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园
故事剧表演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以故事为蓝本,运用戏剧的语言、表情、动作、道具等方式来完成故事表演,并在表演中实现自我表达和认识世界的过程。故事剧表演活动通常以主题课程的形式开展,主要包括内容选择、剧情推进、舞台呈现、分享评价四个阶段。相较于一些传统的表演活动常因成人“演出至上”的评价理念偏差而走入“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故事剧表演活动更强调幼儿“由内而外的体验与表达”,提倡在每个活动阶段都能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凸显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基于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本文将结合实例对如何保障幼儿在故事剧表演活动中的自主性地位进行阐述。
一、内容选择的自主性
故事剧表演活动内容的选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表演主题,二是选择表演角色。在这两次选择中,教师要提供多重体验路径帮助幼儿拓宽选择范畴,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保障角色选择自由,从而切实为幼儿的自主选择权搭建好支架。
(一)多重路径拓宽主题选择范畴
近年来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指导下,教师开始关注到表演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地位。常见的做法是教师从经典故事或优秀绘本里挑出既定主题,再由幼儿票选出最终表演主题。如此选择过程中幼儿只有“被动选择权”和“部分选择权”,选定的表演主题难以反映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现实心理需要。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把表演主题的来源局限在单一类型的艺术作品中,没有正确认识表演活动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间的联系性。张金梅教授指出,只要能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欲望、兴趣和冲动的一切资源都可当作主题来源[1]。因此,表演活动的主题来源是多元化的,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优秀绘本、民间传说、经典著作、本土童谣等艺术作品,或是社会热点、当地民俗、日常趣事等生活事件,都可以成为表演的主题。
要在故事剧表演主题的选择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地位,教师应利用身边一切的教学资源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开幼儿的多重感官,使其沉浸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2]。首先,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多渠道感知经验,积累表演素材。如在班级区域中开设阅读区,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取阅类型丰富的绘本,帮助幼儿达到阅读深度和广度的积累;在课余时间开展郊游、参观、制作等亲子活动,帮助幼儿在实践中增加生活感知经验;在游戏中重视过程性体验,让幼儿自由自主的天性在游戏中得到释放与发展。其次,教师要鼓励幼儿乐于表达分享,聚焦表演主题。当幼儿在生活、游戏等实践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碎片化经验后,教师可通过主题播报、小组分享、海报展示等多种方式给予幼儿自由的表达空间,鼓励幼儿间的交流与分享,从中提取幼儿感兴趣的共同线索,帮助幼儿完成从零散的生活素材到聚焦的表演主题之间质的转化,师幼共同确定主题。例如,在中班故事剧《小红和小黄》中,起初教师关注到幼儿晨谈对“车”的兴趣点,于是就先以“车”为线索投放相关的绘本增加幼儿的阅读经验,同时引导幼儿以游戏方式再现书中的有趣情节,开展亲子出行、亲子制作等活动帮助幼儿感知故事真实场景,再以“我喜欢的交通工具”“我的郊游”等主題播报鼓励同伴间的经验分享。一系列活动之后,充分的亲身体验和直接感知为表演主题的选择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幼儿开始出现相对集中与统一的选择趋向,最终,师幼共同选择了《小红和小黄》绘本作为本次故事剧表演的主题。
总之,扎实的体验和分享过程是幼儿自主选择表演主题的重要前提。教师以经验“量”的积累换取故事剧主题“质”的生成,为后续情节推进、舞台呈现阶段幼儿的自主性表现打下了基础。
(二)多种形式保障角色选择自由
选择表演角色即幼儿自主选择要在故事剧表演活动中饰演哪一个角色。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地位,保证每一位幼儿对角色选择的自主权,避免由教师指定人选的高控做法。故事剧表演活动提倡“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班参演理念,而非只有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参与演出。但全班参演在选角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主角过热、配角过冷”的局面,对此,教师可打破固有的选角思维,采用多种表演形式保障幼儿自由自主的角色选择权。
1. 公开竞演投票,择优出演
当同一角色面临多位幼儿共同选择时,几位候选幼儿可在班级公开竞演,全班幼儿根据候选幼儿的表现投票选出适宜人选。竞演投票在幼儿园表演活动中十分常见,这种做法既能够激励幼儿大胆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也能够选出比较优质的、适宜角色的“演员”。
