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隶书源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成熟于东汉,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当今书法界,隶书仍颇受推崇和喜爱,究其原因,在于隶书书法风格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由长变扁,形成扁方之势,初步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础,同时隶书发展出明确的长短、方圆、波磔对比,使书法的美观程度和艺术价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隶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体承上启下,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汉代隶书;波磔;唐隶;清隶;书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汉代隶书书法风格探析”(L2021C10290299)研究成果。
一、新时代传统书写受到挑战
一是人类交流方式发生转变。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中远距离的感情交流依靠文字书信,如今语音和视频交流已成为人们主要的远距离沟通方式,传统书写逐步退出人类交流舞台。
二是传统书写退出办公舞台。中国古代的行政办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靠毛笔书法和纸,书写曾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而如今计算机和打印机的普及导致传统书写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由于网络化的普及,现在甚至出现了无纸化办公,这更加剧了传统书写的衰退。
二、传承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一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这是因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维护当今世界各民族的多样性,可以推动世界文明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是传统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象包罗。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诞生以来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就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历经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依靠历代文人的书写才得以传承的。
三是传承弘扬传统书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传承传统书法文化,教学、研习、展览,传承传统书法文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坚持书写、练习传统书法对于教化育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书法的历史及隶书的地位
中国书法的诞生与汉字的产生同步,汉字最早出现在约4000年前,书法发展至今也已经历经千年。中国书法依次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多个阶段。每一种经典字体的诞生对于书法的发展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隶书是汉字由小篆演变而成,大约源于秦而成熟于东汉,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隶书删繁就简,对后世的汉字结构和笔法有着重大影响,在书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隶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说。
四、汉代隶书书法的形成与风格
(一)萌芽时期的隶书
1980年,我国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国宝级文物——青川木牍,从其书法风格来看已初显隶书风范,这一发现向我们证明隶书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青川木牍的书法风格与当时社会主流的大篆已有区别,大篆的盘曲回转已经被简化省略,同时整体书写的率性流畅也与大篆的端庄典雅、隽美从容大有不同,在笔画结构上做到一定的简化,笔画转折也出现了变圆为方。整体而言,青川木牍在留有篆书气韵的同时已初具创新,隶书之风已露端倪。
