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苇
摘 要:在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曾经学习成绩优秀,但在进入重点高中后,遭遇几次成绩挫败,又发现身边的同学学习劲头十足,自己被不断超越,和之前建立的我是“好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很大冲突,出现强烈的自我否定,这时便产生学习焦虑。面对这种情况,运用传统文化“上善若水”的精髓,通过读、释、讲、引、点五步法,重建学生的“自我认同”,对于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非常有效。
关键词:自我认同;学习焦虑;心理弹性;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1/24-0080-04
一、学生情况
学生甲:女,性格活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她期待很高,要求严格;家庭关系融洽,无家族精神疾病史,身体健康。初中学习成绩很好并考入重点高中。她的问题是,不能接受同桌比自己的考试成绩好,并且这个想法无时无刻不折磨着她,以至于听课时不能专心,看到同桌就心烦,甚至联合其他同学孤立同桌,越是这样,学习成绩越是下降很快,为此她感觉非常痛苦。
学生乙:男,重点高中,沉稳谦虚,招人喜欢;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感情很好,对学习要求比较严格,无家族精神疾病史,和孩子一起前来咨询。该学生到高中后,几次考试成绩排名都非常靠后,对他打击很大,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曾经同学关系很好,但现在也不愿意和同学交往,自卑、想退学,老师和家长多次劝说无效。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两名学生的情况非常相似,咨询中这样的学生很多,两名学生虽然问题的表现不太一样,但属于同一类问题。家长素质很高,家境很好,父母感情融洽,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孩子学习一直比较优秀,后来到了高一,学习成绩出现后退现象,从高中前学习的佼佼者到高一的落后者,对这个现状不能接受,出现焦虑情绪,无法安心学习。孩子本身身体健康,没有出现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特征,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社会功能受到破坏、情绪反应已经泛化,界定为严重心理问题。对学习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对今后的成长非常不利。
这类学生的核心思维是:我是好学生,在自己近10年的学习生涯中通过多次考试,都证明自己学习成绩优秀,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优越感。这种成长的经历和周围人的认可让这类学生形成了“我是好学生”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被称为自我的同一性。自我认同概念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自我认同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专业术语。埃里克森认为,所谓自我认同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自我认同是指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信息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人的自信和自尊的建立是需要自我认同的,但如果这种自我认同被无限放大就是一种“自我限制”,即因为我是有这种身份的人,所以,不能去做那样事。因此,自我认同感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就会越大。
这类我是“好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的,优秀已经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他们不允许自己不优秀,更不接纳自己的不优秀,一旦出现不优秀的情况,就是对自己的否定,被家長老师同学赞扬成为习惯,就会害怕被同学、老师、家长批评。不敢面对现在的自己,是以往过强的“自我认同”禁锢了自己的思维,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动力。那么,怎样帮助这类学生重建自我认同增加“心理弹性”,走出学习焦虑的困局呢?
