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出版设计应用的思考

2022-05-30 03:25何宇清
出版参考 2022年8期

何宇清

摘 要:笔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一路成长,笔墨独特的审美和内涵也延伸到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本文探讨了笔墨的多重意味,试图分析现代设计领域把传统艺术应用到作品之中延续着的艺术魅力。笔墨当随时代,设计作品必须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协调,传统艺术要与现代平面设计融合运用,才能使设计语言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中国特色。

关键词:笔墨 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融合运用

2022年央视春晚再次火爆出圈的舞蹈《只此青绿》,通过写意的服道化、优美典雅的舞姿和精美绝伦的演绎,直接将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以青绿的色彩、生动的舞姿和美丽的意象,展现出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空灵缥缈、亦近亦远的舞蹈意境,把中国古典舞蹈之美推向了极致,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传达得淋漓尽致。

《只此青绿》把《千里江山图》的笔墨,幻化为飘逸的长袖、灵动的裙裾,营造出独具中国传统韵味的审美意象。“笔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标志性的词语。提到“笔墨”,当代社会赋予了其太多的外延意义。从媒体时代到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发表与获取门槛大为降低,信息量呈指数型扩大,这意味着语言指向变得更为冗杂、模糊与低效。要讨论笔墨,应该要先划定它被使用的不同语境。

笔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一路成长,笔墨独特的审美和内涵也延伸到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分析传统笔墨的精神内涵及其延伸到整个艺术领域的多重意味,并以笔墨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领域应用融合的审美风格。

一、笔墨是中国画的特有意境

笔墨来自于传统的中国画语境,意味着笔法与墨法,是绘制画面的技巧的总合,再细分又有勾擦点染、积重焦干等。笔墨使用与画面构成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评价一张画是好画,往往既要看画家使用的笔墨手法,也要看画面寄予的精神内涵。自明朝起,手法的愈发完备与文人画兴盛,使得在对画的评判上对人文精神的表达更甚于笔墨的工巧应用。“匠气”是批判只有形似而不含巧心,“形神兼备”是夸赞一张画达到了标准,“得意忘形”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到最后,“中国画”一词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文化系统,一半画,一半情,包含了相当大比例的人文解读。笔墨可以是技法,可以是创作工具,能指代作品,还被赋予了精神情愫。是“笔”,就要气贯苍穹,是“墨”,非得文人情怀,“笔墨”连一块儿,好像变作有文化又高尚的解释词了。

二、笔墨在艺术领域的延伸

首先是非国画的艺术类作品使用“笔墨”。比如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其中有明显借鉴东方水墨技法的表现形式。一些实验类艺术,甚至是当代书法的表现亦如此,波洛克、马瑟韦尔、徐冰等都是其代表人物,并产生世界性影响。当代中国画艺术与抽象表现艺术的对比也是热门论点,相关文章层出不穷,此处暂不妄加总结。以本文观点来看,二者在表现形式上不仅十分相似,且有互相影响的成分,但抽象表现主义是将形式高度凝练的风格,其对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与国画的笔墨形式附着的人文感情不甚相同。中國画笔墨形式中的精神品格,从来都是从丰富的民族精神文化沃土中生发起来的,这一点贯穿中国艺术发展始终,也是中国画自我完善所离不开的。所以,非国画类作品的笔墨仅仅使用的是作为形式的笔墨,它可以被国画吸取借鉴,但不应该被归为笔墨本身的范畴。

其次是插画、动漫、电影类使用“笔墨”元素,这些都是艺术与大众文化需求结合产生的行业。作为新生的风格标签,“古风”或“水墨风”通俗文化作品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博得广泛关注。如张榕珊的插画,高畑勋的《辉夜姬物语》,《功夫熊猫3》的秘籍片段,等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采用了笔墨的形态,讲一个具象的故事。这里“笔墨”的作用像个引子,要勾出观众的自我解读来填补:看到墨笔画花,就想到江南情结;看到水色美女,就脑补才子佳人。描述对象足够具体(“能看懂”)的情况下,画法的高超与否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像就行了。大众媒体常用的对此类作品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评价——“像水墨画一样”。它们到底也就是搬运笔墨的手法,做一个包裹着文化皮肤的似是而非的快餐。它可以让人在视觉冲击中获得审美体验,至于内涵,则都是借来的。有些媒体会做夸张的宣传——“当代水墨插画第一作”等,仅是商业宣传的噱头,其中很难有有价值的向上反馈。

笔墨所承载的人文情怀,既优也劣。当厘清了其上覆裹的多层投射,我们一定会回到它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如此清晰:表达中华民族情结和人文情怀的中国画艺术表现手法。