(二)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小篆被当作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这为后世汉字的统一发展奠定了基础。秦代政务繁多,书写增多,《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每日批阅的文书以石计算,足有现今的一两百斤。这时书写任务繁重,为求快速书写,小篆中笔画的方折显著增多,这对秦隶笔画结构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对于秦隶的形成,书法家程邈功不可没,东汉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隶书的名字来源于程邈的官职“隶”,程邈对秦隶做了大量编纂。秦隶的代表作要数湖北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和湖南湘西里耶出土的里耶秦简。关于秦隶的书法风格,首先,秦隶书写活泼律动,笔法流畅,与之前的大篆、小篆有很大不同;其次,秦隶结体不追求端庄均衡,而是错落有致;再次,秦隶较之前的大篆、小篆构形进行了大量简化,有些文字已和现在的繁体字很是接近;最后,秦隶个别笔画出现了明显的波磔挑笔,这也是小篆中极少有的。
(三)汉代隶书风格
隶书书法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秦代曾一度把小篆作为官方文字,但是社会需求推动文字的发展,秦隶应运而生。秦后,书法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止,隶书历经秦的孕育、西汉的实践,到东汉终于迎来了自身的成熟,备受后世推崇的汉隶终于走上历史舞台。汉代隶书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们既有统一的隶书结体特征,又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特点。汉代隶书整体风格古朴典雅,字形、笔画风格独树一帜,在中国书法界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1.汉代隶书的整体风格
首先,汉代隶书在字形和笔画结构上较之前的篆书有了很大改变,做到了删繁就简。汉隶以全新的抽象形取代了篆书的象形特征,篆书笔画结构复杂、过分装饰的特性得到改进。汉代隶书激发了书法的内在动力与生机,为后期草书、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次,汉代隶书在整体气势上以扁平、横势为主,横平竖直,横划在整个文字中尤其突出,主笔横划蚕头燕尾、波磔明显,这让整个字体显得古拙典雅而不失活泼。汉隶有一种展翅欲飞之感。最后,汉代隶书呈现出既统一又多样的风格。汉代隶书碑文众多,如《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封龙山碑》《衡方碑》等,碑文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例如:《曹全碑》清秀俊美,工整精严;《张迁碑》朴厚劲秀,方正多变;《石门颂》恣肆、飘逸;《封龙山碑》则正气雄浑,古意盎然。
2.汉代隶书的笔画特征
其一,点。与篆书的点有很大不同,隶书的点倚侧相对分明,而且种类较多。隶书有上点,例如“空、高”字上的点;还有左右点,例如“火、谷”上的点;还有下点,如“鸟、鱼”的点。位置不同,方向和写法都有不同。隶书的上点可以分为正点、横点和竖点,“空”字上的点属于正点,采用逆锋起笔,欲下先上,稍顿笔后向左下顺时针运笔,渐提收笔。言字旁中的点属于横点,横点是逆锋起笔,向右运笔后回锋收笔,可以理解为横划短写。竖点是指个别正点上下偏长,但又与竖划不同。例如“立”字上的点,笔画特点类似于竖,藏锋逆向起笔,转锋后下行,再回锋收笔。隶书的左右点分为上对点、上分点、下分点,“谷、弟”字上方的两点都是上对点,但是起笔有很大不同:“谷”字上对点从中往两侧起笔,而“弟”字则是从两侧往内侧起笔。“米”字中的点是上分点,逆锋起笔,向右运笔后出锋。上对点和上分点由于在字体上方,左右虽有细节变化,但是整体对称均衡,相对稳重。而“页”字中的下分点,书写左右开合,错落有致,相对活泼。隶书中另外一个常出现的点是四平点,是下点的一种,例如“鲁、为、汉”中的四平点。书写风格是各点既要形态各异,又要起承呼应。四平点是隶书研习的一个难点。
其二,横。汉代隶书中的横画在整个书法史上称得上是独具一格、匠心独运。横画有长横和短横之分,一个字中一般只存在一个长横,一般短横为平横,长横为波横。短横逆锋起笔,欲右先左,然后折笔中锋向右运笔,收笔或露锋或藏锋,短横端正典雅。长横也就是波横,起笔与短横类似,但是在折笔时会稍顿,形成蚕头,然后轻提笔向右运笔,近结尾处时缓缓顿挫出锋收笔,起笔圆润饱满形似蚕头,收笔潇洒飘逸似燕尾。
其三,竖。汉代隶书中的竖与篆书区别不大,由上往下藏锋起笔,下行后收笔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渐渐提笔收尾,类似楷书中的悬针竖;另一种是收尾处轻轻顿笔,类似于楷书中的垂露竖。汉代隶书中的竖有时候会代替别的笔画出现,这也是隶书中独有的,例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另外,汉隶中有时候一些上点也会以短竖的形式出现。
