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琳
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持续投入“路石书屋乡村儿童绘本阅读项目”建设,已在湖北省内建立20个校园“路石书屋”,累计提供绘本阅读培训3000余人次。基地学校教师在刘道玉“创造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整本书阅读兼具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厚重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以《纸飞机》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基于教材单元主题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一、强调立德树人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这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四篇文章。它们的体裁和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笔者结合爱国主义主题选择了儿童文学作家左昡的作品《纸飞机》,作为课外阅读书籍。《纸飞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直面战争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经历“重庆大轰炸”的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为叙述视角,书写了那场战乱。书中还穿插了重庆的民俗、饮食起居、方言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元素,可读性强。
在《纸飞机》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兴趣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一是指导学生通读本书第三章《日月歌》,边读边思考:飞机轰炸后,不能回家的民众聚在长江边上吃火锅,这代表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飞机轰炸后,民众不是哭天抹泪,而是聚到长江边淡然地垒石为灶,埋锅做饭,甚至吃起火锅,这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苦难的鄙视和超越。二是指导学生朗读“那就好,有酒有泡菜,这日子就倒不了”“够了够了!有这坛子泡菜,小日本就炸不垮我们”,并说一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上述两句关于“吃”的句子在书中随处可见,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应对战争灾难时的从容与坚定,展现了重庆人的骨气和力量。三是引导学生自由朗读“防空洞里,我和金云、小宝紧紧地靠在一起……我就不信小日本能把全中国的人都炸死!”这部分内容,读出普通民众的抗争精神,进一步体会本书“愈炸愈强”的主题思想。
另外,在拓展交流环节,教师还引导学生了解了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致电重庆人民的内容,借第三方国家政要的赞誉烘托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帮助学生理解重庆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的主题思想。
二、培养语用能力
《纸飞机》以儿童视角来写,书中糅合了童趣洋溢的巴渝儿童谣、传说言子等,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小说第一章《四季歌》就有6处写了巴渝儿童谣,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后,选一首最有感悟的童谣,思考其内涵。如:川军出川是光脚板,一件单衣身上穿/并且军服已在烂,肩头膀子亮在门前/大雪纷纷往下散,冷起来只有咬紧牙关/再冷都要上前线,你们想惨然不惨然……这是小说中祥华哥哥出川抗日后,祥文姐姐给“我”唱的一首童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童谣后,再来描述“川军出川抗日”的场景,促进学生对“国难”最真实面目的认识,最后总结童谣特点。这样教学,让学生经历了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的过程,提升了语言能力。
书中众多的童谣在战时已成为教育下一代立志救国的载体。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个载体,引导学生以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伴读等形式朗读童谣,借助童谣了解战况、战景,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书中人物情感的理解。童谣的融入,使沉重的战争画面显出举重若轻之感,这是值得学生品味的写作手法。
三、强化思维发展
阅读《纸飞机》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目录理清写作脉络,整体感知全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引导:“全书分为五章,以首章戊寅年‘四季歌开篇,中间有‘山水歌—日月歌—天地歌,最后收结于壬午年的‘四季歌。从这样的目录安排中,你能发现什么秘密?”学生讨论后发现,开头的“四季歌”描写了幸福美好的一家人;中间的“山水失色、日月无光、天地哀号”,表现了主人公金兰家经历了失去母亲、重组家庭的过程,仅剩“我”是“囫囵”的;结尾的“四季歌”意味着又一个四季轮回开始了,重庆人民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书中“纸飞机”一词多次出现,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纸飞机”的部分,讨论其意义,并归纳其意象。学生很感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后发现:第一处出现在和平年代(第14页),纸飞机是无忧无虑的欢乐童年的象征;第二处出现在离散的日子(第63、68页),纸飞机代表“我”对全家聚合的渴望;第三处出现在重组家庭時(第168页),纸飞机是“我”内心中的来自妈妈的抚慰;第四处是当和平再次到来时(第248、292页),纸飞机代表着“我”完成了哥哥没有完成的愿望,也代表了“我”对历经艰难的亲人的挚爱,还展现了“我”对美好生活的珍视;第五处出现在日寇疯狂轰炸重庆的时候(第182、211、212页),纸飞机是“希望”的象征,引导着人们冲破战争的废墟,度过艰难的时刻。另外,在《纸飞机》全书中,日军的战争行动都是以飞机轰炸重庆出现,但是,即便拥有强大的空战能力,日军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战时的日本飞机是名副其实的“纸飞机”。此为第六处纸飞机。以上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闪回阅读策略深挖文本,品味文本利用重复的表现手法形成勾连,强化读者阅读印象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与作者深度对话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本书的创作意图。
四、提升审美品位
《纸飞机》用“纸飞机”及其延伸的“天空”意象映射童年视阈中的“黑暗”,形成对照感强烈的“两个世界”:一是用纯真孩童手中的“纸飞机”与和平时期的天空隐喻自由、美好的生活;二是用侵略者的飞机和遭受轰炸时的天空映照战争暴行和巨大灾难。这二者在文本中共生,形成了这篇小说独特的审美张力。
在整本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品析上述两处意象。例如,教师先引导学生品析“游园会回来,哥哥给我和金云一人折了一架纸飞机……还在纸飞机的翅膀上画上了两面国旗”(第14页),让学生找出纸飞机和想象中飞机的区别,理解轰炸前的纸飞机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欢乐童年的象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快烧到最后一片时,我停了手。把那片写着‘火!火!火!的报纸留了下来,折成了一架纸飞机。我想,等我回到曙光巷的家里去,就挂这架新的纸飞机——火飞机”(第182页)。这句话中的“报纸”是轰炸后哥哥带回的一张“我”不曾见过的报纸。通过阅读,学生理解了“火飞机”背后的含义:“我”把记录日军投下细菌弹的一份秘密报纸折成“火飞机”,这是明写日军的战争暴行,暗写“我”对敌机的蔑视和仇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段话中对“飞机”的描写,促进学生理解自由与死亡、美好与暴行同在的战区儿童的生活,品味本书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样教学,促进了学生正确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形成。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