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情境下的社会心理服务外包:意义与价值

2022-05-30 10:48张文
南北桥 2022年9期
关键词:国民力量政府

[ 作者简介 ]

张文,男,黑龙江鹤岗人,温州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项目名称 ]

2021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社会治理情境下基层政府社会心理服务外包研究——基于温州市瓯海区“心福工坊”案例的调查(XMS2106042P01)。

[ 摘要 ]

社会心理服务作为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的社会治理内容之一,一直以来都被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且不断尝试。从国家现有的政策文件来看,社会心理服务多是从社会治理语境下进行讲述与分析的。因而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之间有着紧密且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心理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能够使社会得到公平有效的治理效果。而社会治理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大方向上的稳定,为社会心理服务建立起稳定的背景,提供人才,加强技术上的创新。在社会治理的环节之中,其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有着实践的必要性。

[ 关键词 ]

社会治理;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公平;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9.023

党中央和国家在社会治理语境下提出了社会心理服务,十九大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之下提出这一理念,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缓解人民主要矛盾的背景下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十九届五中全会亦是如此。可以看出社会心理服务隶属于社会治理范畴之下,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社会治理有着重大意义。

1 社会心理服务外包的意义

1.1 缓解社会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伴随着经济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固有的社会行为不断被冲击,却未产生新兴的成熟的秩序来更好地让社会运转。这使人民的心理开始不断产生问题,社会的发展致使贫富差距开始明显增大。社会竞争与压力异常凸显,人民的焦虑情绪慢慢浮现。若任这种不良社会心理发展,不能使人民心中的矛盾得到缓解,社会的恶性事件会愈演愈烈,也会严重影响国民生活,使国家的安全性降低。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正当其时,人民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政府应当建立预防调节机制,让国民心理保持健康状态。社会心态必须得到及时更正,并树立起良好社会心态的标杆。

党的十九大重新定义了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让人民的生活有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公平正义,维持社会的秩序。对于国民来说,幸福、安全等是心理上的某种感受,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写照,这不同于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社会心理上的某种良性发展。在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属于新兴事物,服务的对象具有狭隘性,没有普及到全体国民,其重点还局限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维护,其功效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相距甚远。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社会恶劣事件频发,国民迫切需要完善成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而使国民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1.2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社会治理迫切需要社会心理服务外包,社会危机事件频发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十分突出,仅仅政府作为单一主体去解决,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心理服务具有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因而政府开始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专业性上的欠缺,利用社会力量处理事务更灵活。引入社会力量,使社会心理服务逐渐成为基层政府治理社会的必要工具,不同于刚性的治理,通过柔和的方式填充了基层政府治理的失效问题。

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外包,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治理服务。如今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崇主体的多元性,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主体,社会力量、社会组织以及民众的参与更能体现我国的民主特点。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可以通过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排解社会心理问题,将不良情绪扼杀在摇篮中,让国民的心态逐渐变好,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样的举动无疑会使国家社会治理走向良性发展,使国民的凝聚力和团结度往上攀升。综上所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社会治理体系为其提供的保障,而社会治理也离不开社会心理服务这样的柔性工具进行调和,从而使社会治理高效协调地运转。

个别基层政府还不善于高效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尤其在重大危机出现后,更不用说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纷杂的社会环境给当前的政府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强硬的手段与行政工具不适合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尤其是面对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恶性事件时,一是无法对此类事件做到防患于未然,治理会显得无所适从。二是社会心理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可以更好地处理社会问题,在社会治理中承担起预警与干预的任务,对社会心态的培育有突出作用。这样也使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可以有效提升。

1.3 创新社会治理的需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治理”两者的关系在党和国家历年政策文件中有迹可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部分内容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十九大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8年中央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社会治理框架。从国家近年来发布的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且都是在社会治理语境下提出的,使社会心理服务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有效治理手段。故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上升的稳步期,改革也在转型之中,政府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治理的格局变得比较复杂,因而迫切需要社会心理服务,实现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出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打造格局的新方法、新形势。相较于传统的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服务的加入,让治理的主体更富有多元化,使更多的国民参与其中,从而真正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更增强了社会活力,凝聚了社会向心力。从而让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社会的生产力与创造力进一步提升。

目前正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攻坚期,政府的治理责任更重。而此时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阶层的固化让社会公平实现得不彻底,这就让更多的人民迫切需要社会心理上的服务来避免不平衡下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任由这样的心态放大会威胁到社会发展的基础,因而国家应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的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点。

