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有关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探索认知度与满意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均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整体教学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很好地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促进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關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认知度 满意度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081-05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纲要》提出的一个核心、三个重点和四个统一,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强调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公共必修课之一的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和其他专业课程同样担负着育人的职责。正如《纲要》强调:“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到目前为止,关于课程思政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是如火如荼,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搜索2016年到2021年的文献共有807篇,主要是从课程思政内涵(比如,肖琼,黄国文,2021;蔡基刚,2021;文秋芳,2021)、实施路径(比如,陈雪贞,2019;刘建达,2020;岳曼曼、刘正光,2020)、教学模式(比如,丁水芳,2020;蒋莹,2021)、教学设计(比如,胡杰辉,2021)、教材编写(比如,徐锦芬,2021)、课例(比如,张敬源,王娜,2021)等进行研究,很少从学生的视角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的认知和满意度进行研究。笔者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定量研究,探讨三个问题:(1)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认知度;(2)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满意度;(3)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认知度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笔者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探讨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本科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包括文科、理工科和农科三大类的651名学生,其中,文科342人、理工科182人、农科127人,男生占36.6%,女生占63.4%。
(二)问卷内容与设计
本研究参考了课程思政相关文献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从8个维度设计了“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融入思政的认知度和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四个维度属于认知度的范畴,四个维度属于满意度的范畴。认知度的四个维度包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对思政内容的认知、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认知和对自身情感体验的认知;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包括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整体评价。本问卷共28题,采用的是Likert五级量表,每一陈述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或“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别赋值5—1分。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大学英语任课教师通过问卷星把问卷发布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当场完成,共收回问卷651份,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606份,有效率为93.1%。
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笔者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问卷总体和各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分析,问卷各维度的系数均大于0.8,总体信度的系数达0.985,说明问卷信度较好,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对问卷效度的检验,笔者利用Amos24.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所得问卷拟合指数:χ2为1 199.999,df为322,RMSEA为0.080,IFI为0.944,TLI为0.933,CFI为0.943,SRMR为0.024,说明模型拟合效果符合要求,模型拟合较好。通过对各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聚敛效度结果表明,所有因子载荷大于0.8,所有维度AVE值均大于0.7,且所有维度CR值均大于0.8,说明聚敛效度较好,即各题项设置合理,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认知度和教学满意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参考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对课程整体满意度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曹扬,姜超,2021)构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满意度模型(参见图1),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数据。
在这个模型中,课程思政认同度是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内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认同;课程思政接受度是指大学生对自身情感体验的认知;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满意度、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满意度和课程思想教学的评价;课程整体教学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整体教学的评价。
研究假设:H1是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认同度(下面简称A)对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接受度(下面简称B)正向影响;H2是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认同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下面简称C)正向影响;H3是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认同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整体教学(下面简称D)正向影响;H4是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接受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C)正向影响;H5是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接受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整体教学满意度(D)正向影响;H6是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整体教学满意度(D)正向影响。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认知度的现状分析
问卷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认知度各维度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D),如表1所示。
表1显示,认知度的各维度均值都在4.10分以上,数据稳定性好,说明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融入思政教育的整体认知度较高。其中,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知度最高,均值达到4.317,表明学生认同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爱国意识、文化自信、道德伦理、职业素养、做人道理等相关的思政内容,也认同大学英语教材多点中国国情和文化素材、时事素材和中西文化对比等;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情感体验的均值是4.245,说明学生能接受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而且体验较好;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度的均值4.214,说明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和对其重要性的认可,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有利于增强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四个维度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认知度略低一点,均值为4.198,表明大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一定了解,但仍有改善的地方。
(二)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问卷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各维度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D),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满意度的各维度均值分别是4.130,4.227,4.175,4.297,数据稳定性好,说明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总体满意度较高。大学生的课程思政融入满意度均值4.130,说明大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等契合得较好,学习反思能够促进了思政教育的内化与升华。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满意度的均值为4.227,说明大学生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能力和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互动过程都较为满意。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均值为4.175,说明大学生对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及课程思政总体评价较为满意。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整体满意度均值4.297说明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总体的教学安排、任课教师总体表现和课程的综合评价均感到满意。
(三)认知度和满意度回归分析
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模型假设中的不同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以A为自变量,以B、C、D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经检验FB=440.835,FC=91.360,FD=203.387,显著P<0.05水平,说明B、C、D分别与A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因此回归模型显著;调整后的R方分别为0.421,0.392,0.251,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因此A可以很好地解释B、C、D。从回归系数上可以看出,A对B、C、D在0.001显著水平上存在正影响,常数项与回归系数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以B为自变量,以C、D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经检验FC=380.433,FD=232.915,显著P<0.05水平,说明C、D分别与B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因此回归模型显著;调整后的R方分别为0.385,0.277,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因此B可以很好地解释C、D,从回归系数上可以看出B对C、D在0.001显著水平上存在正影响,常数项与回归系数都具有统计学意义,B分别与C、D的线性关系显著。以C为自变量,以D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检验FD=579.341,显著P<0.05水平,说明D和C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因此回归模型显著,调整后的R方为0.489,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因此C可以很好地解释D,从回归系数上可以看出C对D在0.001显著水平上存在正影响,常数项与回归系数都具有统计学意义,C与D的线性关系显著。
三、研究结论和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总体认知情况良好