2. 增加角色人数,合作共演
投票择优选角的方法普遍易操作,但更侧重舞台效果的呈现,无法保证大部分幼儿都能竞演上心仪的角色。采用“一角多人”的方式,让几名幼儿合作共同饰演同一角色,能够提升中选概率,达到各角色间的平衡。例如,中班故事剧《小红和小黄》讲述的是几辆小卡车送货路上发生的趣事。考虑到故事中卡车、拖车、水泥搅拌车等都是大型工具车形象,师幼讨论后商定每辆车可由3~5人出演,演员配合道具装扮成车头、车身,共同组成一辆工具车。合作共演有效分散了热门角色竞选的压力,也让表演形象更贴近大型工具车的角色原型。再如,小班故事剧《佩奇捉迷藏》讲述的是小猪佩奇和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故事。在表演中由2~3人共同饰演同一种动物,充足的玩伴数量真实地凸显出热闹愉悦的游戏氛围,也很好地帮助小班幼儿克服了初次登台的胆怯与紧张心理。此外,“一角多人”的群体力量让台词表达更清晰明亮,激励幼儿在集体中更大胆地释放表演情绪,在同伴间的互动支持中更好地展现自我。
3. 区分场次,分组演出
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表演经验后,教师除了要考虑幼儿参演的广度,更要挖掘幼儿参演的深度。有些故事剧主角形象明显,如孙悟空、黑猫警长、哪吒等,若由多人合作共演容易让观众对剧情理解产生歧义,也不利于角色形象的个性化塑造。对此,可将幼儿分组,幼儿自主选择加入A组或B组,在各组内选角参演。当分组演出的形式应用于大班时,教师可尝试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排练权,鼓励演员呈现更加个性化的角色表达,达到“同剧异构”的自主创作。
二、剧情推进的自主性
剧情推进是幼儿对故事剧剧本的理解和创编阶段,这是幼儿表演的基础,是故事剧表演活动关键的环节。教师应在表演前期为儿童做好充分的经验积累,表演过程中只需给儿童一个支点性的提示,儿童便会根据经验效应以及对故事的理解做出行为上的推断[3]。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找到并建立“表演”与“游戏”“生活”间的联结,让幼儿在深入感知与内化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理解和创编,实现对故事情节的自主推进。
(一)促进游戏情节与表演情节相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据了大比例时间,幼儿在游戏中的精彩瞬间可以成为他们自主创编剧本的良好素材。例如,中班故事剧《嘟嘟,消防车》源于幼儿一次参观消防队的亲子活动。回到班级后幼儿自发生成“消防队”游戏,教师提供道具支持游戏发展,拍摄记录保存游戏中的精彩瞬间,鼓励幼儿画日记画,记录分享游戏过程。当“消防队”游戏经过深度发展后,师幼共同回顾相关照片、视频与画作,选出精彩情节作为创编剧本的素材。师幼共同构建出剧本框架后再由教师进行艺术加工,让剧本的情节起伏、台词对话等更加符合表演需求。游戏主题与表演主题相融合让“创编剧本”这一陌生的行为以幼儿熟悉的游戏方式进入他们的视角,有效保障了幼儿在剧情创编中的自主性地位。
(二)迁移生活经验支持幼儿自主创编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园的故事剧表演活动亦如此。教师不能无视儿童原有的经验背景,而是要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4]。大班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改编自日本作家马场登的绘本,讲述了一群小猫参加小镇马拉松比赛的故事。绘本中日式场景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他们也难以理解马拉松的含义。为此,家委会组织幼儿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参与“泉州古城徒步”活动。幼儿在徒步中初体验5公里“微型马拉松”,欣赏闽南街景,品尝特色小吃,感受街边观众的加油喝彩。与绘本情节相似的活动过程让幼儿既理解了“马拉松”的含义,也自然萌生了替换表演场景的想法。生活经验的迁移诱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幼儿自主提出并投票选定了清源山、闽南小吃店、海丝公园三个本土化场景来替换原日式场景。这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創作过程,进一步印证了深度真实的生活经验能够保障幼儿在剧本创作阶段的自主性地位。
三、舞台呈现的自主性
故事剧表演活动的舞台呈现是幼儿对故事剧完整的演绎过程。舞台呈现的自主性,意味着幼儿不再是教师主导下机械表演的演员,而是以导演、道具师、舞美师等多重身份完整参与台前幕后的准备工作,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一)提升舞台场景的参演比重
故事剧表演中的舞台场景暗示着故事的发生地点,是舞台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赋予幼儿场景演员的角色,让他们装扮成花草树木、山河房屋等背景形象静态置于舞台之上。或者当演出需要更换场景时,由场景演员快速上台更换预制好的背景板。如此参演方式的幼儿更像幕后人员,过程机械枯燥,使幼儿常处于消极的等待中;有的教师给予幼儿的戏份轻台词少,幼儿常因表演不能被观众看到而没有积极性,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表现对剧情走向无足轻重。所以,教师要从游戏性出发,提升场景演员的参演比重来巩固幼儿的自主性地位。以大班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为例,故事中猫运动员们要跑过山坡、商铺、公园等不同的赛段场景。为充分发挥幼儿对场景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受七巧板玩具启发,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低结构道具板,让幼儿以“身体造型加道具板拼接”的方式来呈现不同场景。如商铺场景由5人合作构建:2人分开侧立两边高举长板弯曲成弧形充当商铺屋顶,2人站立中间手托短板于腰部高度充当商铺高台面,1人跪立前排中间手托短板充当商铺低台面。演出中,场景演员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现场用身体造型与道具板搭建场景,搭建完成后演员定型并齐念自编的闽南童谣向观众介绍所搭建的场景,介绍完毕后小猫运动员才开始入场。商铺、山坡、公园间的场景转换均是如此,场景转换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过渡。“人人合作、人板配合”的场景搭建方式让场景演员获得单独的表演时间,参演比重大幅提升,肯定了场景演员的作用与地位,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合作力都获得了发展。
