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建 庞辉 云霄
[ 作者简介 ]
赵超建,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德育。
庞辉,男,河南开封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德育。
云霄,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德育。
[ 摘要 ]
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性高校应加大加强教育制度的改革,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整合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侧重,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紧缺、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真正实现共赢。本文就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 关键词 ]
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9.053
1 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现状
当前普通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地方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如何从众多高校中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育人道路,成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而重点院校基本具有自己独立的科研能力和稳定的合作伙伴,地方高校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立足现状,明确办学目标,这也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建立高校同企业、政府等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变得至关重要。
1.1 政府部门参与程度不高
地方政府应承担起扶持当地所属高校和企业发展的责任。但是实际上,在地方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上,往往政府参与程度不足。
培养人才方面重视不够。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经济发展是其重中之重,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发展不能只看短期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站在长远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因此,如果只看暂时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造成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然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只重视短期的技术性人才输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正作用,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也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缺乏主动扶助高校的意识与行动。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再到扶贫攻坚,地方政府的工作量也很大,因此需要其长期投入与重点关注,这其中就包括地方性高等教育。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发现有关从事如何使企业与高校更好合作的民间机构几乎没有。因此,高校与企业如何更好、高效地合作,一直是业内亟待解决的难题。稍有不慎,就会使得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仅仅流于形式,仅仅停止在“企业提供实践机会,学校提供人才”的单一模式,忽视了企业所需要人才的培养,并没有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效果。此外,经常会看到一些民办高校,因为学校名气不够大,而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此类问题,就更需要政府发挥相应的作用,真正做好“保障人”和“牵线员”的角色。
1.2 企业自身发展与人才需求方面存在问题
在协同育人机制中,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培养、输出合适的人才是其主要任务;而人才的最终流向,大部分都是企业。所以企业吸收人才的情况对于育人机制影响重大。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的地方企业,技术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度不高,这些地方企业在发展人才方面,往往忽视对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发展主要同各类职业学校挂钩,而且这些企业在同地方高校合作时,更多地重视学校对一般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对人才技术培养之外的其他素质,如“创新能力等,并未投入过多关注,失去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愿。
调查中也发现,很多高校与地方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关系,更多的是体现在纸面上的合作,除此之外,两者的合作并不紧密。面对校企合作,很多企业往往只会单纯向学校提供单一的实习平台,对于直接参与实践性专业教育过程的意愿差,提供的资源和实践平台少,如此就形成了“企业单纯育人模式”。也就是在学生离校后,重新接纳,重新塑造的情况。
众所周知,企业从其性质来界定是一种盈利性组织,在企业运转过程中,利润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高校学生之前在学校很少接触过企业,更没有在企业实际操作的经历,因此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很容易因操作失误而使企业蒙受损失,这些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不利因素,而且都是容易引发问题的因素。此外,目前很多大学生也存在就业观念不稳定、不正确的问题,如:反复跳槽只为寻求高工资等行为,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影响较大,稳定性存疑。
1.3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虽说“学术职能的发挥是高等教育及其研究机构得以安身立命的一项基本职能”,但是地方高校不能够仅仅只注重培养人才的学术能力,需要更多地关注其实际操作应用水平,因此和校外机构合作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
学校的培养方案可能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弱,这对应用型高校来说无疑是软肋;关键是地方企業更侧重于实践应用,导致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真实需求。
学校的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材选用的时候并没有调研企业的现状以及需求,因此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弱。在大部分地方高校中,双师型队伍建设比较薄弱,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教师仅仅传授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缺少企业兼职的教师,在地方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时,缺乏引导性。
1.4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
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对地方高校与企业的相互利益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当前法律法规在协同育人的机制下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协同育人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对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相对滞后,导致二者在合作过程中,无法保证资源、利益和成果等方面的合理分配,导致高校与企业很难长期合作。
其次,对高校与企业的约束力不强。部分地方高校盲目地争夺区域政府的扶持,却忽略了自身适应与否,和企业联合,引进各种合作项目,使很多项目停摆。而实力不强的高校,卻因项目不够,致使停滞不前。
2 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措施
强化政校企深度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培养社会急需紧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真正实现共赢。
2.1 政府部门加大对高校教育的帮扶力度
2.1.1 政府主动参与高校教育,起带头作用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实际权益,制定详尽的法规条例,避免个别单位“钻空子”。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文件,调动企业、高校深度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共赢。
2.1.2 搭建政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
依托平台,应逐步完善学生的培养计划、共编教材、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等。政府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并做好监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1.3 政府加大扶持高校力度
加大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及时查漏补缺,指派专人负责;立足地方人才需求、核心技术、项目研发等方面,制定详实方案,推动政校企发挥出各自的主体作用。
2.2 企业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
为更好地培养适于企业发展的人才,地方企业要弄清楚自身的核心技术和重点项目,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使双方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有针对性、高效地培养行业急需人才。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自身产业标准化、多样化、专业的优势,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实习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地方企业的创新研发。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达到最佳效果,地方企业应该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地方企业和高校不断创新自身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两者发展的育人平台,并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学校为企业输送的人才都是企业所需要的,同时,学校也要定期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层次水平等,真正达到企业的要求。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并将人才需求具体内容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做好评价体系。
企业应与各高校紧密结合,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应给予高校一定的资金支持,如:高校科研、科研竞赛等方面。甚至直接加入高校组织的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并担任评委,全面了解学生,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同时,企业还可以为比赛提供一定的设备、技术支持。
2.3 高校要扎实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协同育人是我国重大的教育战略,旨在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全面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政校企多方互利共赢。
2.3.1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对接社会产业资源,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政校企等多方共建产业学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编教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就业基地,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开设企业特色订单班,设立企业奖学金。
2.3.2 转变观念,建立全方位的校企协同课程体系
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课程。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课程要突出差异性;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现通识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并结合企业特色,将其学特色文化融入课程中,打造具有行业前沿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材上,不仅以国家指定教材为基础,更应基于高校与企业自身的优势,联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相关特色教材;在课程授课上,要坚持校企共同授课,理论课以学校为主,实践课以企业为主,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补充。通过校企协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结合行业人才需求,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差异化能力重塑,打破原有人才培养壁垒。
2.3.3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批业务能力和水平双高的师资队伍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一方面,聘请企业人才、学校教师等组成的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教学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并组织一同前往企业挂职锻炼,获取有价值的科研信息和利用企业实践补充教学内容。
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并形成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为教师做专题培训,尽快转变教师意识和提升教师能力。
在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与企业和政府应突破壁障,抓住机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同时,从政府层面来讲,政府等部门也要抓住机遇,担起政府部门的责任,积极出台各项利于学校、企业等政策,同时也要结合各项规章制度,对其加强约束;从企业层面来讲,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同高校的合作,以及自身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学习。企业通过与学校建立各种合作平台、同高校签订长期有效的协议、参与到高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等途径加强沟通和联系。同时,在“双师型”老师的培养方面,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相关老师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培训,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在课程建设方面,要与企业紧密沟通联系,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育人体系以及人才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熟识程度,从而为日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政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机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笔者相信在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协同育人机制会稳步前行,取得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樊燕飞. 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22(4):84-88.
[2]王颐,冯爽爽,符湧.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J]. 科技与创新,2019(23):104-106.
[3]王有春. 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机构学术职能的考察[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40(2):8-15.
[4]李东锋. “产学研用、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新——以广东工程BIM技术研发中心为例[J]. 新课程研究,2019(29):101-1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