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楚昭王朱桢带 金饰构件简考

2022-05-30 05:31汪磊
东方收藏 2022年8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

摘要:明楚昭王朱桢墓出土的带    金饰构件,应为玉带装饰配件,乃墓主生前实用物的随葬。带    源于蹀躞,蹀躞是南北朝时期由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带到中原地区、具有浓郁游牧生活特色的实用服饰物件,这种游牧文化的内传,在此后的中原服饰文化中留下痕迹,形成带    形式的腰带,进而演变为具有装饰性、显示身份地位、体现政治等级的玉带,体现社会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本文还介绍与带   同时出土的铜半镜,并就涉及明楚昭王朱桢的相关历史情况进行论述。

关键词:明楚昭王;带    ;金饰构件;服饰文化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的明楚昭王朱桢带    金饰构件,1990年12月出土于明楚昭王朱桢墓中,馆方称其“金带具”,《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1]则称“金镶木腰带”。它的出土位置在朱桢棺床的中部,出土时带鞓、金饰内镶嵌的部分已经腐朽,仅余黄金质地的金属部分,经过修复,呈目前的状态(图1),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笔者认为,该藏品称为“带    金饰构件”更为准确。

一、出土带    构件和饰品的构成

这套带    金饰构件从功能上可分为两大部分:黄金构件和金镶木饰件。黄金构件包括带扣2枚、舌簧1枚;金镶木饰件涵盖带    18枚、   尾2枚。金镶木饰件中,有长方形带

8枚(后7、前1)、端头呈圆弧的长方形    尾2枚、长条形带    4枚、桃形带    6枚(左右各3)。2枚    尾正面透雕云龙纹,其余饰件因镶嵌木质部分朽烂,正面纹饰未知。带    各饰件原应固定于皮质带鞓之上,惜年代久远,带鞓已不存。限于当时发掘工作条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未能对残存痕迹进行保留和鉴定,带鞓具体材质未知、长度不明。

带    金饰中,镶嵌有黄金的部分,为切割整齐的黄金薄片,采用铆接、锤合、焊接等工艺方法制作。“    背面回折成凹槽,槽内镶木,回折处有小孔,用来穿缀鞓带。”[2]黄金舌簧处腰带中间,为腰带接合处,乃带    的中心连接机构。舌簧尖端,由一条黄金片弯折成型,焊接固定,具有一定的弹性。8枚长方形镶木带    ,每件尺寸基本一致,长69、宽57、厚8毫米。2枚    尾大小相同,长89、宽54、厚11毫米。

二、蹀躞、带    的演变

带    ,起源于腰带,春秋战国时期崇尚武力,有用“革带”的习惯。“革带”的材质为皮革,坚韧耐用,佩之给人以赳赳武夫形象的感觉。出于悬挂佩剑的实用性需要,腰带附饰件——带钩逐渐盛行,带钩用于悬挂佩剑,常为一支。南北朝时期,北方匈奴、狄、羯、东胡文化内侵,游牧民族的蹀躞带在北方地区逐渐增多和流行。

再来说说蹀躞(图2),《辞源》将其定义为“佩带上的饰物名”。南北朝时期的蹀躞带,是在宽大的皮革腰带上附加固定数量的蹀躞,其首要的用途就是用以加挂刀剑、弓箭、箭筒;其次則是悬挂日常生活小用品,便于随时转移生活地点,充分体现游牧民族的流动性生活特点。宋代陆游有“明王金冠玉蹀躞,面缚纛下声呱呱”[3]之语。《辽史》有云:“其俗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穿靴,秃发。”[4]说明在西夏普遍以此为常俗。

蹀躞的主体是皮革质的带鞓,头端钉带扣,尾端附?尾,中间在皮革质地的带鞓上附加钉固数个带銙,下缀金属环,于环上加挂皮革割制的小带,此小带即为蹀躞。因其形状特殊,中原以蹀躞指称整个腰带总体。

