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新
老家吃酒席时,最后必然要上一道菜——咸小菜拼碟,其中有咸豆角、咸萝卜条、咸雪里蕻、咸菜帮子……它们均是用盐水腌制出来的,吃到嘴里,清爽可口,令味觉为之一振,乃是乡下人最普通,最朴素的“下饭菜”。
以前,长辈们曾告诉我,上这道拼碟菜,就意味着后面没有菜了,酒席要结束了。上它们的最初原因,是为了提醒吃酒人,现在的日子虽然好了,餐桌多是好菜、大荤之菜,有好酒好肉,但千万不要因此就忘记了过去的困苦。咸小菜压轴上桌,就是要暗示吃酒人,忆忆过去的苦,珍惜当下的美好日子。
长辈们对咸小菜再熟悉不过了,过去,普通人家根本吃不起好菜,一日三餐,都要吃没什么油水的咸小菜,用其厚重的咸味,助饭入口,让人有精气神,有气力干繁重的体力活,有时实在不想吃了,就改用咸菜汤搅饭拌粥,翻新对付一顿。存放过久,不太好的咸小菜,除了咸味外,还有发苦之味,难以下咽,但也得日日要吃。
虽然,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原因了,但最后上一道拼碟咸小菜,还是被当成传统保留了下来,成了老家的一种约定俗成。本地的大小饭店,也保留了这一传统,酒足菜饱尽情了,最后上饭时,一定要配送上咸小菜,结果备受吃客们的欢迎。原因很简单,喝了很多酒,吃了太多重油荤之菜,味觉已变得迟钝了,如再吃桌上的那些剩菜,已觉无味了。反倒是刚上来的爽口咸小菜,能再次唤醒味觉,担当起伴饭入口的重任。
所以,无论是上饭店请客,还是在自家宴请,咸小菜都是绝不能少的。老家有些人,去饭店吃饭,往往会固定去某家,不是那家鲜荤之菜烧得好,而是端上来的咸小菜好吃,不起眼的咸小菜,反而成了招牌菜。
好的咸小菜,色泽好,清脆爽口,咸味适中,能恰到好处地与米饭相配。老家的家庭主妇们,几乎个个都能腌制出一手色泽鲜亮,可口沁心的咸小菜来,上了一些年纪的乡民们,家家都会有好几个腌菜坛和腌菜缸,各种小菜,在坛水和菜汤里静静地待着,发酵,入味,等待压轴登场,抚慰故乡人。
我曾见过一位远离故乡多年的老者,他是我家的远亲。有一年,他从台湾回乡探亲,临走时,什么家乡土特产都不要,却出乎意料地带了些亲戚家腌制的咸小菜。他还提出另一个让人惊讶又感慨万分的请求:能否把腌制咸小菜的坛水菜汤,给他带点回去,好自己回去腌制。那些坛水菜汤,是祖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老汤”,他觉得很难得,能安抚他思念故土之情。这样的请求,岂能拒绝?妇女们热泪盈眶地用食品袋、塑料桶给他装了不少。
美味佳肴,吃得最欢快,也最易忘;苦咸困难,咽得最痛苦,也最铭心。想来,人这一生,何尝不是一壇坛、一碟碟咸小菜呢?从最初的困苦不易,到后来的称心如意,历经沧桑繁华,尝过百苦千甜后,最终还是喜欢那一碟碟其貌不扬的咸小菜,它们是能助人的。
是呀,轰轰烈烈,甜甜美美,当然好,但平平淡淡,苦苦咸咸才是真啊!最抚凡人心的,往往是苦咸之物,它们永远不可少缺。
(编辑 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