(二)提升自制道具的趣味性
在幼儿园故事剧表演中常会用到幼儿的自制道具来提升舞台表演的效果。保障幼儿的自主性地位,不仅要求幼儿要是道具的制作者,更要是道具的创意设计者。富有创意、趣味的道具能够营造出游戏性的演出氛围,让幼儿更加自主投入故事表演当中。例如,中班故事剧《小红和小黄》中有“拖车叔叔在送货路上车爆胎和修轮胎”的情节,为了让“爆胎”场景更显真实,幼儿先后讨论出“刺破气球”“往舞台扔小摔炮”“敲击金属盖”等创意。最终幼儿从科学区的磁力片玩具得到启发,用圆形的铁质饼干盒盖充当“轮胎”,用磁力片把“轮胎”吸在道具车身上,表演到“爆胎”时,演员用力蹲下让“轮胎”撞击地面,金属轮胎与地板碰撞后掉落自然发出“哐当”的响声,就像“爆胎”时的音效。幼儿修车时也只要用磁铁将金属“轮胎”再吸回车身即可,操作简单便捷又充满“破坏”的快感,让演员们乐在其中。幼儿自制的道具好用又有趣,体现了其对道具设计的自主化创意表达。
(三)扩大演出互动的广度
幼儿园故事剧表演的场地多设在园内剧场或班级区域,这些区域空间小且和观众距离近。观演的多是低幼儿童,适量的互动更能带动观众融入剧情,对表演产生共情的理解。扩大演出互动的广度,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下以大班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为例:一是打破舞台空间界限。舞台表演空间有限,无法很好地呈现马拉松比赛的空前盛况。所以经过商讨,幼儿提议将绕场范围扩大至整个剧场,大大提升了演出空间。二是打破演员与观众的界限。当舞台空间得到突破,演员深入观众席之后,演员与观众的界限也随之被打破。伴随着运动员们绕场跑步的步伐,观众就像真正在街道旁围观赛事的群众一样为运动员加油助威,自然融入剧情本色出演“群众演员”。三是打破台词的界限。面对低幼儿童,故事剧台词不只是演员的单方面输出,还可以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互动法宝。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观众为运动员加油鼓劲、共同倒计时等,都是激发观众参与的有效互动方式。
四、分享评价的自主性
分享评价是故事剧活动中看见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分享评价不只是对舞台演出的评价,而应该贯穿于故事剧活动的各个阶段。我们应该转变“演出至上”的评价误区,既要扩大评价范围,也要重视过程性评价。
(一)重视舞台呈现的多元评价
评价故事剧表演活动时,人们常把目光聚焦于最后的舞台演出效果,但纵观国内外各类影视奖项设置,都包含影片、男女主角、剧本、道具、服装、配乐等台前幕后诸多类别。因此,在故事剧表演活动中,观众除了投票选出最喜爱的故事剧之外,还可以对舞美、道具、服装、配乐等进行评选,让大家看到幼儿在整个故事剧主题活动中的过程性表现与成长,让大众的肯定激发幼儿参与幕后工作的热情,这也是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评价理念的良好契机。
(二)重视活動过程的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理论关注学习过程,要求评价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倡在多种情景中运用多种手段和信息来源评价儿童[5]。要做到对故事剧表演活动的表现性评价,真实信息资料的观察与搜集是关键。画日记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日记画不但能为剧本的创编提供素材,也纵向记录了幼儿的发展轨迹。但幼儿的日记画应该是建立在自发自愿基础上的,教师可以表扬奖励长期坚持的幼儿,强化正向榜样,也要允许幼儿有选择不画的自由。面对一些创作困难的幼儿,教师仍可以采用谈话、照片、视频等幼儿最熟悉或认为最有意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幼儿与同伴提供了互动交流的环境,促使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实现自我评价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2] 朱方舟.幼儿园教师戏剧教学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18.
[3] 李洁.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8.
[4] 张红丽.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以西安市Z幼儿园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5] 周欣.表现性评价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28-33.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在课程故事中看到幼儿生活世界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gzx20-24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