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和
母亲围着土灶转了一辈子,一家人吃饭穿衣,她都要操心。
当年,我家紧挨胡祠堂小学。每次从学校放早学回家,揭开井罐盖,端起窑锅,就能喝到母亲盛在里面的米粥或者面糊糊。早饭总是热的,三九天也是。晚上洗澡,拿着竹筒水提就能从井罐里提上热水。口渴了,端起煨罐,倒满一碗黄大茶,咕噜咕噜几下就能灌满肠胃。中午放学回家围着母亲转,吵着闹着要吃饭。母亲围着锅灶转,锅上一把,锅下一把,既要添火,又要炒菜。饭后母亲把那锅巴攥成一个欢豆团递给我,吃起来又脆又香。
母亲过世多年了,哥嫂沿袭母亲生活方式,用土灶烧火做饭。大哥家的这个土灶说起来大约也有六七个年头,年岁不算长,体量也不算大,说它是老灶王,是因为其筑灶材料陈旧,筑造方式久远。
土灶顾名思义是土,无土不成灶,是纯粹泥土货,不掺假,货真价实。灶身和烟囱全是土基砌成的。土基是用木模揣泥制型后,晒干而成的土坯。它有三种类型:方基、条基、灶基。条基是站灶腔时用的土基,长方形;方基是砌灶身用的材料,像“三六九”青砖大小,最重,用量最多;灶基是专门用来砌烟囱的,呈正方形。
别看它是土灶,若不是专业人士还真支不成。它有自身一套专业流程。首先需要用方基砌成灶座,灶座高度约10厘米。灶座砌成后,用穰草和泥抹面,然后把铁锅反扣在上面,沿锅口用瓦刀画一圆圈,接着沿圆圈用条基站灶腔。灶腔站好后需在条基上面及其周围砌上方基。有几口锅就站几个灶腔。要在灶腔之间预留空隙安井罐,井罐安在灶颈处。每口灶腔后段,还要用灶基砌烟囱,在高两米左右处,需把分烟囱合并为一个烟囱,让其穿通屋顶,到达户外。灶身砌好后,要用草穰筋粘貼,再和泥抹面。根据需要安好大小铁锅和井罐,有的还在灶台底座安装铁制炉底,便于漏灰。所以,灶台锅门前,往往都放有三件物,火剪、火叉和掏灰耙。
土灶砌不好,就是一个土墩子。因此,土灶砌筑既要美观,还要考虑省柴草。一个优秀的泥瓦匠是能够把这两者做到极致的,即使工资贵一点儿,他也很受人们欢迎。
和土灶配套的锅具都是铁制的,根据家庭人口多少,购买适合型号的铁锅。铁锅分牛一、牛二、牛三和喜添锅几种,喜添锅最小。
电器炊具、燃气炊具的出现,使灶台形式彻底改变,灶台功能也演变成为放置各种炊具的台板,是瓷砖和大理石的结合体。现在,城市生活已经进入现代化,土灶绝迹。农村有土灶的家庭也为数不多。然而,土灶的没落和灶台的沿革却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土灶被淘汰,也就淘汰了很多年延续下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家庭维系的农耕生活,也将随之被淡化。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