后,整顿度量衡,至清初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以营造尺为长度标准、以铁铸漕斛为量的标准,以金属立方寸定衡制标准,叫作库平。这种以营造尺、漕斛、库平组成的度量衡体系称为营造尺库平。但民间各种计量方式仍长期存在。由于缺乏严格的检查制度、地方政府姑息放任等各种原因,清中叶以后,度量衡制度越来越混乱。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外国权度标准进入中国,产生了海关度量衡制,使得原本就混乱的度量衡制更加紊乱。
——摘编自方伟《民国度量衡制度改革研究》
同学们可思考:清代度量衡制的混乱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从政治、经济、思想及外交等不同层面进行多维度剖析,把握时代特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这一时期也是高考命题的高频关注点,纵观历年的全国卷材料题,涉及清代社会的有:清末新政,清代水患治理,清代海关税率变化,清末地方自治,清代矿业政策,清末街道管理改革,清代人口问题,清末军事改革,清代养廉银制度,清代东北移民,晚清海洋利用,晚清“德”“才”观以及盟旗制度,等等。
当前高考题目多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但知识和能力仍在教材和所学范围之内。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不必一味“求全”或者追求高难度史料。“中学历史教育是用历史的常识性知识启迪基本的历史智识”,打通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对历史事物的常识性认知,真正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与运用,才能真正授人以渔。
材料四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法》,以甲、乙两制并行,甲制为营造尺库平制,乙制为万国权度通制。由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局动荡,加上甲、乙两制换算过于复杂,因而北洋政府推行的改革成效不大,只在北京、山西等少数省份推行。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规定万国公制为标准制,换算简单又符合民间习惯的市用制为辅制:以公尺三分之一为市用尺,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用斤,以一公升为一市升,市用制与标准制之间形成“一二三”折合比率。但是,国民政府度量衡划一工作虽有成绩,但远未达到全国统一的地步。首先,国民政府的政治统一很不稳固,而度量衡制划一工作所需的经费、人员及器具制造方面都极为短缺。其次,由于对度量衡划一标准的歧见,种种非法度量衡名称在教科书中屡有出现,此外,因为涉外问题,海关、盐务、税务等重要国家部门不能与其他部门一起采用新制,也影响了新制的推行。
——摘编自赵毓坤《论国民政府划一全国度量衡》
同学们可思考:从民国时期度量衡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改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度量衡改革是成效较为明显的一次改革,既契合了时代和经济的需要,促进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体系,又考虑到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斤”“尺”“两”等日常用语切入,进而思考改革的意义,以及影响改革的因素,从制度和政府层面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家国情怀。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内政外交是学生知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梳理和必要的补充,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整体性认知。
通过以上的尝试,一道简单的真题由珠变链,将商鞅变法、秦朝统一、清末新政、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等知识有效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视域的拓展,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提升。
二、微专题汇聚:利用专题建构知识网络,深化学生认知
【例3】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变化”题,涉及货币的用途、价值、演变趋势及规律等,还有一个关键概念“形制”。如果认识不到位或概念理解不清,想要选出正确答案也并非易事。本题考查先秦到秦汉货币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最基本解题思路是了解货币的本质及货币的发展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除此之外,同学们还要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有基本的了解。例如,形制,一般是指物体的形状和构造。钱币的形状制式一般由政府明文规定,包括钱径、钱穿的大小,钱体的轻重厚薄,内外郭的宽狭,钱背的深浅等诸方面。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第一次确立了货币的形制为圆形方孔钱。根据材料可知,从贝币、布币再到五铢,货币形制发生了显著变化。材质由天然海贝变为金属铸币,形状由多样混乱到形制的统一,记钱方式从掂量成色到统一文字纪重等,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图中三幅图,人工铸币是因为天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换的频繁的需要,圆形方孔、重量记钱等都有方便携带、便于交换的作用,故选择B项。
币制改革在经济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教材中多次涉及,如秦朝统一货币、唐开元通宝、宋代交子、明清白银货币化等,但对于货币发展演变缺乏整体梳理。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对于货币的演进历程与世界货币体系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常识和学科核心素养有极大的帮助。这一课内容很多,教材主要简略勾画了货币演变的历程,其隐略之处的“留白”正可以用高考真题来补充。将历年高考真题进行汇聚,形成一个小专题,以币制改革作为切入点,透视政权控制力、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观念、近代化等多种问题,既是对教材有益的补充,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网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货币对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建立关于货币的知识网络,可以深化其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的多重认知。利用高考真题可以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我们也可以尝试模仿高考真题,灵活地命题。
【例】在历史上,货币的统一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3)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欧元持续贬值,欧元区各国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淖,以致有人甚至猜测欧盟解体的时间。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提供解决方案。
本题以货币演变作为切入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又蘊含着全球视野与现实关怀。第(1)题考查秦统一货币及意义,较为简单。同学们可以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层面答题,也可以从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层面答题,还可以从统一货币形制、对币制演变的影响等层面作答。第(2)题考查我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可从便携化、贵重化、简约化、政治化等角度思考和作答,“反映的社会问题”将古代史商品经济、专制集权等问题与货币演变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古代史相关知识的认知。第(3)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根据有关材料和所学提出解决方案,灵活作答。
除币制演变,高考命题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微专题,以古代经济史为例,人口迁移、经济重心南移、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盐铁酒专卖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微专题处理。在复习备考中,通过高考真题将许多教材“未尽之意”补充起来,将细碎的知识通过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联结起来,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通识与视野,又能有效提升思维,培养学科素养,这样一来,高考真题才能真正“物尽其用”,其价值才能真正被利用。
中国古代经济史相关微专题
综上所述,高考真题具有逻辑结构清晰、学术背景浓厚、史料信息丰富、答案角度全面等优势,是“引导复习”的重要资源。真正吃透真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不断挖掘其价值,这应该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工作。积极研究真题,利用真题来拓宽学生知识视域、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科思维、培养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让高考真题变成一泉活水,源源不断地滋润和浇灌我们的备考复习活动。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21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学教师历史思维能力现状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JSJYZD-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