2 社会心理服务外包的价值

2.1 推进社会心理服务的建设,提高心理服务行业水平

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具有诸多好处。首先,为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第三方填充了很多力量。政府作为主体,是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第一责任主体,但是出于社会心理心理服务的专业性,政府不足以支撑整个社会心理服务的运转,尤其是地方政府。所以需要社会力量的不断引入,通过外包的形式让社会心理服务更好地得以建设。外包对象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没有足够的经济、政策、法律等的支持,虽有成效,但难以普及。因此政府外包社会心理服务,先是解决了政府专业性不足的难题,又给予社会上的组织、企业、团体等社会力量一定的支持,使社会力量与社会组织更热情地加入到社会建设中。也让社会力量,即第三方本身的力量得到加强与完善。

其次,转型期社会公众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问题,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危机事件频发。不同领域的大部分人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甚至患有心理疾病。由于中国人自身的病耻感,让很多人没有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重视。心理疾病的种类层出不穷,而我国有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可想而知,心理需求量同样巨大。而社会心理服务是新兴的内容,在人才培养上还是远远不够的,故从社会力量中引进人才,通过专业人士的不断培训,承接下一代,使服务得以延续。让他们加入政府的社会心理服务,一来可以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二来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的心理服务需求。

最后,提升心理服务的专业性,社会心理服务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其技能本身的提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人才的培养与体系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与时间。政府外包的出现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持,一方面在经济基础上让社会力量摆脱捉襟见肘的局面。过往的心理服务有很多公益项目,主要靠爱心人士和自身的服务经费支持,而正规心理治疗机构病人数量较少,一是价格上难以衡量,昂贵的价格让病人自身感觉不值,低廉的价格又很难和服务本身的质量相匹配。二是国人自身的病耻感,人们往往把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疾病,在自身有心理问题的状况下选择隐瞒,又或是从不在意自身的心理状况,认为心理问题只是小问题。综合原因导致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的人较少,治疗机构入不敷出。政府提供大量财政支持,让社会心理服务的社会力量得以发展延续。另一方面是给心理服务机构提供人才和培养手段,使其能够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专业性和自身能力得以加强。政府为社会力量配备更专业的设备,与有效的人才培养系统,同时政府可以把资源整合到一起,教育界的心理教师以及医院的优秀医师,还有相关协会的心理专家等,将其整合在一起,让社会心理服务的功效发挥至最大,提升当前行业的水平。

2.2 有利于社会心理服务的开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心理服务外包不仅仅是政府作为重要主体进行牵头负责,更需要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参与配合。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也促进了社会力量自身的发展,首先,可以扩充第三方服务的团队力量。社会心理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当是开展这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其他部门相应起到协调支持作用,但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必须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力量、社会组织也就是第三方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政府在社会心理服务的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使政府同国民的连接更为紧密,政府更好地把握社会心理动态。社会力量第三方的加入,既可以弥补政府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非专业性,又可以扩充社会心理服务自身的团队力量,加强社会组织心理服务的专业性,从而得到双赢的效果,而国民也因此得到更有效的心理服务。

基层政府进行社会心理服务外包,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政治建设,民心最为紧要,民心就是人心,社会治理的核心与主体都是“人”,治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事务,治理的过程是多元主体的群体决策过程,治理的路径之一必然是要面向人的心理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心理服务是针对人心的最优选择,能够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加强社会心理建设,解决国民心理问题,极大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2.3 社会心理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作用

社会心理服务外包可以起到预警和感知作用,使政府随时随地掌握社会的情绪变化,了解民众的需求。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社会组织多是来自基层,更容易取得群众基础,与群众建立联系,敏锐地捕捉到公众心中的心理危机、矛盾源头以及相关信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竖起一道防火墙。国民产生不良情绪之前,社會心理服务可以有效地起到预警作用,向政府治理提出警醒,政府可以更加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也为同样的实践以及下一次社会心理问题危机事件提供经验和参考,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中国传统的心理便是民众与“官”之间有一定的隔阂,所以基层政府在处理社会心理问题这种敏感的事情时不具备专业性,也不具备柔和度,与国民的信任度很难快速地建立,这就需要第三方的出现,也就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可以更好地与民众建立信任,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系统,成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良好“中介”,传递国民的情绪变化,政府可以有效地掌握社会的心理变化,进而制定有效的策略进行社会治理,帮助国民解决心理问题,优化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山. 社会心理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3):40-46.

[2]辛自强. 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J].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3.

[3]周生虎,胡泊. 县级政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探讨. [J]. 领导科学. 2019(14):47-50

[4]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 (2018-06-30)[2021-05-28]. http://www. gov. cn/xinwen/2018-06/30/content_5302445. htm?cid=303

[5]林颖,蒋俊杰. 从心理疏导到社会心理服务: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4):74-82.

[6]王山. 社会心理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3):40-46.

猜你喜欢
国民力量政府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完形填空三则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