表1中的数据充分表明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还是认可和接受的,能够意识到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不仅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大学英语课程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合,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通过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线上線下混合式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感和责任感,从而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从自我体验维度的数据中可知,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有比较好的感受,认可课程思政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收获。“教学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情感过程。”(崔允漷,2015)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全面地认识该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学习意义。
2.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满意度较高
“学生学习满意度作为直观反映大学生对学习体验自我评价的指标集群,在课程思政评价实证研究中已经被广泛采用当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乃至高等教育质量评判的原点。”(文静,2015)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比较满意,按满意度的先后顺序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均值4.297)、教师思政教学方式方法(均值4.227)、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均值4.175)、课程思政融入(均值4.130)。学生学习满意度来自是否满足了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情感的需求,在教学中是否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其中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在设计中要加强目标设置、元素挖掘、有机融合、目标达成等关键环节,教师面对海量的思政资源要学会如何筛选、消化和再创造等,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数据表明,课程思政融入的满意度较其他方面均值略低一点,说明学生对思政的融入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方式方法上自然地渗透育人内容,以取得“盐溶于水”的效果。对于评价,数据表明,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学会思考、合作、判断,提升思辨能力,更好地反思学习,发现不足,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3.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正向影响其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满意度
从回归分析的数据看,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正向影响,换而言之,课程思政认同度正向影响其接受度、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和课程整体教学满意度,课程思政接受度正向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和课程整体教学满意度,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正向影响课程整体教学满意度。由此可见,影响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的因子主要是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对思政内容的了解,以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和思政融合的能力、课程思政资源及课程思政评价的手段。如果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自我情感体验不理想,那么就会表现反感、排斥、抵触等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降低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影响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整体教学满意度。由此得知,大学英语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课程思政对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额外附加、机械地完成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内化(或曰生成)过程”(曹扬,姜超,2021)。教师要想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对课程整体教学的满意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启示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笔者提出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思政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思政能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教学策略来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1.明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使它们之间互为一体、逻辑关联、有机融合。“目标设计的精准性就意味着外语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要基于语言素材的深度挖掘提炼而成,思政教育目标应当与语言教学目标有机衔接”(胡杰辉,2021)。换言之,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为主线,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始终作为显性教育存在,而思政目标的设定是基于语言文本提炼而成,是隐藏在语言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等,也就是说,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要坚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搭建不同梯度的语言学习支架和思政教学支架,帮助学生完成难度逐级递进的学习任务,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政内容的内化,实现教学目标。
2.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有文化、有素养、和谐持续发展的‘全人”(康静雯、黄婧,2021)。大学英语课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价值塑造,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是实现其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依据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理念,大学英语教师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形成集体备课制度,共同分析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不断丰富、积累、凝练成四大模块,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通过微信公众号搭建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定时推送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模块所收集、筛选的相关视频、文本、图片、故事、案例等。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利用碎片时间查阅并学习,在课堂上讨论,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无缝衔接。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优秀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入思政资源库。大学英语教师共同学习、研讨、交流,在教学设计中借鉴和运用思政资源库中的好内容,把它融合进语言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3.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能力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教师。“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育人者先明道、信道。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价值引领,提高思政育人的意识。《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五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一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是深入开展宪法法制教育;五是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累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才能更好地从教材中的知识点发掘思政元素。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厘清思政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关系,在课前、课中、课后找到思政元素的最佳契合点,采取“基因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有机融合,尽量避免“标签化”“形式化”“硬融入”等现象,营造一个有情、有义、有爱、有温度的课堂,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和主流文化价值,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产生共鸣,从而取得让学生“入耳、入眼、入脑、入心”的效果。
4.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评价是检测教学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包括对语言知识技能的评价和思政教学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多元化,从评价过程的角度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可分为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语言知识和技能获取以显性为主,易于评价,而思政教育的成效并非短时期内能立竿见影,这就对隐性的课程思政评价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可尝试英语课堂教学动态评估方式,制定观察量表,明确观察点,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的观察,对已设定的教学目标一一对标,具体可通过记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的言语行为和表情、完成教学任务过程的探究与合作、布置的作业、学生学习反思以及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综合性评价。动态评估既兼顾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又有效地把思政教育评价融于一体,最终达到以评促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本文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之间的正向影响,提出明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能力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等教学策略,以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表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促進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内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1(1).
[2]曹扬,姜超.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视角[J].上海教师,2021(1).
[3]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
[4]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丁水芳.协同育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课程版),2020(1).
[6]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2).
[7]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2).
[8]蒋莹.POA理论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J].集美大学学报,2021(4).
[9]康靖雯,黄婧.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践行全人教育观的价值探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
[10]刘建达.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2020(6).
[11]文静.大学生学生满意度:高等教育质量评判的原点[J].教育研究,2015(1).
[1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
[13]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
[14]岳曼曼,刘正光.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外语教学,2020(6).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2020JGA378,主持人:李玉苏)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玉苏(1974— ),广西宾阳人,硕士,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