三、解决方案
(一)了解情况,建立信任
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情况,教师恰当地利用倾听、共情、真诚、摄入性谈话、关注等心理咨询技术让学生感受到咨询师的真诚、专业和理解,给学生可以信赖的感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其他学生也会有,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赋予学生改变的力量,成长的路上不孤独。这种良好的信任关系建立起来以后,可与学生商量,“我们接下来一起学习一下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看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有没有启发。”这样就很顺利的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二)妙用传统文化“上善若水”重建“自我认同”
因为长时间都自我认同为“好学生”,又放不下面子,内心更不接纳自己,这种强烈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折磨正是人格发展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表现。解决这个问题人格才会得到健康发展,不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危机。可是,这类孩子在经过自我否定之后,没有动力和能量进行自我认同的重新建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副部长林丹华教授根据传统文化“上善若水”提出“心理弹性”这个概念,就是指一个人在压力、逆境和创伤下,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能够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认知状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充分利用外在的资源和条件,让自己达到良好适应甚至是积极发展的过程。林丹华教授的思想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受其启发,在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上善若水”理念对培养这类学生的“心理弹性”,提升其动力和能量,进而达到积极发展,具有非常可行和有效的作用。
第一步:读。出示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的原文,和学生一起读一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二步:释。逐句解释原文的意思。最大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人争,到众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水有七种智慧,水在的地方是善地,处于低洼之地,那么自由、从容,是智慧的;心胸沉静而深沉,是智慧的;与人交往,真诚仁厚,是智慧的;说话恪守信用,是智慧的;治理国家善于滋养,是智慧的;做事有才干,有能量,是智慧的;行动起事容易把握时机,是智慧的;因为不争,所以没有怨咎。
第三步:讲。一起学习完原文的意思后,再一起来学习“上善若水”的故事。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茅塞顿开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呼?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汝此去后,应去娇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杨杨,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尊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第四步:引。教师引导,上升认知高度。故事的趣味性能使学生更加放松,理解的更加透彻,这时候教师再次引导核心思想:一滴水,如果我们把它洒在空中就会被蒸发掉失去生命,如果把一滴水放在低处,就能融入大海,完成自己的成长,这是水的品德。我们人也和水一样,如果认为自己一定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自己,就会成为孤家寡人,最后,也会因为脱离群体的力量和滋养而枯竭。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放在同学这个集体中去,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学习同学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不管是自己还是同学,只要是付出努力,取得成绩,都是值得高兴的,这才是真正的谦虚。这是“上善若水”的胸怀和境界,这是水的格局,拥有这样的胸怀境界和格局,心境才会打开,会平静,会有力量去学习、去赶超别的同学,最后超越自己,取得成功。水低成海,人低成王,这个观念不仅可以用于学龄时段,更适用于将来的工作岗位,乃至一生的成长中都要谨记这个观念。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把自己放到普通的群体中去,为自己铺设一个庞大、立体、有人情味的天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更加开阔的心胸去面对自己和他人,才能像水一样东归大海,提升自己,成就他人,实现自己人生真正的价值。
第五步: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具体点拨。对学生甲:面对同桌的优秀,要学习水的品质,不允许、不接纳同桌比自己优秀,这种狭隘就会像一滴水放到高位就会蒸发掉一样;与同桌做好朋友,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最终超越自己,在学习进步的过程中收获友谊,收获快乐。对学生乙:从以往一直是优秀学生的高位执念上解放出来,承认任何人通过努力都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如果方法不对或者不够努力也会失去好的成绩,所以要承认接纳同学的优秀,放平心态。抱着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念,一点点进步,不会因为自己暂时的落后而患得患失,为自己的进步喝彩,同时也为同学的进步而高兴,超越自己就是超越一切。
很明显,通过传统文化“上善若水”理念的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弹性”,提升了其成长的动力和能量,重建自我认同就是水到渠成事情了。学生能正确认识原来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能很快地完成自我接纳,进而接纳同学。同时,能勇敢地面对父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从我是“差学生”的自我否定中,再一次完成我能成为“好学生”的自我认同,这就是自我认同重建的过程。
四、辅导反思
两名学生通过辅导后,学习状态越来越好。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很清晰地看到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自我认同——自我否定——自我重建,我是好学生——我是差学生——通过积极努力仍然能成为好学生,这个过程正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建构活动历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通过读、释、讲、引、点五步法,一起学习,共同提升。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感悟到原有的自我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执拗于此,就是对自我的限制。学习“上善若水”,增加“心理弹性”,提升自己的心理动力和能量,才能有面对问题的勇气,这才是真正快乐的开始。
这种方法帮助了很多情况相似的学生,但是,由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自我认同”这个概念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所以,在运用中也存在困难。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原来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现在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这个过程中不是很全面,不一定是自我認同的所有的内容,对此仍有待探索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这种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的融合在心理咨询中的尝试。今后,还会在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探索和心理学的结合点,希望帮助到更多的学生。
【责任编辑 刘梦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