三、传统文化元素的出版设计应用

在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资讯无比发达,各种媒体从各个角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信息时代的产业更替冲击着报纸、网站、书籍、视频等领域。传统图书受到视频、直播、网络媒体的冲击很大,这就要求出版从业人员既要把不断开启的国际视野作为参照坐标,也要把现代文化理念和传统审美文化相融合,对传统文化做一种现代传承。譬如对传统笔墨的研究应用,采用现代创意设计的想象,根据笔墨变化产生的各种视觉元素,可以借行立意、抽象简化、合适设计、打散重构、变异错位、交替容和,构成各种创意图形。

王刚的《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承与超越》一文认为:“任何民族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脱离不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滋养的民族精神。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辅相成,没有各民族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民族精神的创造集合,世界性的设计文化是不可能形成的。”设计风格民族化是当前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艺术设计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展现鲜明而独特的设计风格,走设计民族化的道路。

以“笔墨”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广告、服装等产业中的延伸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最好的诠释。2016年巴黎时装周中国设计师熊英的盖娅传说(Heaven Gaia)系列获得关注,设计师全面使用了如晕染色、墨色、过渡、渐变、青与黛色等如水墨制造出效果的布料。它们之所以能得到青睐,是因其形式引发了受众文化基因里关于传统美好事物的理解投射:或许读不懂中国画,但使用水墨的中国画是好的,那笔墨也是好的,有笔墨的也是好的。

中国的笔墨技巧可以恰到好处地演绎出精彩的具象和抽象的设计图案,传达“天人合一”的审美内涵。在设计作品中,中国的笔墨意象动静结合,静笔墨有着独特的神秘、奥妙与无穷的意境,而笔墨造像时笔势墨韵的流动,则传达一种生生不息的信息,这些成了中国设计的重要元素。

出版设计作品里笔墨元素的灵动观念和面貌,带给设计领域现代视觉美感的同时,还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设计作品中对笔墨技法的开拓创新,极大丰富了设计的表现力,这对设计领域是一大贡献。中国笔墨的造型理论和审美意味,为设计者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巧,增添了突破与创新的载体。近年来,诸多书籍装帧、海报、影视剧包装等都应用了中国笔墨元素的设计,其中展现的高雅飘逸、灵动神秘的丰富内涵与品质,使作品具有个性化的视觉感受和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靖江印象》,其设计者恰到好处地提炼出靖江地区著名图腾“四眼井”的视觉符号,全书淡墨散散点点泼在纸页上,手书书名,贯入水乡诗意的文本情绪,随意中品读文字,清雅淡薄,设计与主题相吻合,笔墨韵味十足,富有诗意。

“最美的书”已成为中国文化界的知名品牌,是中国优秀图书设计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它既反映了当今中国书籍设计的面貌和水平,也体现了中国书籍设计者在与国际设计界联系和交流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取得的进步。《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是一本影像信息量大,文本内容元素丰富的书。封面艳丽的墨点晕染用色,配合画家的题签,呈现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视觉形象。

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化的元素,他将自己的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简单相加并不能起到相融的效果,这种设计理念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深度融合。

现代笔墨技法的开拓创新和融合运用,大大丰富了设计的表现力,这是对设计领域的一大贡献。中国笔墨以点线面造型为核心的理论,既为我们提供了设计的参照物,又为设计增添了一种突破与创新的载体。近年来诸多海报、书籍装帧、包装等都应用了中国笔墨元素的设计,具有笔墨元素的造型展现出其飘逸、高雅的丰富内涵与品质,从而感动了世人。

数千年以来,大量的文化先贤不断地传承、探索,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这个体系中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正如舞蹈《只此青绿》,为了创作这样一部有着宋风雅韵的作品,创作者花了大量精力,研究和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有关的宋代诗歌、工艺、美学书籍,向故宫博物院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悉心讨教,才有了这样一部散发着夺人心魄光芒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

同样,在书籍出版设计领域,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也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不仅仅是表达对象的革新,也是词源本身的再思考。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了解后才能做出正确反馈。“笔墨”二字,是国画核心技法,画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本身又作为丰厚的艺術来源,滋养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书籍设计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不是对中国文化简单的挪用,更不是一种狭隘片面地对笔墨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膜拜和崇尚,而是设计者深入了解优秀传统艺术造型的造型规律、艺术风格、审美价值、文化内涵等,再以独特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读解,在继承中进行变革和重构,从而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传达传统文化精神,赋予图书产品鲜明的中国特色。

(作者单位系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