隋唐以降,时代更迭,崇武风气减弱,游牧文化逐渐走向衰弱,儒学治国修身齐家,尚文而远武,佩戴蹀躞带的习俗走向湮灭。至唐代,腰带形制为之一变,去蹀躞而存带

,成为此后革带的源头。《隋书·礼仪六》中载:“皇太子佩鹿庐剑,火珠首,素革带。诸王素带,黑舃。”[5]言隋代礼仪规定高层人士使用腰带的形制,皇太子使用素革腰带。宋代沈括认为:北齐以后,中原地区受游牧民族统治的影响,服饰、习俗多带有游牧民族的影子。“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如马之楸根,即今之带銙也。”游牧民族统治中原地区长达100余年,自隋至宋,又历400年,游牧文化的影响尚未能完全消除,日常生活中依然可见游牧文化的痕迹,带    就是游牧文化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痕。李唐时期,带    逐渐演变为双    尾形制,其实用性减弱,装饰性逐渐增强,这种转变在朝廷舆服制度中开始有所体现。《唐书·车服志》云:“腰带者,搢垂头以下名曰銙尾,取顺下之义。”[6]《新唐书·舆服志》中有载:“一、二品,三至六品用犀角

,七品以下用银    。”

赵宋立国,游牧文化的影响依然普遍。就腰带来说,带    为人们所接受和保留,其和腰带的组合慢慢固定,成为定式。一般为后部固定7枚方形    ,前侧部佩一枚桃形    ,桃形带    横置,锐部后指,各    以金、银制作,而玉    尤贵。通常认为,在宋代,三品以上高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

明代因明太祖幼年经历苦难,朝风崇尚节俭,一、二品官员朝服,革带佩玉;三、四品革带佩金;四品以下革带佩银。《明史·舆服二》载:“皇帝皮弁服白玉佩革带。”[7]又载皇太子服为“革带,金钩    ,玉佩”“亲王世子冠服革带,佩白玉,玄组绶”。明代对舆服管理较前代严格,明太祖立国,革带成为舆服规制的一部分,成为朝服中纯粹的装饰品和必需的配置,相应的带    形制变大,带扣已不再是系紧腰带的重要服饰部件,转而成为装饰性作用更为明显的连接扣,俗称“玉带”。双    尾带    自唐代出现,至明代成为普遍性样式,其带   数量相对固定,常为单数7,号为“蹀躞七事”,后期则根据社会政治等级的不同,所用带    数量有别,所用材质亦不相同,材质以玉为最高贵。明成祖朝服(图3)所佩称“玉带”,其带    22枚。臣僚所佩朝服腰带配带    20枚(含2    尾)。因是朝廷的定制,所以无敢逾矩者。满人入主中原后,带    成为历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蹀躞之带    自然含有深意,故有“中间前三枚称三台,亦谓三台板儿,又号三才;左右三圆桃,共六枚,称南斗六星;两侧二长条形带    称左辅、右弼;身后七枚长方形带    称北斗七星。以随身配用之物各部,配三才天官、左右辅弼、南斗、北斗,意为星象运行于体外,阴阳调和于一身,得天之助,天人一体”的说法。

三、明楚昭王墓随葬品

古代随葬品常分为两大类:一为明器类,一为实用器类。实用器类常为墓主生前的日用生活器具。时代不同、政治身份不同,两类随葬品数量有别。明器作为古代丧葬规仪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点就是不具备实用性,而是专门为陪葬而制作。“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8]对随葬器物的性质,给予了说明。

朱桢墓出土随葬品318件,除一部分为礼仪定制外,还有祭奠供品,多为葬仪明器。其中的铁、漆木铅、锡、丝绸冠带诸物,均是为丧葬特制的明器。石棺床之上,随身之物有两件,一件为铜半镜(图4),另一件即为镶金带    ,此两件应为实用器随葬品。

镶金带    ,天官、辅弼、南斗、北斗具备,加左右二    尾,恰为20枚,合于皇帝用带    22枚、臣僚用带    20枚的规定。

根据武汉博物馆对该藏品的介绍,黄金所镶嵌部分“是用纯金镶嵌木块而成”。梁柱执笔的《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中称“带    的形状有长方形、一端圆弧的长方形、长条形和桃形四种,内镶木,木已朽。”[9]所镶嵌物的材质是不是木块,目前仍存疑,但存在着所镶嵌部分为其他易于朽烂材质的可能性。

朱桢墓出土的铜半镜,直径28.8、最宽处13.6厘米,幅面略多于整镜的三分之一,正面平滑,背面外围有一周凸弦纹[10]。随葬半镜的习俗,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夫妻逝后,各以整镜之半,随身下葬,置于腰间、头侧。隋唐时期的夫妻墓葬,出土有可以拼为整镜的两半镜。2002年发掘的武汉景陵王朱盂炤墓,亦出土铜半镜[11],景陵王为朱桢第八子。同样在武昌黄家湾历经两次发掘的明崇阳王家族镇国中尉朱显栻墓(1993年)和其子赵氏墓(1985年),各出土半镜一件,半镜按男左女右安置,两半镜可合为一整鏡。[12]“破镜”被古人用以表示夫妻分离,以破镜随身葬,置于身边,则是渴望夫妻情缘永续。[13]朱桢墓出土的铜半镜,亦是取意“事死如事生”,夫妻于冥界再续前缘的祝福和期愿。

