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洁琼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合作交流与教师引导下,有效强化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数学建模能力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在实际解决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激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记忆,高效达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要点分析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有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通过倾听、操作、阅读和演练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思维。通常情况下,组织接受性自主学习活动,自学演绎材料或教师讲课,认真听取学生发言,高效学习知识;组织生成性自学活动,彰显知识本质特点,在高效学习情境下自主建构知识;组织创新性自学活动,延伸、拓展思维,促进知识结构完善。通过此类自主学习活动,切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
(二)群体讨论
生生或师生讨论学习,属于合作学习范畴。在合作学习中,重点关注学生自主思维活动,表达自身看法和观点,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下,碰撞出思维火花,实现共同学习目标。结合学生思维特点,深入议论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演练中得到答案。学生围绕一个内涵丰富的问题,开拓思路,自由发表见解,在相互交流中提升学习成效。
(三)教师引导
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在鼓勵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同时,适当地提供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创新解题思路,总结经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
二、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组织探究性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效强化学生建模能力,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组织探究性教学活动。数学建模思想主线即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加工和处理,将抽象问题生动呈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重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并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创造思维,逐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如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位置内角来拼接,判断正方形与正八边形是否可以镶嵌成平面图形。基于此种方式,将复杂的几何问题精简为方程模型,强化学生的建模能力[2]。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围绕核心素养下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目标,拉近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有效强化建模能力。初中生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较强,枯燥的数学计算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积极推动教学方式的优化,筛选趣味性内容来组织建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如讲解概率内容时,组织摸球游戏活动,准备不透明箱子,将同等材质的两个黄球、一个白球放入其中,学生在箱子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录下颜色和次数。围绕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分别计算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概率,引入新课内容,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高水平发展。
(三)围绕真实案例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指导和点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分析影响学生建模能力的因素,优化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限制。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意识,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如讲解“二次函数”内容中,如果某超市销售的一种饮料进价是2元,市场售价在3元到5元,每提升0.5元,销售量随之减少30瓶。售价4元时,销售量为300瓶,那么饮料定价多少时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此种题目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可以建立二次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结构,同时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喻平.基于学业水平质量监测的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1):7-13.
[2]张惠英,王瑞霖.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测评研究:以河北省2017年中考数学试题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5):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