其四,撇。汉代隶书的撇有长撇和短撇之分。长撇收笔方式富有变化,有钩、圆、尖、方等形状。尖尾的称为尖尾撇,圆尾则称为圆尾撇。总之,撇的形态虽复杂但写法区别不大,撇起笔类似竖画起笔,藏锋起笔后向左下行笔,行笔略呈曲势,临近结尾时轻轻顿笔后向外顺时针捻笔外旋略向上提笔收笔即可。
其五,捺。捺又称磔,意为笔毫铺展急发。捺整体可分为平捺和斜捺。“题、走、之、心”等字中的捺画相对舒缓平稳,可视为平捺;而“成、以、报”等字中的捺画倾斜流畅,可称之为斜捺。捺的书写风格是先逆锋向左上,然后回锋略顿后向右或向右下方中锋运笔,渐行渐按,至近结尾时重按后稍快向后提,捺出燕尾之势。捺要求粗细变化、雍容流畅、气贯始末。
其六,提。提画在汉代隶书里的书写风格与短横划类似。以汉字“扰”字为例,藏锋起笔后向右上稍微倾斜行笔,至结尾处轻收出顿尖即可。
其七,折。汉代隶书的折画相对简单灵活,尚处于发展时期,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内折,例如汉字“己、史”中的折画,转折处的处理为结尾处轻上提,然后向右下顿按后再向下折回,有明显的出肩痕迹;另一种外折基本承载了篆书的圆画特点,横划至结尾时缓折圆角后下行,无折肩痕迹,下行时略微外鼓,例如曹全碑中的“蜀”字。
其八,钩。汉代隶书中钩的书写风格与篆书和楷书都有不同,钩画是体现隶书风格的重要笔画,可分为左钩和右钩,在不同的汉字中钩画变化丰富,形式多样。左钩中常用的有长钩和短钩。例如:汉字“河”字中的钩为短钩;而汉字“月、同”中的钩则直接省去了钩,以竖代替;像“事、子”中的左长钩则富有帅气飘逸之感。汉代隶书右钩中尤为突出的是右折钩,汉字“无、孔、他”中的右钩的处理融合了竖和燕尾横的特点,让隶书的潇洒飘逸风格尽显。
五、汉代隶书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一)唐隶
时代的进步推动书法艺术向前发展,至唐朝时楷书逐渐成形,在楷书盛行的唐代仍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对隶书难以割舍,这就是汉代隶书的魅力所致。唐隶虽然延承了汉代隶书的特征,但与汉隶有很大不同。首先,由于汉隶源自篆书,与篆书历史相近,其古朴文雅之气其他时代难以轻易模仿和超越。其次,唐楷对于唐隶有着一定影响。唐代楷书盛行,唐人在书写隶书时难免溢出楷书之气,唐隶结体偏呆板,也就是过分“板正”,缺少了汉隶的活泼之气。
(二)清隶
隶书发展到清代,由于书法爱好者们对书法的研究出现了尊碑抑帖之风,人们重视金石文字,追求返璞归真,有幸迎来了隶书发展新的高峰。清代隶书名家很多,郑簠、伊秉绶、王时敏、金农、陈鸿寿、赵之谦等都是隶书名家高手,他们都精通篆书,擅长隶书,不仅把汉隶发扬光大,而且皆有创新。首先是郑簋的草隶,郑簋苦学汉碑三十年,所写隶书外形大小相近,但粗细、疏密富有变化,既端庄规整又婀娜多姿,既有汉隶的古拙俊秀之美,又有飘逸奇宕之意,后人称为“草隶”。郑簋的书法观和隶书书法对清代隶书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其次是金农的漆书。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喜爱金石文字,其书法同样取自汉碑,他既能写出纯正的汉隶,又独树一帜自创横粗竖细、形同刷字的漆书。晚清时期,隶书发展进入全面复兴阶段。这一时期隶书名家骤然增多,他们对于隶书的学习追根溯源,取法汉碑,在全面继承汉隶的情况下为隶书注入了新的气息。晚清隶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字体结构、笔画特点上,在版式章法上的创新也尤为突出。例如:伊秉绶的隶书扇面,横竖古拙刚劲、气势酣畅,个别汉字部首大胆突变,结构富有变化。在章法布局上,伊秉绶的隶书也颇有创新,为了适应扇面的布局,上下字距拉宽大于行距,中部和尾部小字垂直落长款,整个扇面黑白、横竖对比强烈,空间划分新奇。
另外像赵之谦的团扇、邓石如的中堂在章法上也有很大创新。赵之谦的隶书团扇左右对比,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相对伊秉绶、赵之谦的章法,邓石如的中堂章法则方正规矩,字距、行距清晰疏朗。
(三)当代隶书
至今,汉代隶书在我国书法界仍備受推崇,当代书法界专攻、兼攻隶书的书法名家不胜枚举。例如刘炳森、姚奠中、陈泽秦、沙曼翁、孙其峰等,他们在延承隶书风范的同时对于隶书都有很大创新。
总之,书法艺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博大精深,底蕴丰富。汉代隶书是书法艺术长河中的一颗明珠,至今仍散发着璀璨光芒。书法爱好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创新,是不朽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赵世超.《秦隶书法源流探究》序[J].西部学刊,2013(2):55,59.
[2]周玞瑶.论隶书的书法特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7):259,268.
[3]高兴全.隶书概说[J].中国书法,2015(12):116-121.
作者简介:
张洪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