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正
“语文主题学习”倡导基于教学目标的多种教学资源整合,以助力难课文和长课文的教学;主张从多篇类似文本中提炼写作元素的主题写作指导,为学生提供直观、具体的写作借鉴。本期的两篇文章分别从教学资源的聚焦与整合、写作手法的提炼与分解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语文主题学习”强调“基于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主张难文浅教,旨在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其阅读面,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谈谈难文浅教的策略。
一、聚焦教学目标
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但长课文和难课文的语文要素较多,我们在教学中无须面面俱到。笔者认为,在教学长课文、难课文前,教师应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找准该课文与单元学习目标的契合点,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着力点或切入点,以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往往被教师称为“鲁迅单元”,该单元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难课文单元。单元导读部分节选了臧克家对鲁迅的评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长时间了,但是他仍旧活在中国人的心中,他的文字中留存的力量,依旧影响着中国人民。因为鲁迅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比较久远,所以教材在导读部分写下“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等提示。这既是教师备课的基础,也是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的重要途径。
该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作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有的人》是其他人所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感知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旨思想,初步感受鲁迅深刻的思想,调动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有的人》的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以及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进而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使学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对于《少年闰土》这篇难课文,教师在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后,还要关注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因为课后练习题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方向。比如,《少年闰土》课后练习中反复出现“闰土的形象”“我的内心世界”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其实是暗示教师在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关注闰土的人物形象,也要关注文中“我”的形象。
基于此,笔者将“体会闰土的人物形象”确定为本课核心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笔者在课堂上以“我”和闰土的关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出发,感受闰土的变化,体会闰土的形象及意义,打消了学生学习难课文的畏惧情绪,激发了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聚焦人物关系
“语文主题学习”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教学目标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将“归纳闰土的人物形象”作为核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人物关系”为切入点,将本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①理一理,鲁迅和闰土的关系是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比一比,在不同的关系变化中,“我”和闰土的形象是怎样的?③变一变,成年后的鲁迅和当年的“我”在闰土心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这三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聚焦人物形象。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段笔者对闰土的评价语:“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具有典型性,理解了这样的‘闰土,也就看懂了那个时代。”以此奠定课堂的基调,带领学生探索“为何闰土如此具有典型性”以及“闰土为何能代表那个时代”。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和闰土最初的关系,以及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的关系。学生由“少爷”“忙月”等词语中得出两人是主仆关系的结论,由“熟识”等词语中看出两人变成了朋友,由分别时“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等语句中看出两人是难舍难分的挚友。
理清二人的关系后,笔者带领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在不同的关系变化中,‘我和闰土的形象是怎样的?”文中说到闰土来鲁迅家是管祭器的,按理说文中应该有大量的篇幅写闰土怎么管祭器,但是文中并没有写,只是写闰土在讲“新鲜事”,而“我”在听“新鲜事”。因此,笔者让學生梳理闰土所分享的新鲜事,并且要求学生用合适的小标题概括出来。概括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拟制小标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语言建构的过程。由此看来,聚焦教学目标、缩小教学切入口,可以简单、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经过合作学习和探讨,学生拟制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四个小标题;从“扫、支、看、拉、罩”几个捕鸟动词中总结出闰土精明能干的特点,从“看瓜刺猹”中总结出闰土“机智勇敢”的特点;从“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中感受闰土见多识广的特点。
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从“我”的表现中分析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如“我”听得十分入迷,还两次打断闰土的讲解,侧面表现了闰土的见多识广。这两个环节聚焦“闰土的形象”,从“人物关系”切入,让课堂思路变得简单、清晰。
三、整合,让人物形象更具体
“语文主题学习”利用“主题丛书”将同一主题、同一语用点、同一文体、同一作家的阅读材料整合到一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笔者在教学时利用“1+X”主题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加深对闰土形象的印象。进入第三个环节,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主题丛书”中《故乡》的片段,再次聚焦“人物关系”,找一找闰土和“我”在30年后的对方眼中的形象变化。学生通过对比和讨论最终明确:在“我”的心目中,闰土始终是那个在金黄的圆月下、碧绿的瓜地上刺猹的少年;而30年后闰土的话却让“我”感到无比的陌生和悲凉。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闰土的对话描写,并要求学生从这些对话中寻找落差。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寻找出如下语句:“水生,给老爷磕头”“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这些对话中,闰土总是称“我”为“老爷”,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笔者借助这样的落差引导学生:“闰土与‘我到底是什么关系?”学生再次讨论,最终明确:从这样的落差中,我们可以看出,闰土之前的见多识广、精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形象被30年后的毕恭毕敬所取代,两人的朋友关系也不复存在,剩下的是最初的主仆关系。从闰土形象的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看懂了那个时代”。
整合与聚焦是“语文主题学习”视域下的基本教学策略,可让内容较为复杂、年代较为久远、篇幅偏长的难课文教学变得简单、有效。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