四、明楚昭王朱桢

关于朱桢,《明史》有传:“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洪武三年(1370)封楚王,十四年(1381)就藩武昌……十八年(1385)四月,铜鼓、思州诸蛮乱,命桢与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师往讨……三十年(1397),古州蛮叛,帝命桢帅师,湘王柏为副,往征……是年冬,王妃薨,时初设宗人府,以桢为右宗人。永乐初,进宗正。二十二年(1424)薨。”[14]明史诸王条目所记,朱桢出生时,恰逢明太祖征伐武昌获胜,其喜悦心情可想而知,所谓双喜临门也不过如此,遂欲封桢为楚王,六年后,果然践行之前承诺。明太祖征伐武昌之陈理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十四年,二月乙未,复自将征武昌,陈理降。”[15]至明洪武三年(1370),恰六年。朱桢还曾多次领命带兵对外征伐:洪武十四年(1381)夏,上命率周德兴讨散王诸洞,始来镇楚;洪武十五年(1382)夏,复讨大庸诸洞;洪武二十年(1387)十月,讨云南阿鲁秃,擒之;洪武二十四年(1391)往征西贼兵;洪武二十七年(1394)道州回子叛,命往讨之。是年,复讨全州叛贼;洪武二十八年(1395)复讨桂阳山寇,平之;洪武二十九年(1396),卢溪黔阳诸洞叛,王率师自沅州至天柱山,深入苗寨平之。可见,朱桢军事才能出众。

发掘出土的《大明楚王圹志》中载:“桢,高皇帝第六子,母昭敬太充妃胡氏。生于甲辰年三月初三日,洪武三年庚戌四月初七策封为楚,十四年辛酉四月初七日始受命之国,永乐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疾薨。享年61岁。妃王氏,定远侯王弼之女,先王二十八年薨……皇上念以骨肉至亲,不胜哀悼,辍视朝七日,命有司治丧葬,赐谥曰‘昭,遗使驰祭,以本年五月二十八日葬于国之东南灵泉山之原。”[16]其生卒年月俱全,可补正史之不足。《明史》载:洪武十八年(1385)征铜鼓、思州诸蛮乱,洪武三十年(1397)征古州蛮叛,朱桢是朱元璋诸多皇子中参与率师征伐的一位。

洪武三十年(1397),朱桢率师征古州,未能全功,还军未几,庶长子巴陵王孟熜卒,冬,王妃薨。其四哥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开始靖难,靖难期间,朱桢未参与其中。所以在成祖即位后削藩,未采取明显处理措施的,仅有楚王朱桢、蜀王朱椿等少数藩王,而朱桢的自我收敛,使其静安藩府,统楚43年,与明成祖同年崩薨。相对其他藩王,楚藩享国长久直到明朝灭亡。

参考文献:

[1]梁柱.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02):4-18.

[2]梁柱.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J]. 文物, 2003(02):14.

[3]陆游.军中杂歌·剑南诗稿(十四)[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4][元]脱脱等.辽史·卷百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23.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3:218-219.

[6]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19.

[8] [清]阮元辑刻. 礼记·檀弓上,礼记正义·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03.

[9]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14.

[10]郭燕华,涂明星.明代楚藩葬制葬俗典型特征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14.

[11]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武汉江夏二妃山明景陵王墓朱孟炤夫妻墓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0:50.

[12]武汉博物馆.黄家湾明代楚王朱氏墓[J].江汉考古,1994:30-40.

[13]索德浩.破镜考[J].四川文物,2005:73.

[14][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一百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3570.

[15][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

[16]杨锦新.明楚昭王——朱桢墓发掘记[J].武汉文史资料,1994:102-103.

作者简介:

汪磊(1970.5—),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文创产品开发、文化艺术品交流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服饰文化档案建设的趋势与问题浅析
基于湘西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服装设计
非遗视角台湾高山族(原住民)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试探阿里噶尔本时期普兰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
寻古鉴今——2018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融媒体背景下的服饰文化动态之刍议
传统服饰文化中蝴蝶形象的符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